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旦为什么对太平公主那么好 文史

文史

2024-07-13 0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睿宗李旦,唐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个儿子,武则天幼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母强子弱的李旦是个谦恭好学、精通书法的好孩子。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临朝称制。其中有着步步惊心的秘闻——李旦被软禁于宫中,不得预闻政事,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也不得自由行动。一个帝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正常吗?

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已在扬州起兵反抗。宰相裴炎趁机请武则天还政于新帝李旦,被她以“谋反罪名”斩首示众。遂派30万大军平定扬州叛乱,结果徐敬业兵败被杀。随后起兵反武的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皆兵败身死。其他宗室皇族,或被逼自杀,或死于流放途中。一时间,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686年正月,武则天假意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心有余悸的李旦知道母后在试探,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武则天便顺水推舟,“接受”了他的请求,依旧把持朝政。据《资治通鉴》载,“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李旦实际上只是个“影子皇帝”而已。690年,武则天公然称帝,废黜李旦,降为皇嗣,改姓武。作为皇帝,受人摆布身不由己;作为男人,改姓埋名活得憋屈。好在他能屈能伸挺得住。

李旦画像

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下台。中宗李显复位,封李旦为相王。但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仍然不倒,他的儿媳、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及其母韦后成为武氏残余势力的代表,导致朝政混乱不堪。710年,独揽大权的皇后韦氏在饼中下毒,谋害了自己的丈夫中宗,临朝听政。时任卫尉少卿的相王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得知此事,义愤难平,随即召集亲信,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一同策划推翻韦氏,匡扶社稷。随后发动羽林军攻入宫内,讨杀韦皇后灭其势力,共同拥立李旦复位。是为重见天日。

生性谦和的李旦复位登基后,对“镇国太平公主”这个妹妹言听计从。一直受到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挤兑,这二位其实各有异志,并非真心支持他当皇帝。李隆基在消灭韦氏集团时,就曾暗示部下拥戴自己登基。因为当时条件确实不足,所以拥戴父亲当皇帝换取自己为太子。而那个骄横强势的太平公主,愈发想效仿其母武则天,取而代之。

桥陵东神道石柱、石雕

李旦本人缺乏魄力,遇到大事犹豫不决。他明知朝中政事自己难以做主,因为后边有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这两个当时都是厉害人物。处在夹缝和漩涡中的睿宗李旦谨小慎微,尽可能地平衡来自两方面的政治压力。尤其是太平公主,对朝廷大权虎视眈眈,“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因此,四处散布流言,称“太子非长,不当立”。后来,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结党营私,安插亲信,以至于“宰相七人,五出其门……”,甚至到了兴兵作乱的地步。太子李隆基洞若观火,断然采取武装措施,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被“赐死于家”。太平公主与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姑侄相争,是唐代皇室中权力互相倾轧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政治中屡见不鲜。

唐睿宗李旦在位时间很短,可圈可点之处是替被武则天迫害的皇室宗亲平反昭雪,洗清宰相张柬之等人之冤,恢复他们的官爵等有限之举。最明智的决策是册立李隆基为太子,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及时禅位。此为顺应民心、永固江山社稷的正确选择。在平定太平公主事件上,他没有暗中帮助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而是提高政治站位,审时度势静观其变,实际上默许了太子李隆基的主张,避免了天下再次陷入动乱,当属英明之处。

712年7月,唐睿宗李旦让位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李旦一生两次登基,前后在位八年,真正掌权不过两年半时间。历史对这个人做出了公正的评价,虽无建树,亦无恶果,但能洞察形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生前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避其锋芒;二让兄长李显,审时度势;三让太子李隆基,稳定皇权。明哲保身不贪荣华富贵,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人送庙号“睿”,也是名副其实。

武则天画像(清人绘)

风雨人生,潮起潮落。第一次被母后武则天扶上皇位,作为傀儡,几年后又被赶下台,降为皇嗣;第二次在血雨腥风中再度复位,两年后在刀光剑影中禅位谢幕。个中辛酸唯有自己知道,真是生在帝王家,身不由己。多少平民百姓削尖脑袋想有一席之地的大唐长安,对于九五之尊的王者来说都是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身败名裂。说到底,唐睿宗李旦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帝王,假以时日,他也许会作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守成之君。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提供一个真正能够施展抱负的舞台。他昙花一现的表现只是一个代理人的角色,那种受制于人的日子不太好过。

716年6月,唐睿宗李旦病逝,享年55岁,庙号睿宗,葬于渭北桥陵。一个阅尽万象的男人涉过激流险滩,回归大地,此生也算是善始善终了。多少皇家子弟在襁褓中就夭折了,或者在风华少年时代半途而废;那些生性强悍者在皇权争斗中身首异处,运气好一点的被贬为庶民,走向流放之地。真可谓是高处不胜寒啊!

