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来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烱朝鲜 读史来稿

读史来稿

2023-08-10 2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朝边界:女真人已经被李氏朝鲜赶回鸭绿江、图们江以北)

(朝鲜王朝开国国君 李成桂)

(二)朝鲜与女真不完整的“封贡关系”

在实现北拓大业后,为确保北部地区安全,朝鲜采取羁縻与武力征伐两种手段,力求控制女真。羁縻策略中,首先是施恩笼络,授以官职。如朝鲜太宗时建州卫酋长猛哥帖木儿求见,即以其“居吾境,为吾藩篱,宜待之厚”,遂厚待之。女真向朝鲜进贡,朝鲜“厚往薄来”,对女真进行超出所贡物品价值的赏赐。朝鲜对女真进行册封,多授以虚职,但虚职也享有相应的回赐。除此之外,还实施“委质随侍”,女真部落向朝鲜派遣子弟担任侍卫。这也是羁縻政策的重要一环。

同时朝鲜又不将女真当做一个对等的政治实体看待,多次出兵扫荡女真驻地。如1410年三月,朝鲜边将赵涓屠杀众多女真,又捕捉女真首领甫乙吾并不放回,恐其返回见到惨状后“怨极于天,必告天子,誓死复仇矣”。类似的战事目的在于驱逐越界女真,实际上将女真部落看作不可开化的蛮夷,防止其危害新开北部领土。

女真向朝鲜进贡次数增多及女真与朝鲜的互市逐渐让朝鲜不堪重负,朝鲜不得不对女真进贡的次数进行限制,国内也有禁止互市的呼吁。总的而言,在朝鲜与女真的互市贸易中,女真是受益方,从朝鲜获得大量的生产资料,促进了女真各部社会结构变化和整体实力提高。朝鲜也从贸易中获得大量东北土物,满足了其对良马、貂皮等的需求。

但朝鲜和女真的“封贡关系”是不完整的。首先,女真是明朝管辖下的少数民族,朝鲜是明朝属国,两者间的关系从属于明朝与朝鲜的封贡关系下。其次,两者间的关系始终受明朝态度的极大影响,明朝虽默许朝鲜与女真发展“封贡关系”,但始终坚持以夷制夷的准则,坚决遏制朝鲜企图利用女真危害辽东,如1459年明英宗因朝鲜世祖与毛怜卫、建州左卫、建州卫等交往密切而警告朝鲜世祖“自古以来,王宜谨守法度,以绝私交,恪秉忠诚,以全令誉。庶复朕训告之意。”

这种“封贡关系”是女真与朝鲜双方有意识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关系下,双方各取所需,女真得到了从明朝难以获得的生产生活资料,发展壮大了实力。朝鲜则获得了其“小中华”的精神满足,并得以巩固了北方领土。但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实力不对等的前提下,随着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这种关系也随之走向终结。

(三)朝鲜与女真、满清政权关系的逆转

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在朝鲜北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渔猎民族。长久以来文明程度远高于女真的朝鲜感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壬辰倭乱”(1592)之时,因唇亡齿寒之理,努尔哈赤向明朝廷上书请求入朝参战,朝鲜担心“夷情难测,谓难遽信”,向明朝要求拒绝努尔哈赤入朝,最终明朝谕止。“丁酉再乱”(1595)之时,努尔哈赤再次要求参战,但朝鲜梁布政以“若许鞑子征倭,则天朝兵力多少,朝鲜兵力强弱,山川险易,无不详知”为由坚决拒绝。最终邢玠总督否决了努尔哈赤的提议。

朝鲜非但不仅拒绝努尔哈赤参战的好意,而且还策划了一场“以倭攻胡”的闹剧。1593年,朝鲜栋北部女真易水部因连年粮荒无奈进入朝鲜境内抢掠。朝鲜派兵镇压,但“器械殆尽,御敌无策”。此时,朝鲜大臣居然想出用抓获的倭寇去攻打女真。朝鲜“密发六镇兵马,以降倭为先锋”,突袭易水部女真驻地,制造了永建堡惨案。朝鲜不但没有丝毫愧疚、负罪之感,反而认为“大雪国耻,泄尽边人之愤”。此种借刀杀人的行径,不仅展现了朝鲜严重的民族偏见,而且激化了朝鲜与建州女真的矛盾,充分反映了朝鲜对女真无以复加的戒备和忧虑。

1595年7月,努尔哈赤派九十余名建州人到朝鲜刷还十四名朝鲜人,并用书契表达了“两境之民毋得侵犯相害”的愿望。但朝鲜对此疑虑重重,予以拒绝。之后努尔哈赤数次提出“上京受职”的请求,但依旧被拒。

到了萨尔浒战役之时,朝鲜对女真的态度发生第一次改变。继宣祖去世后继位的光海君因不合继位原则问题长期不为明朝承认而对明朝不忠,在明朝命令朝鲜出师助剿后虚与委蛇,要求姜弘力、金景瑞伺机而动,最终全军基本投降,主副帅二人被俘。朝鲜与后金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朝鲜不愿结怨后金,后金也竭力拉拢朝鲜以免腹背受敌。后金不仅优待被俘将领,还将它二人放回;而光海君对投降二人不予惩罚,对明朝也是假意痛悔认错。然而光海君的对明不忠导致了政权内部亲明派“南人党”的不满,萨尔浒之战后光海君于1623年3月因宫廷政变被废黜,取而代之的仁祖李琮实施亲明政策,最终导致了“丁卯之变”。

