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巷|商界领袖叶澄衷和叶家花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澄书画家 上海街巷|商界领袖叶澄衷和叶家花园

上海街巷|商界领袖叶澄衷和叶家花园

2024-07-15 1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网络

在上海有一本虽未正式发行,却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的以弘扬地域文化为主的人文历史类杂志,它就是《海上宁波人》,顾名思义,宣传的就是宁波人。这本杂志从2003年试刊起,已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我作为一个宁波籍上海人,曾有缘在《海上宁波人》做过十多年的记者,撰写了很多人物稿,也参加了多场大型活动,亲自感受到了“无宁不成市”的寓意。

但让我真正了解上海文化的是从老一辈民族资本家那里,一帮宁波人。他们凭着吃苦耐劳、勤奋学习、诚信为人等精神,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抓住了机遇,有的人成为了上海的大亨、企业家、政界要人等,并在当时的上海滩可谓独领风骚,只要他们在上海滩上跺一跺脚,整个上海滩都会抖一抖。

这些人,大多是小小年纪来到上海学生意,其中,故事的主人公叶澄衷14岁就来到了上海。

01

宁波郎叶澄衷

叶澄衷1840年出生于宁波镇海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6岁丧父,与母亲和兄弟相依为命,日子过了十分艰难,直到9岁时,他才入塾读书,但不到半年,因家贫而辍学。11岁时,他入油坊做佣工,但老板对他很苛刻,勉强做了几年,叶澄衷终因觉得自己的待遇太苛刻了,于是就毅然辞去了工作。

离开油坊后的叶澄衷,生活没有了来源,于是他就动起了脑筋。他见同乡们都去上海谋生,于是也就萌发了去上海闯一闯的念头。

但去上海对他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时从镇海到上海,需旅费两千文。这些钱对孤儿寡母的叶家来说堪比去摘取天上的星星。但穷人翻身必须要逆袭的精神,叶母就用自己耕种的秋粮做抵押才借得钱来,让叶澄衷来到了上海。真的要感谢这位充满智慧的母亲,她为上海送来了一位商业经营的天才,一位伟大的慈善家,一位影响了上海一部近代史的重要人物。

1854年,叶澄衷来到上海后,经同乡介绍在一个杂货店去当学徒。那时的上海已开埠11年,黄浦江上中外商贸船只群集。每日清晨,叶澄衷就驾一只载着杂货的小舢板,往来外商船舶间叫卖,小舢板上放着蔬菜和水果,还有一些生活用品,为船员提供服务。

一天工作下来,马上回到店里,还要帮老板一家人洒扫做饭,一年365天没有一天的休息日子,叶澄衷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过了三年,他终于辞职,也可以说之前的三年是属于学徒,学徒期满了也是新的生活开始。

这苦难的日子,让叶澄衷刻骨铭心,也正是这样,为他日后努力奋斗、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动力。

来自网络

02

独立自主

这时的叶澄衷已经17岁了,三年的学徒生活和在黄浦江上的历练使他略得谋生的门径和生意上的诀窍,这让他有了独立自主的决心。他离开杂货店后,就找到了族亲的兄弟,一起买了一个小舢板,开始了黄浦江上的传说。

当时,抵达上海的外国远洋轮为避免搁浅,停泊在黄浦江的深水区,外国船员们需要借助轻便的舢板往返轮船与岸边。独立自主后的叶澄衷,每天和族亲的兄弟划着小舢板接送这些船员,并向他们兜售酒菜食品,同时也买卖一些小五金器材生意。

有一天,从大船上来了一个美国人他叫约翰,他要过江并从皮包里拿出几文钱交给了叶澄衷,随手就把皮包放在了身边。船很快到岸了,约翰一个箭步跳上了岸,快速向外滩走去。

过后,叶澄衷发现了甲板上的皮包,他打开一看,皮包里有一叠美金和一枚红宝石戒指,还有一只金表和一本支票簿,他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得,拾金不昧才是做人的底线。于是,他就站在岸上,等着失主回来。

