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名言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嘉诚金钱名言 李嘉诚的名言通用12篇

李嘉诚的名言通用12篇

2024-07-16 1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嘉诚的名言

时间:2023-05-30 10:28:40

第1篇

1、如果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反之,你赢了,也赢在时间。

2、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都对。

4、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5、如果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

6、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领会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7、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8、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的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以这些,是我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9、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警惕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是会碰壁的。

10、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

11、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12、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让人听你的。

13、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14、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15、尽量挤出时间使自己得到良好的休息。只有得到良好的休息,才会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去面对突如其来发生的各种事情。

16、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17、一个人凭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最好,但是时间就浪费得多了,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18、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19、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20、人才缺乏,要建国图强,亦徒成虚愿。反之,资源匮乏的国家,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而使国势蒸蒸日上。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21、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和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

22、一个人除了赚钱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之外,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点,如果只顾赚钱,并赔上自己的健康,那是很不值得的。

23、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24、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25、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26、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27、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这样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28、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29、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30、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31、如果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32、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33、在我心目中,不理你是什么样的肤色,不理你是什么样的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即有长期的打算,我就会帮他慢慢地经过一个时期而成为核心分子,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34、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35、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36、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

37、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38、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你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39、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且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40、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升浪起点。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41、对一个职工,如果他平时马马虎虎,我会十分生气,一定会批评,但他有时做错事,你应该给他机会去改正。

42、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作最后决战的本钱。

43、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44、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

45、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46、一个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别人下次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发生贸易往来了。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意再找他,因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

47、中国古人讲: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合乎实际情况,合乎道理。变是一定要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

48、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军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要管这些,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

49、那些私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50、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51、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52、在我的企业内,人员的流失及跳槽率很低,并且从没出现过工潮。最主要的是员工有归属感,万众一心。

53、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钱,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54、商业的存在除了创造繁荣和就业,最大作用是服务人类的需要。企业是为股东谋取利润的,但应该坚持固定文化,这里经营的其中一项成就,是企业长远发展最好的途径。

55、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56、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57、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58、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去是多么的费力啊!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则更富有生命力。

59、领导全心协力投入热诚,是企业最大的鼓动力。与员工互动沟通,对同事尊重,才可建立团队精神。人才难求,对具备创意、胆识及谨慎态度的同事,应给予良好的报酬和显示明确的前途。

60、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61、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6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动。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

63、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64、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资产,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不可。

65、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

66、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67、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68、当你作出决定后,便要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走,常常记着名誉是你的最大资产,今天便要建立起来。

69、在事业上谋求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赖某些原则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许多。

70、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71、作为父母,让孩子在十五六岁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到外面去求学深造,当然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就是再不忍心也要忍心。

72、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成蚀本生意,倒不如当时理智克制一些。

73、世界上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但是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钱才能解决。

74、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75、眼睛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76、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77、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78、要给员工好的待遇及前途,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不然山高皇帝远,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79、下一个世纪的企业家将和我完全不同,因新世纪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科技和知识,而不是钱。

80、为了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率为核心,重建企业形象。

81、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82、我觉得一家幸福是最紧要,生意起跌是小事。生意今日起,明日跌,一家人开心最紧要。

83、大部分的人都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匹马力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作用。

84、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85、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86、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87、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88、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

89、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90、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91、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信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92、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虽然历史上有过受辱挨打的过去,但是现在走正确的道路必然会有着光明的未来。无论哪个民族和人民,都是爱自己国家……

93、世情才是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并喜欢不容易?

94、一间小的家庭式公司要一手一脚去做,得当公司发展大子,便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令他们感到安心,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之道,简单来说是知人善任,但在原则上一定要令他们有归属感,要他们喜欢你。

95、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好。

96、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作为一个领袖,第一最重要的是责已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要大便要靠组织,否则,便迟早会撞板,这样的例子很多,百多年的银行也一朝崩溃。

第2篇

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之家。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决定带上李嘉诚、李嘉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庄家长女名叫月明,比李嘉诚小4岁,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月明在教会办的英文书院念书。小月明一点也不嫌弃穷表哥李嘉诚,相反还十分同情他。

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从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这一对“金童玉女”两小无猜、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嘉诚动荡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1943年,父亲去世了,李嘉诚自觉长大了许多,他明白,从此以后要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了。尽管舅舅表示要资助李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仍然决定中止学业,打工挣钱。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出人头地。舅舅表示支持他,因为舅舅自己也是十多岁就离开父母到广州打天下的。不过,他仍然没有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必须赤手空拳闯出一条路来。

月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她的生活之路充满阳光和鲜花。但难得的是,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表哥。而且,她与李嘉诚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变为热烈的爱情。她一直牵挂着在香港拼搏的表哥。李嘉诚踏上谋生之路后,不管是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当钟表公司的学徒,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直到李嘉诚35岁、庄月明31岁时,他们的爱情才打动了家人,再加上当时李嘉诚在生意上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天赋,李嘉诚的母亲和舅舅才同意了这桩亲事。夫妻俩情深似海,李嘉诚捐助的楼都是以庄月明的名字命名的。庄月明去世后,李嘉诚至今都没有续弦。■

(摘自《世界经理人》)(责编 江有汜)

第3篇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是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和人生自我价值的尊重。

这种文化底色左右了李嘉诚一生。

这种影响让李嘉诚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也折射出了中华文化在国际化征程中必须要回答的新问题。

近200年来的中华文明,走过了一段坎坷屈辱的历程。1949年以后,文明的地理环境虽分离多元,但大体上都稳定下来了。

冲突最为激烈的是香港。语言、种族、肤色、习俗……五方杂处,传统文明是否还有价值,是否还具有原创能力?在精英文化界,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企图呼应台湾诸学者的努力,论证传统文明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企望“老内圣”能开出“新外王”;在大众文化领域,以金庸为代表的小说家则竭力追溯、阐发、宏扬传统文明的价值。但文化领域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所有这些在智力领域里无力突破的文明梦想,却在实践领域里得到了最好的收获。即中国人、中国文化以香江一地为舞台,与西人、西方文化相处、碰撞,在人们都以为这里是“文化沙漠”的地方,出现了真正经受考验过的生命种子,出现了包玉刚、郑裕彤、李兆基、郭得胜、霍英东等一大批市场巨人。在这其中,李嘉诚是一棵长青树,佼佼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明的幸事。在文明的苦难历程里,中华文化在近代列国竞争的世界里处于弱势,文化“花果飘零”。弹丸之地的香港,在最激烈的冲撞里反而孕育了文明新生命运的因子。

李嘉诚,就属于这样一个时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酬勤,世道无欺,他来了,他看到了,剩下的只是他如何自处和报世,他如何展开、“征服”和成功。

李嘉诚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神话,这是千千万万人的梦想,而李嘉诚帮他们实现了这一梦想。他出身社会基层知识分子家庭(在夸天被称为“草根知识分子”),父亲李云经先生一度经商,失败后回家乡教书,最终在地方教育上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李云经先生是一个敬业的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教育那种传道、授业、解惑集于一身的教育家。李嘉诚在童年因此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他的聪明也很早显露出来。学校给了他信心确认和个性发挥的机会,父亲给他做人的境界和道理。然而,这一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岁月很快为时代的车轮碾碎,时运世运,国事家事,一个落后民族及其家庭个体细胞的命运注定无力自主,父亲不得不带着一家人逃难到香港。

在一个从无根基的地方生存,可谓重新做人,事业和闲暇都已是奢侈,生计迫在眉睫,全家人的命运由他决定。而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先生没能重新开始,就在忧愤贫病中离开了人世。这样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正是我们民族经典的血肉文本。在李云经的身影倒下之后,全家人的生活、弟弟妹妹们的成长就落在了十来岁的李嘉诚身上。