仁祖继位后恢复“事大于明”的传统,对后金态度转向强硬,这引发了后金的不满。加之朝鲜容许毛文龙以皮岛为基地骚扰后金后方,更是被后金视为心腹之患。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转年即派大贝勒阿敏率兵三万攻打毛文龙,顺便扫荡朝鲜。此次战争被朝鲜称为“丁卯虏乱”。

战争于正月十三日开始,二十六日便攻入平壤,之后行至平山、逼近汉城。仁祖携王室大臣等逃往江华岛。有意思的是,朝鲜没有提出议和,反倒是后金一直要求和谈。这并不奇怪,因为后金自始至终就没有占领朝鲜的企图,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当年的春荒与巩固皇太极地位。三月初三,双方达成“江都之约”,两国结为兄弟,后金为兄、朝鲜为弟,但并未要求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之后后金因不满朝鲜表现而再度于三月十八与朝鲜签订“平壤之盟”,增加了朝鲜刷还人口及进贡的内容。满足其要求后后金军北撤。

但约为兄弟之国并未解除后金的后顾之忧,朝鲜在此后对后金阳奉阴违,削减岁贡、拒绝互市,并加强防御。在皇太极登基称帝之时,拒不祝贺、拒见后金使团。一系列举措激怒了皇太极,他于当年(1636)十二月初二起亲征朝鲜,并攻破江华岛,俘获仁祖王妃、世子,迫使仁祖于次年一月三十日出降。这次战争,史称“丙子之役”。

此役,双方达成“三田渡之盟”(又称《南汉山城条约》),朝鲜与后金的关系发生彻底的逆转,此前的兄弟关系演变为君臣关系。后金继明之后成为朝鲜的宗主国,朝鲜断绝与明的一切关系,朝鲜需向后金进贡,朝鲜向后金派遣世子为质子。由此,朝鲜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明朝藩属国历史,被捆绑在后金进军中原的战车上而继续存在。

(女真)

(四)朝鲜与后金、清的君臣关系概况

“三田渡之盟”后,朝鲜充当了满清进攻明朝后勤基地的角色。朝鲜先后出兵参与皮岛之战、松锦大战等,客观上帮助了满清。但在主观上,朝鲜依旧思慕明朝,在皮岛之战前向岛上军民透露消息,为抵制满清征发物资不惜“海上沉粮”、“覆没舟师”,大臣还私自派人试图恢复与明朝的联系。这般矛盾的举动,实际上是朝鲜对满清表面臣服、内心抗拒的表现。

困居在沈阳的朝鲜质子表现不卑不亢,堪称优异。面对不时来自满清的责难,质子尽全力维护朝鲜国格,并极力维持朝鲜与满清的关系,使得朝鲜在明清易代之际未受到影响。

清军入关后,清朝一改之前对朝鲜的高压掠夺,开始笼络怀柔朝鲜。首先,历代皇帝均不同程度减免朝鲜岁币数额;其次,减少清使接受朝鲜馈赠的数量;再次,释放、优待朝鲜来使。但清朝并非对朝鲜彻底放心,在怀柔朝鲜的同时,对朝鲜内部动向也进行严密监控,甚至干涉朝鲜内政。如金尚秀、宋时烈等对清强硬派,孝宗即使想予以重用也不能让他们久居高位。因得罪清朝而被清朝以外交手段要求罢黜的也有之。总之,清朝对朝鲜恩威并施,力求让朝鲜成为清朝世界秩序中最牢固可靠的一环。

朝鲜无法对清朝“至诚向顺”,内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大明王朝。明亡初期,朝鲜君臣无不叹息感慨,不解为何明亡后“死节者少”。而后朝鲜试图“反清复明”,尝试联系、支持南明政权。孝宗时,整军备战、讲武修德,试图以一己之力北伐清朝,但最终壮志未酬先行离世。南明政权灭亡后,不明吴三桂叛乱意图,肃宗时又试图与吴三桂联合北伐。但朝鲜又因畏惧清朝而未有行动。在台湾郑氏政权败亡后,朝鲜认识到清朝立国稳固,最终放弃了“反清复明”。

现实中朝鲜对清朝保持君臣之道、履行藩属义务,但在文化上朝鲜始终抱持华夷之辨的正统观,拒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对清的华夷观压倒了此前对明的事大观。在朝鲜义理派看来,清朝入关之后的剃发易服已经使中华消失,华夷变态之下,朝鲜理当作为“小中华”,乃至就是中华而存在。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朝鲜使臣始终抱持对清朝统治者的偏见,认为其国必不长久。为寄托对故明的四年,朝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修建大报坛,祭祀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香火延续二百余年,直至朝鲜被日本吞并前被日本废除。

最终,朝鲜还是成为了清朝最为恭顺的藩属国,直至近代甲午战争后才正式脱离清朝彻底独立。

(未完待续……)

图源自网络

编辑 责任编辑 | 王一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