唐睿宗桥陵建于大唐立国百年的开元盛世。此时万象更新、社会升平的精神风貌,在桥陵的建筑规模中都有反映——石刻造型力求展现富贵气象,陵墓建制高大宏伟而壮丽。

桥陵朱雀门遗址

唐睿宗的陵墓建造艺术是唐代繁荣鼎盛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玄宗感念父皇风雨飘摇半世艰辛,为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园。陵山之下,整个桥陵的轮廓几乎与长安城如出一辙。李旦入葬以后,桥陵的营建持续了30多年,皇权的庄严与神圣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桥陵成为一个真正的镜像与幽冥世界的王朝缩影,也是令人仰视的极乐世界,因此在唐十八陵中首屈一指。

千年岁月,人间沧桑。桥陵地面建筑已灰飞烟灭。好在石雕虽遭残损,大部分仍然完好地保存下来,无论是雕刻技巧还是艺术造型,都达到了唐代雕塑作品的高峰,那些文化遗址仍然震撼着访问者的心灵。眼下,陵园的四个神门各有一对石狮,尤其是朱雀门外的石狮雄壮威武。神道两行有高大的华表相对而立,体型壮硕怒目露齿的獬豸(独角兽),羽毛丰满回首贴翼的鸵鸟,鞍鞯俱全披戴华丽的石马,头戴高冠双手握剑的石人……尤其是精雕细刻的鸵鸟,眼神发光,栩栩如生,堪称唐陵石刻中的珍品。华表四周石马颔首而立,体形浑圆,线刻石人高大挺立,衣带若飘,整个石雕群看上去结构和谐,立体饱满,独具匠心的塑造给静态的石雕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展示出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

和其他帝王陵墓一样,桥陵是一座大象无形的地下博物馆。墓主身上发生过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高天流云,独自徘徊,近观陵前神韵活现的石雕群,如同阅读一部潮起潮落的大唐兴衰史,古人留下的文物是风云变幻的见证者。

绕过李唐王朝的皇家风云,再看唐睿宗李旦的爱情婚姻。他的结发之妻刘皇后,生有唐让帝李宪、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侧室窦德妃,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李持盈。693年正月,武则天在万象神宫祭天后,将遭人诬陷的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秘密杀害。可怜她们香消玉殒,遗体不知所在,皇嗣李旦有苦难言忍辱负重。

710年,唐睿宗复位,追谥刘氏为肃明皇后,招魂葬于东都城南,陵曰惠陵;为太子生母窦氏上谥号昭成皇后,招魂葬在都城之南,陵号靖陵。唐睿宗驾崩后,因窦氏是皇帝李隆基生母,被追尊为皇太后,谥号依旧,与刘氏一并祔葬桥陵,牌位迁往太庙。

毕沅书“唐睿宗桥陵”墓碑

唐睿宗并非叱咤风云的明星皇帝,却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君王。作为皇子的李旦,生来就拥有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了皇帝,这番经历只有胞兄中宗李显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成员,像他这样做过皇嗣(候补的皇位继承人),又曾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不仅如此,在所有帝王当中,父亲曾为先皇的并不稀奇,同时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那就格外少见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更加与众不同的是,睿宗的三个哥哥(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即位;睿宗的长子李宪也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弟李隆基做了皇帝。

在那个宗室常遭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李旦能够明哲保身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这说明看似默默无闻的唐睿宗李旦,确有其化险为夷、韬光养晦的过人之处。

桥陵怀古,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的两个儿子也很优秀。长子李宪以明智谦让著称,三子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这其中唐睿宗李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李唐王朝能够从武周时期再次复兴,在我看来,唐睿宗李旦是个以柔克刚、大智若愚的工程师。穿越风雨的桥陵其实是一座历史的浮桥。

蒙蒙细雨中,一个人漫步桥陵文化遗址公园,眼前浮现出大唐盛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那个躺在半山腰地宫的唐睿宗李旦,生前一波三折,身后封山为陵,入土安然无恙。时有旅行者前来拜望,也是一种尊荣与慰藉。

来源:各界杂志2023年第1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