李嘉诚居然承担下来了。他不再上学,他最先努力的乃是适应社会这所学校,到茶楼做“茶博士”,到舅父公司里做小职员,在五金公司做街头推销员,虽然艰难,然而却可让一家人能吃上饱饭,而且他也很快了解、熟悉了社会的各色人等和谋生的诸种方式。社会对于他不仅是严厉的、残酷的(他完全了解到在那里不能做着感情的交易,他的情感也因此很少外露,他避免一切感情的冲突),而且对人的每个举动都有着呼应,“天道酬勤”,世道无欺,他来了,他看到了,剩下的只是他如何自处和报世,他如何展开、“征服”和成功。

应该说,李嘉诚做得相当出色。少年的欢乐、人性的懒散和嗔欲,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什么迹象。他的精力几乎完全花在生意上了,花在与人与钱打交道上了,花在挣取他和家人活命的资本上了。令人惊奇的是,他丝毫没有放弃学习,他用到废品站收购旧教材的方法自学而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包括英语这样的交流工具。学习甚至成了他生活和事业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坚持听英语新闻。这样一个人的成功几乎是必然的。

以诚待人,这个少年对环境的老实姿态,延续成为他的做人方式,李嘉诚因此在商场上获得了很高的信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数年之后,他已是经理人了,并很快拥有了自己的塑胶公司,那样近乎手工作坊的企业,李嘉诚命名为“长江”。

在塑胶行业,他领先风气,并且也较早地预感并应对其衰落。父亲的“盈亏有定”的教育在实证中一定给他留下了印象。20世纪60年代他虽然一度入籍新加坡,但总的来说,在弹丸之地的香港,阴晴不定,时来风雨,人心飘忽,李嘉诚显示出了难得的定力。在歪打正着的印象背后,他是一个掌握了人生辩证法则的大师。

在传统产业里称雄的同时,李嘉诚也能在新经济里呼风唤雨。他不仅与世界著名的企业家、银行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与一些国际政治家交上了朋友。他的家族市值一度占全香港的1/4,用古人的话,他已经“富可敌国”。在大陆、台湾的政治神话远遁之后,李嘉诚给予了另一种神话,黄金白银时代的神话。

李嘉诚年少时曾在半夜醒来,看见父亲仍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背影,这件事给李嘉诚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是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和人生自我价值的尊重。父亲和那―场景是对李嘉诚人生境界最有力的挑战、警示和支撑。

在追寻李嘉诚独一无二的性格品质时,我们应该考察他成长中作用于他的可能的情况,这些情况需要“还原”成我们易于感知的人情世故的实在图景,李嘉诚的心路历程应该是我们能够猜想也能够沟通的。

如前说,李嘉诚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对李嘉诚的影响是极难得的。李嘉诚出身并非大家,他出生于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生活和世界的边缘,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也是健康的,他们聪敏、灵气、良善、温情,不走极端。然而,文明转型的艰苦降临在每个个体生命和家庭,无论自愿或者被迫,他们都必须重新寻找生活的基础,必须重新建构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李嘉诚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这种情况使人对世人真面目、世态炎凉有过早的洞察。他所尊崇的父母在生活面前的无力,也一定导致了他对人生的早熟的体验。

是儿时的良好教育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使得李嘉诚能够避开那种早熟的人生虚无的一面,而对人情世故有着实在的把握:在求人中,生自励自助之心,同时也获得对世界同情的了解和爱。

也许对李嘉诚的人生境界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其父亲李云经先生了。李嘉诚年少时曾在半夜醒来,看见父亲仍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背影,这件事给李嘉诚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是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和人生自我价值的尊重。文明史上总是有一些最平凡普通而也最伟大的场景,充分说明了生命的自我实现形式:无私、爱、无人闻问的付出,只对天地或说自我负责,至于世人理解这生命到什么程度,就不是他所关心的了。对李云经先生这种小知识分子,

我们社会里最常见的理解方式是:穷酸一辈子,那么辛苦,什么也没得到,不值得。我们蒙垢的灵性忘记了感动,忘记了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人在支撑我们的文明。

从李嘉诚多年以后多次谈及此事看,父亲及其行为已成为一种象征。李云经先生的为人,是作为儿子的李嘉诚不可超越的,那一境界只可以追随,可以参照。李嘉诚在社会上再怎么成功,如果他不能像父亲一样对世界有忘我的爱,如果他不具有父亲那样的境界,他就不可能告慰一生穷窘的父亲。

纵观李嘉诚一生,他一直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规矩”和本分。中西文明在他身上,在他那一代香港商人身上有着较好的结合。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展开极为复杂,国人只有在极短的时间里像日本人一样饥渴地、疯狂地学习,更多地时候在自傲与自卑、敌视与谄媚之间徘徊,而西方文明扮演了掠夺者、施惠者、肢解者、友爱者、守旧者、激进者各种角色,最终纷纷被扭曲、消解。传统的命运也是如此。而李嘉诚们在无言中,在亲身履践中将敬业与勤奋、财富积累与本分。自尊与孝顺成功地统一了,正是在这方面,李嘉诚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益的。

对李嘉诚来说,很容易发现,如果不把读书作为一种做人的方式(立言),如果只是把读书当作种工具、手段,那么职业已无分别,重要的是从知识中获得内在的自信和外在的能力,重要的是做人和做事(立德和立功)。

需要说明的是,李嘉诚在50年代的成功之后,在已使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之后,为什么上世纪没有改行,为什么没有读书?在创业初期是有要像父亲那样从事教育的想法的。“知识改变命运”,他后来更深刻地领悟了,并以此为题拍摄了专题教育节目。他告慰父亲的方式之一就是捐助公益事业,在大陆,最为称道的是建设汕头大学和附属医院。他在汕头大学先后捐助20亿元。李嘉诚对教育的认知促使他以父亲的姿态来监督弟妹的学业,同时自己也学习不辍。

对李嘉诚来说,很容易发现,如果不把读书作为一种做人的方式(立言),如果只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工具、手段,那么职业已无分别,重要的是从知识中获得内在的自信和外在的能力,重要的是做人和做事(立德和立功)。

我们的传统以为“太上有三不朽”,其上为立德,其次为立功,其次为立言。其实,德也就在功和言中。做人,他已在绝境的拼搏中感受到人的自由。

李嘉诚曾总结说,一为挑战自我,一为让股东满意。在身份认同不太紧要的香港,他对自我实现的要求更为强烈,他要在自创的王国里的成功也极为强烈,那里有着对一种共同体和个体价值感受的真实情怀。

尽管李嘉诚们对政治一直保持距离,在商言商,颇有欧美早期的清教徒之风,但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已与政治、文化、文明和国家牢牢地系在一起了。这一点尚无多少人注意到。上世纪50年代从事加工,20世纪已与全球性的政治动荡相关就不用说了。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李嘉诚在香港的所有收购举动都与内地政治变化有关:内地“”造成的香港移籍潮让李嘉诚在1967-1969年收购了不少廉价地产;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内地“”停止,实施改革开放,而英资怡和在香港的信心出现动摇,李嘉诚趁机与其直接竞争并一举收购和记黄埔;上世纪80年代初,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的争端再度给市场带来动荡,李嘉诚逢低收购港灯和青州英泥;他甚至计划在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后联合其他地产商一举收购置地公司。这期间,李嘉诚借助政治气氛在股市中低进高出而大获其利的操作更是数不胜数,他不仅赚得利润,还因此赚得救市的声誉。

李嘉诚浓缩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上百年、几代人的历史,一穷二白到发达的进化历史。这种跨度之大在历史上是罕有的。

他是否一步步地失去了平常心?

