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游山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白关于瀑布的诗有哪些 跟着古诗游山西

跟着古诗游山西

2024-07-14 0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唐·李白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麟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这首诗,大约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753年)前所作。那一年,李白要再赴山西,去汾州等地游览。于是,想起了自己十多年前第一次游历山西的往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好友元演的父亲在太原做官,元演要去看望其父,就邀请李白一同前往。到太原后,元家父子热情接待李白,“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令李白非常感动。而让李白记忆最深刻的,是晋祠之游,在全诗中占了不小的篇幅。

这首诗描写的景致主要是“晋祠之水”。从诗中,我们可以发现晋祠之水有两个特点。一是绿,因为水中铺满莎草,所以“晋祠之水如碧玉”。这景象如今前往晋祠还能看得见。二是水量充沛,能让人“浮舟弄水”,而船上除了李白、元演,还有许多乐工歌伎,免不了还会有其他宾客,合理猜测,船定然不是一叶扁舟,起码是游船不可。李白写诗好夸张,形容晋祠之水为“百尺清潭”。然而他也说过“桃花潭水深千尺”,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晋祠之水仅仅“百尺”,在李白诗中尚算保守。但即或是打个对折、打个三折,哪怕是一折,水也有好几米深,能浮起载着李白一干人的游船。但是,这番景象却只能靠想象了。

当然,李白重点也不在描写晋祠之水,而在于携妓游览的恣意欢情,他们一直要到日斜月上才尽兴而归,而人去后,还有“歌曲自去绕云飞”。李白用这样的喧闹欢乐衬托出了和元演分别后的寂寥,以及对元演的思念,并迫不及待地把这思念寄给了当时远在谯郡(安徽亳州)的元演。

因其重点不在此,所以,这首诗也没有透露出更多的当年晋祠的信息。从李白现存诗作来看,他也不是一个喜欢怀古、凭吊古迹的人。李白喜欢与朋友诗酒唱和,也喜欢独对山水吟哦,但似乎缺乏一些“思古之幽情”。即使到了晋祠这个对唐王朝很重要的地方,也少描摹祠宇的兴致。

晋祠,即叔虞祠,也称晋王祠,是晋国第一代国君叔虞的祠庙。按说叔虞被封在“唐”,现今临汾翼城、曲沃一带,祠堂在那里才名正言顺。但猜想一下,应该是晋国后来开疆拓土,到达太原一带,叔虞后人为缅怀祖先,昭示传承,才建了叔虞祠,顺便,将“悬瓮之山”所出的水,命名为晋水,事实上,这条河最先也是唐地故土的一条河。

总之,叔虞祠的始创时间已不可考,而到东汉时,古籍中已经有“太原地震,波及晋祠”的记载。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对晋祠的描写已经颇为详细,提到了十字飞梁,描述了树木繁盛,遮天蔽日的景象,并称赞道,“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北齐时,高洋对晋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兴建了许多亭台楼阁,隋朝又建了奉圣寺的舍利塔。如今,北齐的亭台楼阁早已不在,连塔也是清朝乾隆时重建,而在当时,是怎么样的精美,李白没有说,我们也无法得知。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曾在叔虞祠下祷告,盼望这位曾被封为“唐侯”的先辈保佑他这个“唐国公”。后来唐得天下,唐太宗想起这件事,还专门前来祭祀,勒石记述其事,留下《晋祠碑铭并序》这个在书法史上颇为著名的作品,同时对晋祠又进行了营建——便是当日李白所见之晋祠了,但说起来,那也是近百年前的古建了,就好比我们今天去看民国的建筑。

如此又过了二百年。

宋太宗平灭北汉,火烧水淹,摧毁了晋阳城,一座雄踞北方千年的重镇就此从历史上消失。但他对城外的晋祠,不仅手下留情,还继续扩建。而在宋太宗孙子宋仁宗时期,将叔虞追封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更加宏大的圣母殿,叔虞的殿堂反而偏居一隅。有人推测,这是宋朝帝王的“李代桃僵”之计,借抬高邑姜、贬抑叔虞来消弭晋人的愤恨反抗之心。也许,在此前,作为晋国的首封君,叔虞是晋人的一个精神寄托。要知道,宋庆历三年(1041年),欧阳修奉使巡视河东,在太原时写了《晋祠》一诗,诗中有“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一句,还形容宋太宗烧毁家园驱逐出城的晋阳居民是“顽民”,这虽然符合宋朝的“政治正确”,但千载以后,还令我这个“顽民”后裔感到不快。

不过,也就是到了此时,今天我们熟知的“晋祠三绝”最后一绝宋代圣母殿内的彩塑终于面世(其余为周柏、难老泉),其雕刻之工、造写之精,非目睹难以想象。如果李白也能见到,或许会有所触动而成佳篇名作,那也未尝没有可能。

在宋朝之后,像这样庞大的建筑群,历经几百上千年风雨,破败损毁难以避免,而历朝历代也少不了修葺增益,今天所见,规模宏大更胜前朝,但对于一般的游客而言,并没有太多介绍的必要。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嘉靖晚期,邑姜圣母多了位邻居,民间俗称是“水母娘娘”,传说中是位孝妇,仙人赠马鞭一条,说置于瓮中,则自有清水涌出,但不可将马鞭提过瓮沿,否则必有灾祸。她婆婆不知,一天将马鞭抽出,水立刻淹没村庄。这位妇人不及梳妆,从娘家急急赶回,将瓮拿草垫盖住且端坐于上,才消弭了灾祸,但也坐化而去。百姓由是称为“水母娘娘”,在圣母殿一侧修建了“水母楼”以为供奉。据说,在过去香火颇旺,尤其是农历六月十七水母生日这天,更要举行盛大的庙会,风头不要说叔虞,就是圣母邑姜也抢不过。

毕竟,相较于那位只存在于史籍中的“邑姜”,百姓们还是觉得来自民间的“水母娘娘”更亲切。

李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