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最后一天:耳边响起李恪临终诅咒,心里想起妹妹临终告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恪与长孙无忌的关系 长孙无忌最后一天:耳边响起李恪临终诅咒,心里想起妹妹临终告诫

长孙无忌最后一天:耳边响起李恪临终诅咒,心里想起妹妹临终告诫

2023-07-23 2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七月初八,黔中道黔州(治今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霏霏淫雨已经连续下了一个多月,下的人们心头宛若住了二十五只猫,百爪挠心。73岁的长孙无忌蜗居在狭窄简陋潮湿阴冷的贬所内,须发皆白,苍老不堪。自从三月被罢官流放,他的思绪也宛若坎坷波折的贬途,起伏不定。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7年),长孙无忌出生于关陇贵胄之家,父亲名叫长孙晟,时任左勋卫车骑将军。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留下续弦高氏和12岁的长孙无忌以及8岁的长孙氏。长孙晟长子长孙安业继承了爵位和家业,遂将母子三人赶出家门,三人投奔了高氏的哥哥高士廉。长孙氏和李渊次子李世民早有婚约,可惜8岁不能结婚,便一直在高府住着。11岁的李世民经常来高府看未婚妻,与只长一岁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玩的很嗨。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长孙氏13岁,刚刚及笄,高士廉便和长孙无忌安排她跟李世民结了婚,从此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更是打成了一片,两人结成了非常凝固的友谊,这种少年友谊决定了李世民日后对长孙无忌的所有信任。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率军攻入长安城,各路豪杰纷纷投奔,长孙无忌毫无悬疑成为秦王李世民心腹,拜为渭北道行军典签。

典签也叫典签帅,始于南朝,乃朝廷为监视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多以天子近侍充任,名为典领文书,实则监视诸王行动,因其权力甚大,遂有签帅之称。李渊派长孙无忌给李世民当典签,可见对李世民的绝对信任。

李世民东征西讨,长孙无忌一直负责机密文书的起草工作,搭档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天下大定,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长孙无忌跟房玄龄杜如晦是主要智囊。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请李世民吃饭,李世民中毒吐血,房玄龄跟长孙无忌说,这两兄弟已经图穷匕见,肯定得死一个。赶紧让秦王学学周公,诛管蔡吧。长孙无忌于是入府进谏,李世民没答应,长孙无忌说,当年舜帝仁孝,被瞎眼老爹和无良弟弟差点弄死。要是他被干掉了,还能继承尧帝志向,立下千秋伟业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你要三思啊。

李世民听了,遂召房杜谋划,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建成元吉,逼李渊退位,自立为帝。事后论功行赏,长孙无忌被定为功臣第一,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房玄龄被称为李世民的萧何,跟李世民无话不谈,为啥不敢直接进谏,反而需要长孙无忌转达?这就是古人说的“疏不间亲”。当年刘备得了诸葛亮,如鱼得水,气的关张吹胡子瞪眼睛,刘备看儿子刘禅无能,假子刘封英武类我,就想让刘封继承王位,问诸葛亮,诸葛亮却说,这是陛下家事,问关张可也。关羽是刘备结拜兄弟,说,陛下自有亲子,何用螟蛉。

李世民跟李建成夺权,也咨询过李靖和李勣的意见,李靖沉默不语,李勣说,这是陛下家事,外人不便置嘴。房玄龄也是这意思,李世民跟李建成兄弟阋墙,这是李家的“家事”,只有家人才能解决,自己是外人。李建成身边的魏征不把自己当外人,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后来李世民责问他,你为啥挑拨我们兄弟关系?大才子王勃给李治的儿子英王李显写了篇《斗鸡赋》,李治大怒,你为啥挑拨英王李显和太子李贤的兄弟关系?开除你的公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大舅哥,是家人,因此只有他能跟李世民说,干掉你哥吧,咱们吃香的喝辣的。别人都没有资格。

事实上长孙无忌终其一生都在处理李世民的“家事”,最后就死在这事上。

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李世民在继承人问题上陷入了纠结。从李世民本人的倾向上,他是想立李泰的。因为李泰年龄大,类己,李治年龄小,懦弱,李世民怕他挑不起大唐社稷这副重担。当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支持晋王李治,刘泊岑文本马周等人支持魏王李泰。事实上房玄龄也支持魏王李泰,因为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跟李泰打得火热。如果房玄龄不看好李泰,他是不会纵容儿子胡来的。只是房玄龄为人谨慎,没有明确卷入这种夺嫡纷争。