我们的传统素有知命之说。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李嘉诚在生活事业上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了人不仅属于自己,不仅属于一个家庭,甚至不仅属于一个家族。大富在天。李嘉诚有自知之明。

街头推销少年,诚实而腼腆。加工塑胶花的企业家,勤奋、机灵、信用。所有这些,还在人们的理解范围内,还是平常心所能把握的。

可是到了地产中“人弃我收”,到了要挑战置地,要投资汕头大学,要弄潮新经济,70岁高龄了还难得半日闲,李嘉诚的生活和内心已超乎了寻常人的理解,已非寻常人所能探视和把握了。尤其在擅以名利富贵来揣度人的传统眼光看来(今日中国多如是者),李嘉诚的行为不可理喻了。他自己也说过,第二个1000万比第一个1000万元要容易,到目前,钱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了早先的意义。但他依然那么执著,是好玩吗?

对于人的生命可能极境的迈进是多数国人难以理解的。但李嘉诚实实在在地在多个领域里作了尝试。这里有着老子的智慧,无所不为;有着传统文化最深的底蕴发挥着作用,生生不已,其命睢新;有着现代性最本质的要求,惟新是尚。

我们的传统素有知命之说。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李嘉诚在生活事业上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了人不仅属于自己,不仅属于一个家庭,甚至不仅属于一个家族。大富在天。李嘉诚有自知之明,他就是这样说的,“创业时要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在一个有才气有灵性的人百倍地付出后,命运之神再也没有放弃他。李嘉诚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生命可能的丰富。

与李嘉诚比起来,他的同时代人物们同样优秀,我们说过那是一个成就了众多巨人的时代和地方,那是做惯了“螺丝钉”的人想像不及的巨大个体。霍英东智慧出众,包玉刚勇冠三军,郑裕彤胆略过人,李兆基本分严谨,郭得胜雷厉风行……各有特点。李嘉诚则挟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来,与新时代博弈,平和、诚实、坚忍,把中华文化的立功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李嘉诚身上,很难发现他属于哪一类人,具有哪一类性格。他是平凡的、普通的,然而也是集大成的,是众人的综合。他温情而不过分,厚爱而不过溺。他动辄捐给社会千千万万,而给一个求助者只以言传并济以少许钱物。也许正是这种分寸感,使他能在社会人生的诸种方面取得成功。即使到目前,他似乎也没有失去这种分寸感,他的眼光仍足够敏锐,他的头脑仍极为灵活,这使得他每有行动总能令世人“大跌眼镜”,他的行为有众人想像不到之处,而这行动的成功结果又总如风景骤起变幻一样蔚为壮观,神奇地充实了平凡人众的视野。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是吾传统文化的总结。李嘉诚如何解答?李嘉诚已是高龄。

但按吾人文化特色,这正是做事的好时候。名利浮云也,从心所欲,李嘉诚想到的是什么呢?

从外人眼看,李嘉诚在大陆社会和其它地域的作为尚未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市场和管理领域的“劳碌命”可结束了。止矣。他自己不是告诫过,在他自己的家乡潮州,一分钱也不挣吗?

不断挑战自我需要新的突破。李嘉诚需要创新。富极的他也许像当年贫极的父亲一样需要重新开始,遗憾的是已有了超拔境界的李云经先生无力开始,那么李嘉诚能否做到这一点?

他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权力、文化变迁里如何作为?这也是当今社会里的崭新课题,这是不同于传统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新的权力关系,新的话语方式。

换句话说,经济对权力的关系不应只是介入,由商人演变为政治家;也不应只是取代,如目前广泛存在的跨国企业,李嘉诚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经济本身就是权力,这权力如何体现?又与传统权力如何包容?

李嘉诚如何对待自己庞大的产业。什么是李嘉诚的遗产?西人福特、洛克菲勒曾面对过这道难题。“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是吾传统文化的总结。李嘉诚如何解答?

迄今为止,李嘉诚的成功均为借力。“让别人为他赚钱”,他缺乏原生创造,但他就是成功了。SO WHAT?那又如何?这也是华人世界进入国际社会里的一道难题。近200年来,吾人还没有在生产力、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方面有大的贡献于文明社会。这在古代中国自《吕氏春秋》以来代不乏人,在西方世界也有大量的人士如比尔・盖茨等人在思想产品和实物产品上影响了人类社会。

这已不仅是李嘉诚个人的问题,也是全体华人的问题。

李嘉诚(1928- )

第4篇

大众公认李嘉诚弃港投欧举动的证据,是抛售旗下的百佳超市。百佳超市当年伴随李嘉诚在香港兴建物业而发展起来,目前销售额在全香港同行业内排名第二,占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与屈臣氏并称为李超人在零售行业的代表。2013年8月,媒体传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正在积极兜售百佳,目标价格为40亿美元左右,约合310亿港元,此举被公认为李嘉诚已看淡香港和大陆商业投资前景。8月31日,和记黄埔公告称以26亿元人民币(32.68亿港元)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这进一步验证了业内的猜测。联系到今年年初中国央视(CCTV)罕见曝光李嘉诚旗下最贵楼盘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此前连续对其旗下公司在内地囤地及捂盘的劣迹曝光,更被认为是李嘉诚已在政治上失势,因而要抛弃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与在香港和中国内地抛售资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李家旗下公司在欧洲开始大手笔投资,近3年来累计海外并购额高达1445亿港元,令李家资产超过半数已转移到以欧洲为主的海外市场。此外,李家还是目前英国最大的单一外来投资者,投资总额近4000亿港元,投资项目以公共服务为主,包含电力、水务、天然气等多个方面。现在,李家集团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自来水。同时,李家在欧洲耕耘多年的电信业务,也在连续多年亏损之后开始扭转盈利。所谓“增外减内”,更是李嘉诚不看好中国区经济前景的有力佐证,他正在用行动“唱空”中国经济。

李嘉诚连续抛售其在中国内地的物业,当然不能排除他看空内地地产行情,想要及时抽身的可能性。但也必须明白,随着内地房地产企业的高速发展,资本实力急剧提升,李嘉诚已经失去10年前在资金方面的绝对优势,“北京东方广场”式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无论商业地产还是商业住宅,其旗下公司在内地没能形成品牌效应,正逐步沦落为“二流玩家”。

但是投资海外市场,李嘉诚则拥有内资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今欧洲经济深陷谷底,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抄底的机会,同样是手握重金,但内资企业在海外收购受到严格的政治性审查,几乎不可能在关键领域有所作为。而对无内资背景的李嘉诚而言,这都不算问题,从港口、公用事业到电信领域,李嘉诚在海外的收购之路,几乎可以说畅通无阻。因此,对于李嘉诚而言,与其在中国与竞争对手尤其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肉搏”,不如避其锋芒错位竞争,以获取更好的投资收益。而且,如果这种投资同时又能分散经济、政治等波动性风险,那加速其投资进程实属正常。

归根结底,李嘉诚在海外配置资产乃情理之中,只不过他是通过减持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投资份额来达成,这令很多国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第5篇

    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儿子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

    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李嘉诚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正常现象,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

    有一次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只拿9%的股份。”

    董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在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能多赚钱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哈哈,”父亲和同事们忍俊不禁。他说:“孩子,这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不是1+1那末简单,你想拿11%发大财反而发不了,你只拿9%,财源才能滚滚而来。”

    实践李嘉诚的决策是英明的。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后来李泽钜和李泽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李嘉诚沉思了片刻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都楞住了,说:“爸爸,别开玩笑了,您那么多公司不能安排我们工作?”李嘉诚说:“别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就是有20个儿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

    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把他们推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材。

    兄弟俩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在香港常常打电话问兄弟俩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助解决。兄弟俩总是说:“谢谢爸爸的关心。困难是有的,我们自己可以解决。”

