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白一生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2024-07-09 11: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陶渊明(352或365~427年),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二十岁至四十岁,他辗转于耕与仕之间,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此时的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场险恶,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宁愿穷苦终生也要坚守清节。因不愿向恶势力低头,发出:“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感叹。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如《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的成就,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陶渊明的诗,在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去寻找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

归园田居·其三

[ 魏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启示:

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我们也经常想要逃离不堪重负的生活,想要摆脱毫无意义的工作,想要避免逢场作戏的交际,然后去寻找一方净土,甘当一枚隐士,以梦为马、仗剑天涯。可现实是如期而至的房贷,是嗷嗷待哺的子女,是白发渐生的父母。。。生活看似给了我们很多选择,可实际上,面对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努力不断向前,努力不被抛下。

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洒脱,也受不了那般清苦,那何不退而求其次,只去寻找心灵的净土,找到一份宁静,毕竟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或许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

面对世俗的功利与偏见,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过悠然自得的生活;面对职场的不公和压榨,与其满腹牢骚、抱怨重复,不如沉淀自己、苦练内功、提升本领,让自己在某一领域成为不可缺少、无可替代;面对生活的琐碎,保持大智若愚的心态、淡然处之,糊涂一点、大度一点,不较真、不委屈,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