三星堆青铜之谜与李白的“蜀道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白的诗,蜀道难 三星堆青铜之谜与李白的“蜀道难”

三星堆青铜之谜与李白的“蜀道难”

2024-07-06 0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星堆 青铜神树一号

难怪英国《独立报》这样说:

“从中国西南传来的消息说,那儿的考古发现可能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发现看来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这些青铜像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对这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研究分析,文物考古工作者终于能够确认,早在4000多年以前,在四川就已经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蜀文化存在,其文化内涵 “既不同于以鼎、鬲等三足炊具为特征的中原文化,也不同于以彩陶文化为主的西北文化”。蜀国先民们至迟在商代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并进入阶级社会。

从三星堆遗迹出土的文物中看,我还是钟情于早年出土的作为青铜器典型代表的大立人,其形象与秦始皇兵马俑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三星堆 青铜大立人像

青 铜 大 立 人 像

人像高1.8米、通高2.62米,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青铜器,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现存三星堆博物馆。

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说,三星堆文明可能是独立于中原文明的产物,后来由于某些不可抗力因素而消失。

三星堆 青铜大立人像 头带花冠

有关三星堆的来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意思的是早在一千多年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对蜀国的起源作了深入的探究,白纸黑字写入了他的 《蜀道难》中。唐代丹阳进士殷璠于公元753年完成编选的唐诗选本,其中收录李白诗作十三首,包括《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真乃奇之又奇,神之又神也。这几句诗,天哪!三星堆的来源不正是从蜀国君主蚕丛、鱼凫而来。四万八千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被你近乎翻了十倍,谪仙太白别吓我!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场(今属四川江油),还有说法是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李白浪迹天下,博古通时,《乐府题解》云: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李白以奔放的笔调,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人生旅程的艰难,又跨时空地解开了三星堆起源之谜,神妙之至无以为绝了。

三星堆 大型纵目面具

西汉末和王莽新政时期的著名学者扬雄《蜀王本纪》曰: “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蚕丛、鱼凫是古蜀国两位国君的名字。蚕丛,又称蚕丛氏,是古蜀国第一位称王的人,传说是他 “教民蚕事”,是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蜀侯蚕丛,其纵目。”这尊“纪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双目突出,两耳招风,鼻子高挺,嘴唇细长,双手一高一低,环抱在胸前,手部呈虚握状。这正是古蜀神权政治领袖的形象,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没有出现过如商王、周王等春秋战国统治者的人物造型。因此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在古代神权、信仰、艺术表现上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江南铜屋,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 由朱炳仁、朱军岷父子凝聚五代精华建造

江南铜屋,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 由朱炳仁、朱军岷父子凝聚五代精华建造

杭州与三星堆一样,也正处在北纬30度纬线上,良渚文明、南宋文化都有过不亚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特殊贡献。我曾经以一种朝圣的心情,专程去三星堆探访。杭州铜雕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江南铜屋也展示了极为丰富的铜艺术品,在研究、传承、发展上既要以古为师,又要以古为鉴,努力创造出属于当代工匠自己的辉煌。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