    其实李嘉诚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困难。当然兄弟俩对父亲的为人最清楚了,你真的求他帮助解决困难,他也不肯帮助。父亲的“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俩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兄弟俩在加拿大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的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第6篇

李嘉诚先生已经连续多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称号。关于他缔造商业神话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关于他感情世界的文章却极为鲜见。为什么呢?李嘉诚不喜欢谈私人感情。近日,笔者在陪同撰写李嘉诚传记的青年女作家丽妮采访李嘉诚时,总算对这位富豪的情感世界有了一点了解。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1928年7月29日(农历6月13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之家。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决定带上李嘉诚、李嘉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莫不提及庄氏家族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庄家长女叫月明,比李嘉诚小四岁,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月明在教会办的英文书院念书。小月明一点也不嫌弃穷表哥李嘉诚,相反还十分同情他。

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从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这一对“金童玉女”两小无猜、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嘉诚动荡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赤手空拳打天下

书香子弟的李嘉诚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圣诞节前夕,香港英军向日军投降。港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李家生活愈加困难,而李云经又在这时病倒了。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15岁的李嘉诚坚定地点了点头,李云经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了,李嘉诚自觉长大了许多,他明白,从此以后他要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了。尽管舅舅表示要资助李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仍然决定中止学业,打工挣钱。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出人头地。舅舅表示支持他,因为舅舅自己也是十多岁就离开父母到广州打天下的。不过,他仍然没有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必须赤手空拳闯出一条路来。

月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她以优异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她的生活之路充满阳光和鲜花。但难得的是,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表哥。而且,她与李嘉诚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变为热烈的爱情。她一直牵挂着在香港拼搏的表哥。李嘉诚踏上谋生路后,不管是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当钟表公司的学徒,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长江”取意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李嘉诚的雄心壮志。月明更加欣赏表哥,并为他感到自豪。

办厂初期,曾经出过质量事故,李嘉诚再一次体会到世态炎凉。危难之中,不变的是庄月明对表哥的一片赤诚之心。爱情的力量,将历经磨难的李嘉诚锻造成不屈的男子汉。

1955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产销渐入佳境。1957年,李嘉诚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就成为“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嘉诚已经事业有成,他与庄月明的爱情也本该瓜熟蒂落,但好事多磨,若按世俗的眼光,他们并不门当户对。月明出身富贵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而李嘉诚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虽然事业初成,但将来怎样还是未知数。而庄静庵和李嘉诚母亲庄碧琴也表示反对。

转眼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经35岁,月明也已经31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他们终于同意两人结婚。在一片祝福声中,李嘉诚牵着庄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红地毯。

为了让爱妻住得舒适,李嘉诚斥资63万港元买下一幢花园洋房,这就是李嘉诚现在仍然居住的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当时李嘉诚并不算大富豪,一下子拿出63万港元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这是他送给妻子的最好礼物。

婚后,庄月明加入长江工业公司,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深得同事的尊敬。

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相继出生,庄月明渐渐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孝敬家婆。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钜、李泽楷兄弟均勤奋好学,先后赴美国大学深造。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超人”业绩时,很少会提到庄月明。其实如果李嘉诚的生命中没有庄月明,真不知他会变得怎样。

一生只爱你一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庄月明别无所求,丈夫事业成功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诚携夫人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夫妇俩容光焕发,是宴会上最“抢镜头”的一对伴侣。不料翌日下午,庄月明却突发心脏病,于医院逝世,年仅58岁。

当时李嘉诚也才60出头,身体硬朗,精神奕奕,又是富豪,因此不乏主动示爱的美女。香港不少富商都以绯闻为荣,但李嘉诚始终如一块白璧。港人都知道李嘉诚和庄月明情深似海,所以至今竟无人向他提及续弦之事。

第7篇

两个月前李嘉诚高调公布分家方案。7月16日宣布次子李泽楷所持三分之一李嘉诚家族基金股权转让给长子李泽钜,加上李泽钜原本持有的三分之一,他手握家族基金三分之二股权。李嘉诚本人持有另外三分之一家族股权,这意味着他已将家族基金控制的“长和系”掌门之位传给了长子,从此“李超人”变身太上皇。

香港社会没有贵族,假如说一众富豪充当了“贵族”角色,那么李嘉诚一家几乎可以用“王室”形容,李家不但富可敌国,而且李嘉诚个人操守也符合市民理想,堪当道德楷模。因此之故,李氏父子一言一行都备受舆论关注,分家更不在话下。除了作为财经资讯和八卦谈资之外,我相信人们还希望李嘉诚的分家方案,能垂范香港豪门。

促使李嘉诚作出了断的压力来自家族之外,何家、霍家等接踵而至的豪门争产案,令香港上流社会颜面尽失,尤其新鸿基大股东家族兄弟内讧惹来官非,扰动股价,非同小可。“长和系”2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8500亿港元,长实与和黄同为成分股,一涨一跌波及整个香港经济,这使得李嘉诚家族财产安排具有了公共性。

多数香港富商学习欧美家族企业的做法,透过家族基金间接控制家族企业。设立家族基金,可令家族成员共享分红,又防止投票权分散,使家族对企业失去控制力,但是近来几起豪门争产,恰恰是家族成员绕过家族合议,以对簿公堂的手段对家族基金发起挑战,间接争夺企业控制权,使得设立家族基金的意义被削弱。家族基金失去隔离内部纷争的功能,令公开市场的投资者担心控制权之争会伤害企业经营能力,如新鸿基地产那样股价受挫。

为了消弭投资者的担忧,李嘉诚的最新分家方案事实上取消了家族基金的财富集合功能,变成长子一人独大,从而根除未来兄弟相争对家族企业的影响。消息甫出,“长和系”股价应声上涨,显示股民乐见其成。当事人之一的李泽楷却未见公开表态,或许在等老爸兑现承诺。他付出了家族基金里1000多亿真金白银,不容易从其他地方得到充分补偿,暂且以外人之心测度他,或许有些愤愤不平。果真如此,则李嘉诚将安抚股东,看得比父子亲、兄弟和还要重。

李嘉诚未退休即将家产分配到儿子个人名下,不太符合现代潮流,却符合中国乡村传统习俗。乡村家庭如果育有多个儿子,一旦儿子们成家立室,就要分家析产,父母分开跟不同的儿子过日子,预防妯娌在同一屋檐下闹别扭,定纷以止争。为了家族保持凝聚力,往往又会保留部分共同财产,比如祭田,祭田收租用于家族聚会、祭祀、助学和济困开销,相当于现在的家族基金。很多村落所谓就是分公田。广东、福建地区在前夕,有三成左右耕地属于共有性质,这个比例跟李嘉诚名下保留的资产正好吻合。“长和系”企业分布于全球55个国家,有20多万员工,非常国际化,大股东的传承方式却与乡村生活殊途同归,说明生活方式变了,人性却没有变,一些传统的制度安排,在新时代稍作调整又有了用武之地。

好的制度依人性而设,坏的制度须改造人性以适应它。世界各国基于不同的历史,制度选择会有一些差异,但不是非黑即白那么清晰。英美国家通行的家族基金到了香港屡屡触礁,法律环境相似,主因可能是人文传统有异,家族基金相当于家族内部的福利安排,中国人更向往自由、冒险,不喜欢领定息。李嘉诚的分家方式,大部资产分配到个人,保留一规模较小的家族基金,可能会被其他香港富豪借鉴,内地富豪不妨也照此办理。

第8篇

1967年香港风潮,地产、股票市场大跌,许多富豪世家纷纷移民,贱价变卖家产物业。此时李嘉诚大举挺进,趁低购入大量地皮、旧楼和厂房,令自己的事业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