此时长孙无忌起了关键作用。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是个守成之君,他当了皇帝,不会对兄弟下手。这句话击中了李世民软肋。李世民一辈子活在弑兄戮弟逼父的阴影里,他不想让儿子们重蹈覆辙。恰好此时李泰得意忘形,跟李世民说,我死之后,把儿子杀掉,把皇位传给李治。这种张口就来的谎言彻底击溃了李世民对他唯一的念想。虎毒尚且不食子,一个人如果连亲儿子都杀,能指望他对别人心慈手软?后来武则天把亲生儿子女儿都干死好几个,掀起血雨腥风也在情理之中。

长孙无忌还有个原因,就是得到了豪门大族的支持。而支持李泰的却是小门阀,李唐王朝武功集团靠山东豪杰,文治集团靠的依然是关陇勋贵等大门阀,这是北魏以来六百多年历史累积而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实上直到唐亡,这些门阀势力依然非常强劲。

李世民在朝堂上开会商议立储,众人争论激烈,未决,退朝后,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三人,说道,我三个儿子,不知道立谁,我好无聊。说完拔出刀子要自杀,众人赶紧拦住,问李世民,你到底想立谁。李世民说,想立晋王。长孙无忌说,谨奉诏,异议者斩!李世民说,你跟我一条心,别人不知道怎么看。长孙无忌说,外界对晋王风评也很好。如果不好,我百死莫赎。于是定了李治。

过了几天,李世民后悔了,又想立吴王李恪。李恪是李世民次子,母亲杨妃是隋炀帝女儿,地高望重,中外所向,却并非嫡子。自古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先嫡后长,所以这事难度很大。因此长孙无忌说,凡事举棋不定则败,下个棋都得谋定后动,何况立储。你这样反复无常,只怕生出大乱子啊。李世民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不是李恪舅舅,认为他以后会对你不利,才阻止我立李恪。我觉得李恪日后当了皇帝,也不会把你咋样。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我是为大唐社稷着想,没有私心杂念。

许多人读到这一段历史都很纳闷,李世民一代明君,为啥要听长孙无忌的,自己没个主意吗?其实这就是上文说的,疏不间亲。立储虽然是国事,却也是李家的家事,只有长孙无忌这样的家人才有分量很重的发言权,别人都不敢随便插嘴。事实上也证明,置身事外的房玄龄李勣等人都得到了善终,而参与其中的侯君集刘泊岑文本等人都没有好下场。

李世民临终,托孤长孙无忌,跟褚遂良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你们好好辅佐他,勿令谗毁者害之。其实长孙无忌在李世民的艰辛创业中根本没啥功劳,李世民打天下,文靠房杜等谋臣,武靠尉迟恭李勣等悍将,他最大的功劳是催促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下了决心。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靠的也是房杜和魏征等人,没长孙无忌什么事。这一点长孙皇后看的一个门清,她说,长孙无忌没啥能力,“徒以外戚见幸”,因此多次告诫长孙无忌,不要插手国事,做个富贵闲人就好。但是长孙无忌没有认清这一点,以为自己很牛逼,这是他日后覆亡的根源。

李治即位,长孙无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逐步肃清影响他权势的力量。首先对付的便是李勣。李世民临终布局是,文官集团靠长孙无忌的关陇勋贵,武将集团靠李勣的山东豪杰,二者互相掣肘,一起辅佐李治成长。但是长孙无忌很快让李勣坐了冷板凳,自己大权独揽。李勣也很识相,乖乖让出兵权,回家赋闲了。接着长孙无忌对付的便是房玄龄。房玄龄虽然死了,可他当了十九年宰相,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余荫犹在。

恰好房遗爱妻子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直非礼,李治派长孙无忌亲自审理此案,长孙无忌硬生生把一个桃色绯闻搞成谋逆大案,吴王李恪也被无辜牵连其中。李恪临终诅咒,长孙无忌弄权误国,如果社稷有灵,他将族灭不久。

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越走越远了。

李治虽然懦弱,却不糊涂。现在有人矫枉过正,认为李治并不懦弱,扮猪吃老虎,也就过了。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过程,李治当太子时只有14岁,一向养尊处优,未经世事,遇事优柔寡断,也在情理之中。但他经历了长孙无忌屡兴大狱之后,看到兄弟姐妹儿时好友一个个被无情诛杀,自己却无能为力,哭着向长孙无忌请求,却遭到无情拒绝,也就慢慢成长起来,明白眼前这个“一心为他好”的舅舅才是最大的敌人,他必须把舅舅干翻,才能当个真正说了算的皇帝,否则便是傀儡,甚至会被废掉,下场比兄弟姐妹们都惨。

