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20年后差距明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玫瑾是什么星座的人 李玫瑾:“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20年后差距明显

李玫瑾:“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20年后差距明显

2024-07-11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玫瑾教授认为,当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时,一定要打。但打孩子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如果孩子只要犯错就会挨打, 身心势必会产生问题。

李玫瑾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到:“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20年后会出现以下这些差距。

01:更容易恐惧、焦虑

得克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 就“父母打孩子”这个问题进行长达50年的跟踪研究。

孩童时期越经常挨揍的人,在成年后越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孩童时期越经常挨揍的人,在成年后越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产生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是 经常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

一个长期处于挨打环境的孩子,会分不清威胁的类型,孩子会随时处于“应战”的状态。

这个状态让孩子本不成熟的大脑情绪系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长此以往神经系统、心理会产生严重、持久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讲座中提到:经常挨打的孩子总是会对周围环境保持警惕状态。

02:性格走向差异

在这项长达50年的跟踪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在3岁时就 经常挨打的孩子,到5岁时出现 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比不挨打的孩子增加了49%。

这些被暴力对待过的孩子,更有可能对其他人施加暴力。

李玫瑾教授也提醒过家长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产生两种极端性格:要么胆小、懦弱;要么暴躁、易怒。

03: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早在1963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教授就进行了一项研究攻击性社会行为的实验。

实验选取66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看一个成年人攻击模型的视频。

孩子们分为三组后,看到了这个行为不同的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当攻击行为受到肯定,孩子们就会模仿这个行为,并做出更强的攻击性行为。

当家长打孩子,而家长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时,就会给孩子传递“打人被允许”的认知。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就会用暴力的方式,而且他还会认为这是对的。

经过研究发现,这些认知都是在孩子在6岁前挨打时形成的。

而李玫瑾教授认为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是, 在6岁前,家长没有及时给孩子立规矩。

那么,家长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需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规则,比如孩子把水弄撒了就要自己收拾干净、 吃完饭才能离开座位等等,从生活中切身实际的小事给孩子立规矩。

同时家长们也可以用绘本的方式, 告诉孩子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比如在我给孩子看得绘本中有这样的对话:

孩子问:“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孩子问:“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不管孩子问什么,妈妈都会强调爱他,但也强调了孩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