1981年,香港前途问题令港人面临一次重大的信心危机,股价楼价大跌,移民成了香港人最时髦的选择。李嘉诚却再次逆潮流而动,非但没有撤离香港,反而大举投资。1982年,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功从英资手中夺得港灯控股权;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草签前,李嘉诚宣布投资40亿港元兴建大型屋村。

1999年是香港人难捱的一年,金融风暴的打击令许多亚洲富豪身家大跌,甚至退出世界富豪榜的排位。李嘉诚正是在此逆境中,率领两个儿子,一门三杰冲锋陷阵,屡出奇招,打了一场又一场商场硬仗,成了世纪末低迷的香港商界一道耀眼的风景。

“我最骄傲的交易”

1999年10月21日,身兼香港长实、和黄集团主席的李嘉诚,兴高采烈地向外界公布:和黄(和记黄埔)与德国电信公司曼内斯曼经过一周的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和黄将以价值1130亿港元的价格向曼内斯曼出售44.81%的Orange (“橙”)电讯公司股份,而曼内斯曼则分别以折合220亿港元的现金、价值220亿港元的欧元3年期票据及1184万股曼内斯曼新股支付。

待交易完成,和黄除持有曼内斯曼10.2%股权,成为该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外,还可套现440亿港元现金。待两公司合并后,和黄更可间接控制市值7000多亿港元的曼内斯曼;而曼内斯曼亦将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位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这是我最骄傲的交易。”记者会上,征战商场40多年的李嘉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兴奋地对记者表示。

李嘉诚在欧洲电讯市场曾经有过十分艰难的开拓过程。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的和记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并于1992年推出名为“兔子”的CT2流动电话服务,然而业务发展却不理想。一年之后,公司不得不结束了“兔子”的流动电话服务。随后,和记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推出GSM流动电话服务。1996年,“橙”在英国成功上市,和记从中套现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橙” 经过几年的发展,至今股票价格已上涨7倍。1999年年初,李嘉诚出售“橙”4.2%的股权,套现50亿港元。由于和黄在历年股权出让中已套现近百亿港元(超过当初投资额),因此和黄在“橙”的投资成本已等于零。

1999年10月,“橙”引起了德国最大的无线电话业务商曼内斯曼的兴趣,曼内斯曼的行政总裁于10月14日在香港和李嘉诚见面,商讨收购事宜,到21日,收购正式完成。

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李嘉诚进账过千亿,创下了香港世纪末的商业奇迹。

变身欧洲电讯大亨的18小时

李嘉诚的商业智慧和财技谋略,曾一次又一次在一些大的商业战役上表现出来,广获称道。而他的长远目光和策略,更为长和(长实、和记黄埔)带来巨大收益。1997年公司业绩公布时,李嘉诚就表示未来集团的主要盈利将依赖电讯业务。1999年上半年,和黄因分拆VoiceStream Wireless在美国那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而获利5.85亿港元。随后,李嘉诚通过分拆澳洲和记电讯在澳洲上市,获利3亿港元。再加上两次出售“橙”股权而获得的1180亿港元的收入,1999年李嘉诚仅从分拆出售电讯业务中,便获利1188.85亿港元,成了世纪末香港商场上最大的赢家。

一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令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大大地紧张了一番。为了随时获得最新的消息,李嘉诚临睡前特意把手提电话的铃声调高,把电话放在自己枕边,以免延误战机。

在成为欧洲电讯大亨的最后18个小时中,李嘉诚一点不敢放松,他的18个小时是这样度过的:

10月20日

一直在办公室工作到23点,等待交易消息,消息未到,李嘉诚决定离开办公室回家。

10月21日

0∶30,李嘉诚在回家的途中,通知公关部门告诉记者,他可能在证券交易所开市前举行新闻会,公布有关交易事宜。

1∶30,李嘉诚改变主意,决定将新闻会改在下午召开,以免已工作到深夜的记者还要起个大早。

入睡时,李嘉诚将电话铃声调至最响,惟恐在睡梦中错失消息。

11∶00,第三次通过公关人员通知新闻界,下午开新闻会。

中午午饭,因为牵挂交易,进食不多。

15∶30,出席新闻会,表现兴奋。

16∶00,宣布交易成功的消息,然后离开会场。

16∶30,重新返回会场,在会议的茶点桌上拿了一块饼干,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再起风云

此一役过后,李嘉诚控制的资产市值暴涨一倍。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9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的排名由第12位跃升至第10位,成为世界前10位富豪排名榜上的唯一一位华人。

市场信息一日千变,距李嘉诚的“世纪交易”不足一月,欧洲电讯市场风云再起,一场更大的收购交易又令李嘉诚成为关键人物。

1999年11月13日,英国沃达丰电讯公司(Vodafone)声明,将动用超过1万亿港元(129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52.8%的股权,而曼内斯曼高层马上作出回应,坚决抵抗沃达丰的恶意收购行动。于是,作为曼内斯曼最大单一股东的李嘉诚手上所拥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便成为这宗全球最大的收购案双方极力争取的焦点。

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11月23日晚,英国一个组织给李嘉诚颁发了“杰出人士奖章”,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一行动是否在为沃达丰拉票。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以沃达丰的出价来算,那么李嘉诚手上的曼内斯曼股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额外增值318亿港元。所以说,无论是沃达丰还是曼内斯曼,都不是收购案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当属李嘉诚。

然而,李嘉诚却不为名利所动。就在获颁“杰出人士奖”的当晚,和黄董事局发表声明,支持曼内斯曼拒抗敌意收购。而李嘉诚对这一声明的解释是:“和黄与曼内斯曼一起发展对和黄股东有利,而且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不具备吸引力。”

眼看着数百亿白花花的银子被拒之门外,业界对李嘉诚的态度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和黄董事局的这一表态可以理解为李嘉诚绝不会轻易从欧洲市场撤出的一个信号;也有人说,因为李嘉诚与曼内斯曼早有协议,由“橙”换回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在18个月内不能出售,而李嘉诚只不过以虚拟的318亿港元换取了日后在曼内斯曼更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不管外界对李嘉诚的行动有多少种解释,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诚通过入主曼内斯曼而在欧洲电讯市场大展宏图的谋略,决不仅仅是赚上几百亿港元那么简单。

财富世界瞬息万变,不知《福布斯》是否需要每日重排富豪榜。

一块饼干的价值

一直以来,李嘉诚的过人之处,是他总可以在一项业务的极盛时期洞悉其危机所在,然后迅速作出新的部署和尝试。当年他生产塑料花的时候,塑料花行业正大行其道,大有带动香港工业起飞之势。然而李嘉诚却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途有限,于是转向房地产发展,全力拓展房地产市场,并在紧接着而来的房地产高潮中获得可观的回报。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炙手可热的富豪级人马,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香港房地产最高峰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危机。1997年,他开始不断出售手上的物业,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把资金分投于电讯、基建、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使集团避过了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重大打击。

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中,李嘉诚将会调拨更多的资源发展高科技项目和电讯业务。同时,和记黄埔在海外的投资,比如加拿大的石油、英国的货柜和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也正一步步发展起来。

与曼内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后,李嘉诚终于可以吃一块香甜的饼干慰劳自己。或许,这块饼干和我们每一个人所吃的饼干没有什么两样,但其价值,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品尝出来的。

记得有则寓言,讲两个在海边钓鱼的孩子,一个买了渔船出海,历经千辛万苦创下富可敌国的产业;另一个却一直留在海边钓鱼,过着知足温饱的生活。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富翁和渔夫又在海边一起钓鱼,渔夫忍不住问富翁:“你得到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现在还不是和我一样在这里钓鱼。”

第9篇

二度圈地挑动房市神经

一个小时可以花多少钱?华人首富、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的答案是:3106亿港元。而今,这样的投资大手笔正在被李氏运用于地产业务在中国内地的扩张。