黄浦江上吹起了风,衣衫单薄的叶澄衷觉得有点冷,他就抱着皮包不停地在原地跑步取暖。

夕阳西下,黄浦江上倒映着他单薄的身影,他又冷又饿,他太需要钱了,但他明白,做人有讲道德和诚信。 

过了很久,约翰回来了,叶澄衷认出了他,就把皮包物归原主。约翰接过皮包,发觉包里的东西原封未动,顿时,他的眉毛动了一动,耸了耸肩对叶澄衷说:“天呢,我以为找不回皮包了,所以也没有急着回来寻找,没有想到你却在等我,我很感动。”他问叶澄衷:“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叶澄衷。”他用诚实的目光望着约翰,响亮地回答道。几十年后,叶澄衷黄浦江上拾金不昧的故事,编进了民国时期小学课本里,题目就叫《诚实的孩子》。

叶澄衷拾金不昧的精神感动了约翰,在约翰的帮助下,叶澄衷在虹口区的东大名路找了一家门面,开了一家叫“顺记五金行”的店。

“顺记五金行”是上海滩上最早的五金商行,叶澄衷也成为中国早期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资本家、外国洋行买办、爱国实业家、民间慈善家,并在他晚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巨资,捐土地,造了一个“澄衷蒙学堂”,校址就在唐山路上。

“澄衷蒙学堂”培养出了很多大师,如:李四光、胡适、钱君匋、竺可桢等都出自于该校。除了建设学校外,以叶澄衷命名的一家医院更是完美诠释了叶澄衷乐善好施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03

叶家花园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的上海市肺科医院,最早叫澄衷医院,而“澄衷医院”四个大字是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王一亭写的,上海人都称为叶家花园,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的院中园。

叶家花园,于1923年建成开放,占地77.64亩(5.2公顷),这是一座设计精美的海派园林,中西建筑点缀其间,花木葱茏,宁静幽美。静谧的外表下,诉说着叶家花园蕴藏的丰富多彩历史。

有资料说:整座花园呈东西向的椭圆型,园内奇石罗列,园内有湖,湖中有三个大岛环绕交错,波光岛影,相映成趣,岛与岛,岛与环路,均以亭桥相连,构成全园胜景。

花园内设弹子房、舞场、电影场、高尔夫球场等娱乐场所,在夏天晚上也对外开放,时人称其为“夜花园”。

当时的叶家花园,可以称为上海滩上的高级场所,但也充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叶澄衷的几个儿子也在思考,这么漂亮大气的花园应该更有为善,这样才对得起父亲叶澄衷。

这时候,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的颜福庆(1882.7.28——1970.11.29),对叶澄衷的四子叶子衡建议,将叶家花园改造为一家肺病疗养院。

据上海市肺科医院院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我国结核病猖獗,十里洋场的上海还没有一所结核病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医学专家颜福庆博士多方奔走呼吁,向社会各界名流募集资金。1933年2月,与叶子衡交谊甚厚的颜福庆向其谈及医学院拟筹建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但因受经济困扰,力不从心。

素来热心教育与公益事业的叶子衡当即慨然允诺,将建造10余年的私人花园“叶家花园”全部园产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用于建立这个新医院。

1933年5月24日,叶子衡委派其甥陆以铭具体办理了园产移交接收事宜。同时,为了纪念父亲,饮水思源,叶子衡将花园里建造的新医院命名为“澄衷医院”,“澄衷医院”的横匾系上海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王一亭的手笔。

1933年6月15日,澄衷医院正式开业收治病人。医院又名“澄衷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肺病疗养院(亦简称澄衷肺病疗养院)”。

从夜花园到肺病疗养院,叶家人秉承父志,做出了一个堪称善举的抉择,从此,上海有了一家肺科学病医院,一家中国人自己的专科医院,而且环境优美,是上海最美丽的中式花园。

来自网络

沧海桑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的上海市肺科医院,它从最早的叶家花园、澄衷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前后经历了100年,星转斗移,回顾那年的英文《大陆报》,刊登题为《慈善家捐赠医院以治疗遭受病痛和苦难的市民》的新闻称:这是一项关乎上海市民福祉的重要而值得赞扬的慈善事业。叶先生将在花园里建一家最新式的医院,该医院将特别治疗患有肺结核和精神疾病的病人,以及康复患者。

如今,叶家花园仍然履行着它的使命,治疗患有肺结核和精神疾病的病人,以及康复患者。叶家的美誉也因为有个澄衷医院和澄衷中学,流芳千古。

叶澄衷,作为一个商界领袖,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他的格局值得现代人深思,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而令人感动的是,叶家的后人们继承了父亲的善举,为上海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城读特约撰稿人:董鸣亭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行》 《上海十八恋》《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