于是武媚娘被推向前台,成为李治和长孙无忌斗法的利器。王皇后不生孩子,李治以此为突破口,要求废后,立武昭仪为皇后。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出身于大门阀,武昭仪父亲却是商人,他们的斗争,其实还是李泰和李治当年夺嫡斗争的变相表现。那便是,皇帝到底需要谁来辅佐自己?是咄咄逼人的豪门大族,还是跃跃欲试的微门小族?相对于皇帝而言,豪门大族威胁更大,不听话,不能绝对信任。微门小族根基浅,好使唤,也好收拾。

双方拉锯一年多,李勣起了关键作用。李治问李勣,我想换老婆,你怎么看。李勣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其实这句话是针对长孙无忌说的。长孙无忌之前一直是李世民家人,帮助李世民处理家事,现在李治娶媳妇,他便也成了“外人”。因为古人娶媳妇,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在听父母的,父母不在,自己便能做主,没听说谁娶媳妇还得听舅舅的。在娶媳妇这个问题上,舅舅也是外人。

既然长孙无忌不是家人,而是外人,那么问题就好办了。对外人还有啥好客气的。很快,许敬宗指使洛阳人李奉节上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不信,许敬宗说,证据确凿,你有啥不信的。李治哭了,我妹妹高阳公主谋反,我哥哥李恪谋反,现在我舅舅又谋反,我咋命这苦啊。许敬宗说,你妹妹一个女孩子,即使谋反,又能咋样?长孙无忌就是曹操一样的奸雄,权势熏天,谁见谁怕,他要造反了,你咋办啊。你难道不晓得隋文帝杨坚是怎么从外甥周静帝手中篡位的吗?

李治哭的更厉害了。可他是我舅舅,我不忍心杀他啊。许敬宗说,汉文帝杀舅舅薄昭,传为千古佳话。长孙无忌已经违背了先皇嘱托,成为乱臣贼子,比薄昭可恶百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乘机亟行,缓必生变。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伏其智,王莽、司马懿之流。今逆徒自承,何疑而不决?

李治意遂决,废掉长孙无忌一切职务,贬到黔中道黔州,监视居住。显庆四年(659年)七月,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此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自缢前,耳边响起了李恪的临终咒诅,仿佛听到妹妹长孙皇后说,四哥,我当年苦劝你抽身退步,做个富贵闲人,你不听,现在楼塌了,悔之何及。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功成,赐了长孙无忌一篇《威凤赋》,中有“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之句,意思是,当年我跟李建成斗法,本来已经心灰意懒,不想再斗了,只想一死了之,是你给了我拼一把的勇气。

换言之,长孙无忌一辈子也就干了一件事,便是劝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用十九年时间写给宋神宗治国理政的教科书,一千多年来受到无数名人赞誉。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老人家曾十七次批注《资治通鉴》,几乎读破,许多书页都用透明胶布粘住,他评价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医生冯唐看了五遍《资治通鉴》,便去某跨国咨询公司干到了合伙人,身家亿万。他说,我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看,看了几遍,掩卷沉思,就能给书中的帝王出主意,按我说的做都成了,不按我说的做,都“垂泪对宫娥”了。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和工作的。现在人都喜欢碎片阅读,快餐阅读,其实这些阅读对人的帮助并不大。快餐没有营养,都是高油高盐,只会把你吃的油腻虚胖。碎片阅读就如干粮零食,吃的再饱,也不能跟正餐比肩。《资治通鉴》就是大餐,我们要反复看,看过几遍,就能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什么职场感悟心灵鸡汤啥的,里面全包了。

看书要有韧劲,但也要控制在舒适度之内。否则就不是享受,而是煎熬了。每天不用多,就看两页,基本就能看一个历史故事了。看完做点笔记,总结一下这一段到底写了啥,对自己有啥帮助,不用一年,你的为人处世能力就能碾压身边百分之九十的人。

对于一介草根,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脱颖而出,被领导重视,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别的,只有读书,读好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要相信什么读书无用,说这话的不是蠢就是坏,或者他也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没尝到读书的好处。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尤其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读书的话,你更要读书。这样你才能再高一个台阶,完成阶层跃升。

与诸君共勉。

这套《资治通鉴》,全是彩色印刷,特别厚,非常适合小白阅读,只需两杯咖啡钱就能入手,赶紧买一套回家看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