千亿资金内地圈地

尽管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房地产严格控制,但据业内人士估计,李嘉诚内地圈地资金达千亿元以上,目前的土地储备也在700万平方米以上。

福布斯杂志3月8日公布全球身价在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排行榜,比尔・盖茨以560亿美元的身价,连续第13次高居全球首富。2007年全球有946位身价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包括20位中国大陆富豪,21位中国香港富豪和8位中国台湾地区的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中国香港的李嘉诚,他排名从第10上升到第9位,估计其财产达到230亿美元。

自2000年起,李嘉诚率领他的长和系大步进军内地房产市场后,据2006年和黄的中报显示,目前集团在香港的土地储备仅占全部的1%,而内地高达94%。神龙已经把巨尾摆向内地,在强大的资金流保证下,李嘉诚开始他的新一轮内地“圈地”。

上演沪地标王

2007年3月11日,阳光明媚。本刊记者行走在上海浦东陆家嘴,追寻李嘉诚在陆家嘴圈地的足迹。直插云霄的高楼在向世人展示,这里寸土寸金。

2005年11月,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力压太古、新鸿基、百联、华润等财团,拿下了陆家嘴商业地块竹园商贸区,和黄开出近46亿元的报价遥遥领先对手报出的30多亿元。

时至今日,竹园商贸区仍以“”的形态躺在陆家嘴林立的高楼之中。富阳(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商业中介部经理开封对本刊记者说,这就是李嘉诚,他会等到地块升值到高峰时再开发,这也看出和黄对陆家嘴商业地产的长期看好。高力国际华东区常务董事翁琳表示,到了2010年陆家嘴将会占据上海整体甲级写字楼市场41%的份额,到时将成为吸引零售业发展的重大利好,因此业界也基本看好竹园地块的商业前景。

据计算,该地块的楼板价将达12000元/平方米,相对于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去年10月份以94亿港元获得香港何文田豪宅地块,楼板价每平方米59000港元来说,竹园地块并不算高。“上海拥有极优厚的潜力。”和黄中国事务部总经理谭健旭毫不隐讳地宣称,“和黄地产要成为上海新一代豪华商业地标。”“这个价格对和黄来说,意味着内地高端物业成功的里程碑。”

开封对本刊记者说,在上海,李嘉诚的和黄近几年发展的项目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拿的地,如今不仅土地大幅增值,和黄还能选择市场最佳的时候出手。而梅龙镇广场、世纪商贸广场、四季雅苑等项目都是和黄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适时入市上海的手笔,如今这些项目都为李嘉诚带来巨大的收益。近期,毗邻世纪公园,李嘉诚将建独具北美风情的别墅及联体别墅,使住户享受六星级的生活体验;古北地区,一批高档住宅及商铺正在开发,预计将成为古北新区的亮点及地标性建筑。

而说到和黄在上海的开发,不得不说到汇贤居。这个位于长乐路、乌鲁木齐路的高档豪宅曾经是上海的楼王,2003年就以一套顶层复式6500美元的单价而带来轰动效应。

2005年2月,长实及和黄合资公司,以2.6亿港元购得上海马桥住宅发展项目,业内预计其将斥资6.4亿元发展该项目,并收购邻近土地。另外,和记黄埔又将与上海城投合作开发上海城隍庙附近的露香园地块。该地块是黄浦区老城厢旧区改造的重要项目,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是上海市中心少有的大型项目。这个地块预计将开发成类似“新天地”的综合地产项目,既有老上海风格的特色场所,也有酒吧街、商业住宅、高级酒店等配套设施,预计投资额将达100亿元。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政府及联合国顾问段樵是《沪港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带头人,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06年报告已整理出并于近日公布,香港一度被认为是另一个上海,而上海则是发展后香港的翻版,李嘉诚对于上海的投资,主要是看好上海的发展潜力和金融地位。

李嘉诚内地圈地大格局

自1992年签署第一份内地合资合同开始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以来,李嘉诚先后在北京、天津、长春、西安、青岛、上海、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广州、深圳、东莞与珠海等地开发了项目,构建起一个涉及地产及酒店、港口及相关服务、科技及互联网、传媒、能源及基建、零售及制造、电讯、生态农业、环境治理、医药、保健及护肤等领域的庞大帝国。

与刚开始几年的低调稳健相比,近两年和记黄埔的脚步一下子快了起来,在全国各地的市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尤其在2004、2005年宏观调控之际,和黄反而加紧了在内地的布局,频出大手笔在内地扩张拿地。

一改以往鲜有涉足西部的习惯,和记黄埔对西部重镇成都发动了猛烈的攻势。2004年10月和黄以21.35亿元拿下成都1036.47亩的“城南地王”,仅仅4个月后,和记黄埔再次投资3.472亿元,购入成都温江区一幅土地。对西安,和记黄埔也丝毫不放松,经过激烈竞价以10亿元的价格拿下了西安高新区727亩地。

长江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认为,香港楼市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市场,讲究短平快,内地项目投资则偏重长线平稳发展,两者结合,将形成更理想的投资组合,李嘉诚及他的“长和系”正是个中高手,而且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势头不减,尤其是未来数年京沪穗等三大经济中心将先后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及亚运会等大型国际性盛会,对楼市会有较长时间的正面刺激作用,精明如李嘉诚加强这三个一线市场的圈地也是看好利势。

和记黄埔2006年中报显示,集团合资拥有的土地储备可发展成730万平方米的物业,其中94%的土地储备在内地。而这项数据在2005年同期为660万和93%,土地储备的不断增加和内地市场的比重逐步增大,可见李嘉诚的长和系已经将触角大范围地伸向内地。李嘉诚也在2006年和黄中报的主席报告书中表示,和记黄埔地产和酒店部分在2006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和黄会继续积极寻找内地的物业发展机会。

二轮圈地向“边缘”进发

从和黄的出手轨迹不难看出,在2004、2005年宏观调控时期,和黄全国拿地一下子提速。正是“遍地鲜血”的时候,也是李嘉诚“最好的投资时机”。李嘉诚似乎正在重演上世纪70年代一举成为香港除政府之外最大“地主”的惊人一幕。

随着一线城市土地开发的减少,时下的李嘉诚把目光瞄向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和西部。目前,其正在洽购的是苏州金鸡湖畔一商住两用地块,如果交易做实,该项目将成为长实在苏州的首个房产项目。今年2月27日,与长实合作的苏州美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曹立向向外界透露,公司确实正在与长实进行接洽,合资公司不日将成立。和记黄埔也已进入青岛、珠海等二、三线城市。

2006年7月1日,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联合宣布,以22.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青岛小港湾项目中的大部分土地,并计划在该土地上发展商住物业。

考察李嘉诚在内地房地产业的投资路线,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从“中心”向“边缘”、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向二线城市(成都、长春、武汉等)逐渐扩散的投资思路。“未来开发储备达到5年以上,以获得更稳定的收益”,和记黄埔地产中国事务区总经理谭健旭表示,鉴于内地二线城市经济发展潜力,预计未来2至3年楼市就会相当兴旺,楼价也比一线城市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其实,李嘉诚早年就曾投资“边缘土地”获得巨额利润。1981年以后,其建筑楼宇的土地面积又增加2900万平方英尺,一举成为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郎咸平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认为,目前李嘉诚在内地开展的地产业务,均采用投资组合的中长线策略,有利于降低各项风险。例如,北京是李嘉诚的重点投资地区,主要由长实系财团和有关财团联组的香港汇贤投资公司斥资20亿美元兴建举世瞩目的“东方广场”;后又投资32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开发住宅商品房和配套服务设施。李嘉诚在冷场时购入大量土地并长期持有的策略,显然又在30多年后的中国内地重演。目前“长和系”在内地及海外开展的地产业务,均从不同的入口,采用扩大投资组合的中长线投资策略,而且这种策略取向将会是持续性的资本扩张。从表面上看,目前内地房地产市场似乎正处于宏观调控的漩涡中心,“长和”似乎在逆势而为。但宏观调控带来的土地和资金游戏规则的双重改变,对“长和”而言,无疑是利好。这一切对和记黄埔等港资、国际地产财团来说,正是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趁地价低廉、继续到中西部城市大笔圈占稀缺商业土地资源并待价而沽的好机会。

第10篇

关键词:李嘉诚;多元化;经营战略;保守

著名学者咸平曾说,企业不能进行多元化经营,中国的企业更不能做大做强,盲目扩张只会导致企业失败。但他同时也指出,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却是成功的。为什么同样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失败了,而李嘉诚却很成功?

一、李嘉诚本人兼具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双重特征

李嘉诚本人靠经营塑胶花起家,凭自己的胆略和才能做生意,到建立长江实业集团,再到收购和记黄埔发展为“长和系”,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企业家。他将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一个著名的企业集团,这是许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他的企业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也广为外人所称道。

李嘉诚不仅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他还是个成功的投资者。他对行业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并对未来趋势判断非常准确。港交所的资料显示,李嘉诚不仅在2007年的高位将手中的多只中资股套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失,而且在2008年内多次增持旗下公司股份,略微摊低了持股成本。他采用实业投资和股票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其投资策略与巴菲特很相似。只不过巴菲特是购买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的公司股票,以期在未来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和派发的股利来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而李嘉诚在实业投资方面是通过与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直接进入该行业合资经营以获取收益,在股票投资方面,他同样是购买业绩优良公司的股票,通过股票增值来获取收益。

2007年3月以来,李嘉诚在长实的控股比例从39.03%提高到40%。与2007年初李嘉诚持有长实约875亿港元的市值相比,2007年7月李嘉诚对长实的最近一次增持以后,其持有的市值高达1022多亿港元,增值约147亿港元。

2007年9月25日至12月24日期间,李嘉诚旗下信托基金及“长和系”10次减持东方航空,套现约17.02亿港元;共6次减持中国远洋1.8亿股,套现约51.72亿港元;李嘉诚5次减持中海集运共5.56亿股,套现约20亿港元。减持之后,这三只股票的市值在一年内都跌去了近90%,李嘉诚因此避免了近百亿港元的损失。

李嘉诚对于所投资股票的价值和价格掌握精准,在他的投资行为中,彻底贯彻了高估低买的原则。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会上,李嘉诚都提醒大家谨慎投资。2007年5月,他直言对内地的炒股热很是担心,认为内地股市已经出现泡沫,提醒股民要量力而为。在股票从高位跌下后,2008年3月27日,李嘉诚表示港股仍未调整到合理水平,建议内地投资者要量力而行。

他说:“好景时,我们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必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集团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也许,这才是真正投资大家的风范。

而中国内地的大部分企业家都是纯粹的企业经营者,他们经营企业很成功,能够把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跨国企业集团,但是他们却不如李嘉诚善长投资。他们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投资者。

因此,李嘉诚既具备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企业家能力,又具有像巴菲特一样的投资才能。这是他能够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二、李嘉诚一直采取“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一直奉行“低负债”的财务政策,注重维持流动资产大于全部负债,以防地产业务风险扩散。负债越低,风险也就越小。而这也是李嘉诚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仍能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香港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李嘉诚却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财报显示,以地产开发为收入主要来源的长实在这一年大幅降低了长期贷款,提高资产周转率,使流动资产足以覆盖全部负债,而并未像新鸿基地产等开发商一样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1996年,香港经济再度上扬,房价和股市都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行情,长实的流动资产净值大幅增长,长期负债却保持着原有的线性增长速度,从而在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流动资产仍然大于全部负债。这样,无论地产价格跌幅多大,都不至于对长实有致命的打击。

中国内地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能力较强,信誉度很高,借债相对容易,因而他们也愿意高负债经营。这样通过财务杠杆可以提高每股收益,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一旦出现行业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这些企业必然会因资不抵债而成为牺牲品。所以举债要量力而行。资料显示,长江实业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6.63%。与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高达70%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长江实业的资产状况可以说是非常优良。

“现金为王”是李嘉诚经营成功的又一主要理念,长江实业在任何时候都保有大量现金。我们可以用金融学理论来解释,李嘉诚持有的大量现金可以看作是他购买的一个没有期限的看涨期权,其所持有现金的利息就是期权费。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机会,他就继续持有现金。而一旦出现特别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说经济危机后资产大幅贬值,他就会立刻进行投资并大赚一笔。

在1997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李嘉诚就聚集大量现金。随后的金融危机使香港股市和楼市受到重大打击,股市一年时间跌幅超六成,而楼市也大幅下跌。1998年香港房地产进入低潮期,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投资机会,李嘉诚随即行使了“现金期权”。长实在这一时期抓住竞争者减少的机会,成为竞标拿地的大赢家。他用手中现金以低价大举购入土地,用超低的成本建造房产,待香港经济复苏之后再以高价卖掉。这就是李嘉诚手中时刻保有大量现金的理由,这种策略既使他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又不错过绝佳的投资机会。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和黄就开始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积聚现金。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和黄的对外投资明显减少。比如,港口部门在收购新港口方面明显不如前几年活跃。同样,零售部门也在收缩。2000-2005年,和黄在欧洲收购零售业资产的活动非常频繁,但是,2007年之后没有任何收购。和黄地产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与2004-2006年相比,2007年在国内收购土地的活动明显减少,并且只是集中于一些重点区域,比如上海浦东、武汉和重庆。和黄董事总经理表示,和黄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现存资产的盈利能力上。也许,李嘉诚是在积聚现金,等待另一个像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绝佳投资机会。

三、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采取只与行业中业绩优良的企业联合成立公司共同经营的策略

在李嘉诚投资经营的众多行业中,他主要都是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合作,以共同控制的方式进行投资或者个人进行少量投资。这样做既可以分享该公司的权益增长收益,又不会因该公司出现问题而增加“长和系”的财务风险。

“长和系”1996-1997年就开始投资互联网行业。1999年1月,长实、和黄与李泽楷合资设立;2000年,长实、和黄与香港两家最大的银行—汇丰、恒生银行合资成立汇网集团有限公司。李嘉诚还钟情中医药行业。1998年,李嘉诚就与香港新世界集团联手打造香港“中药港”,2000年,和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同仁堂科技第二大股东;2003年12月,和黄通过附属公司和记中药,与同仁堂集团总部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同仁堂与和记各占49%股份。合资公司全面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如内地开设药店、药品或药材生产以及同仁堂海外开店。2004年5月底,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通过这种与龙头企业合资经营的形式,“长和系”利用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为自己的成功经营铺平了道路,降低了独自经营的风险。这也是李嘉诚多元化经营最成功的地方四、李嘉诚通过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化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李嘉诚是投资组合多元化分散风险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他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都是经营地产,港口,零售,能源,投资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充分分散了行业风险和地区风险。

“长和系”有众多经营不同行业的子公司。从集团架构来看,长江实业是整个“长和系”最上层的公司。截至2008年10月,李嘉诚旗下信托基金持有长实40.24%股份,长实持有和黄49.9%的股份,而和黄持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84.6%的股份,长江基建持有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38.9%的股份。同时,长实分别持有44.3%的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14.6%的TOM集团有限公司的股份,和黄则持有59.3%的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71.5%的和记港陆有限公司及29.35%的股权。此外,“长和系”旗下还有多家公司在国外上市,如和黄持有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赫斯基能源34.6%股份和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和记电讯澳洲公司52.03%股份,和记电讯国际持有在纳斯达克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Partner电讯等等。

长江基建控股港灯,不仅二者业务性质相关较低,而且港灯可以为长江基建提供稳定而连续的现金流,解决了长江基建回报期长、业绩波动大的问题,可以使其降低盈利波动幅度从而平滑盈利。这种交叉持股的好处是不但可以使“长和系”分散地产行业经营风险,而且它将业务发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可以分散香港地区的经营风险。

中国大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通常都是由于不熟悉该行业,也不与行业中龙头企业联合经营,而是受到其他行业高速发展或者增值的引诱,直接进入相关行业进行投资生产。这样一旦行业不景气或者因为自身经营不善的原因,就会出现亏损,从而导致多元化失败,比较典型的有“德隆系”的倒塌等等。

综上所述,李嘉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的基础是他本人兼具领导企业发展壮大的企业家和成功投资者的特性。其“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只与龙头企业合作的经营方式及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化降低风险的经营理念,使得“长江实业集团”整体能保持平稳的收入和盈利之余,亦能不断增长。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不但降低财务风险,而且保持充裕实力,有助准备随时抓住收购的机会,故能在收购上取得好价钱及最后胜利。最后当一切都准备就绪,集团以“保守”的策略寻找较佳切入点以降低失败的风险,增加成功的机会。李嘉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经验是值得中国内地企业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郞咸平:“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郞咸平中文网,2005年8月9日.

第11篇

“香港工商界不仅在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是一支重要力量。香港工商界人士具有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希望香港工商界更好地支持特区行政长官和政府的工作;加强与中产阶级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团结;在香港经济调整中发挥群体优势,为香港经济的发展与振兴作出新贡献;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2003年9月27日下午,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霍英东为团长的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访京团时,对香港工商界人士寄以殷切希望。

香港富豪把接班人推上前台

据新华社报道,在建国54周年前夕,受国务院港澳办邀请的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共80余人组团访问北京。这个访京团不仅规模大,而且由于有不少香港富商第二代子女在其中而引人注目。

访京团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率领,其中包括长实主席李嘉诚、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新鸿基地产主席郭炳湘、合和主席胡应湘、新世界主席郑裕彤等人。此外,香港四大商会会长,如中华总商会会长曾宪梓、中华厂商会会长陈永棋等人也在其列。

与以往不同,此次受邀的香港富豪都选择了携带自己的第二代子女,因此,“父子团”成为这个钻石级访京团的又一别称。据媒体分析,之所以会组成“父子团”,是因为不少富豪另有规划。这些富豪都已年逾古稀,家族产业均面临第二代接手的问题。这次访问北京及与多个重要政府部门要员沟通,被不少富豪视为推自己第二代上位的黄金机会,这些富豪的第二代,有些刚刚学成返港,参与管理其家族生意的时间不长,故一代富豪都急于“抢位”,让子女尽早建立人脉,所以父子两代出动。

由此,访京团由原定的40人激增到近百人。

此次父子搭档同行的有吕志和和吕耀东、胡应湘和胡文新、曹光彪和曹其锋、李兆基和李家杰、查济民和查懋成、曾宪梓和曾智明、陈有庆和陈智文、李嘉诚和李泽钜及李泽楷、蒋震和儿子蒋志坚及女儿蒋丽婉、郭鹤年和郭孔丞、霍英东和霍显旋、黄光汉和黄楚恒、林百欣和林建康、黄克立和黄宜弘等。

中华出入口商会主席黄光汉携子黄楚恒上京,黄楚恒表示上京是要打好基础,以便以后做生意更为方便。亚洲金融集团主席陈有庆的长子陈智文坦陈,来京是建立信任基础,期望日后可以多做些工作。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访京团成员时说:“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事关680多万香港同胞的福祉和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事关“一国两制”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巩固和加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需要稳定;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改善香港市民生活,需要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繁荣的保障,没有稳定,什么也谈不上。”

两代人的价值观悄然变化

今年7月,在香港和内地的经济新闻中,恐怕没有比“电盈”事件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2006年6月19日。李泽楷执掌的电讯盈科正式公告,称有外部投资者意欲收购旗下大部分电信及传媒资产。收购价可能高达73亿美元。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网通随后发表声明,表示“不愿意看到由香港人拥有和管理的电讯盈科或其主要资产的状况发生任何变化”。中国网通发言人李涛说,在电讯盈科6月19日发表公告,披露麦格理银行竞购一事之前,我们没有收到正式通知。

而电讯盈科称,在发表公告前,公司董事会曾在6月19日举行会议讨论此事,当时中国网通在董事会的3名代表也出席了会议。电讯盈科的发言人对此不愿做进一步的评论。

但中国网通发言人李涛说,电讯盈科通知其董事同正式接触中国网通的高级管理层讨论这项交易“不是一回事”。知情人士透露,麦格理银行在董事会会议几周前就已经开始对电讯盈科进行尽职调查。知情人士透露,这家澳大利亚银行已出价70多亿美元,希望收购电讯盈科核心的电讯和媒体资产。另有知情人士透露,Texas Pacific及其亚洲子公司新桥资本(Newbridge Capital)提出的报价略高于麦格理银行。

……

被称“小超人”的李泽楷,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对他的指责铺天盖地。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引起轰动了。他在1993年卖出卫星电视净赚30多亿港元起家后,组建盈科集团,大搞地产和资金投资;1998年成立高科技公司,与香港政府合作开发130亿港元的“数码港”;2000年初又调动700多亿港元,击退新电信力夺香港电讯的并购权。可以说,李泽锴近年来连番雷厉风行的大动作让香港乃至亚洲的商界和IT业界都发生了几次大地震。

李泽楷在谈到未来世界经贸发展时说,一股新兴力量正在冲击整个传统经济体系,使世界各公司机构被迫迅速地改变它们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业务形式、分销渠道以及发展服务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及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告诉《华人世界》,关于李泽楷,在香港颇有争议性。原因不是说他赚了多少钱 (在六七年前的确很多人佩服他), 而是因为盈科股价在他任内一泻千里,从二十多元一股跌至九毛多(现在的四元多一股是因为他把五股合作一股才有这个价),他公司账面资产蒸发了几千亿(远比李嘉诚的资产多),对小小股东打击很大,所以有一段时候他受到社会极大的批评。

“这种批评不一定都对,因盈科股价下跌主因可能是它失去对电讯业的垄断,但若说他生意很成功眼光很好,恐怕很多人会有相反看法。”雷鼎鸣这样认为。

与李泽楷不同的是,其父李嘉诚则是另一种价值观。李嘉诚把信用与信誉看得很重,他的成功跟“信”字是不可分的。李嘉诚对公司事务的决策也跟手表一样,讲究的是“快而准”。李嘉诚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他在那幢靠海的住宅一住就是20多年,手上戴的是一块普通手表。

李嘉诚最让香港财经记者与股票专家推崇的是:克己奉公。在谈及成功的要诀时,李嘉诚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作风。”

经常留意供与求的对比,重视市民的购买能力是远见中的一个环节。避免负债过多的经营方式,更可以掌握着资金,在不景气时,实行廉价收购。互惠互利的交易方式也是李嘉诚所注重的。

在香港即将回归之际曾经有人问李嘉诚:“你会弃港投洋吗?”他再三保证:“只要我李嘉诚作为长江实业、和善、嘉宏及港灯的主席,公司就不会迁到海外。”

李嘉诚同时很重视提高华人的声誉,而且热爱乡土,乐善好施,曾捐出约5000万美元在他的家乡潮州兴建一所大学和两所医院。据新华社报道,今年8月24日,李嘉诚宣布将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注入自己专门基金会作为慈善之用后,8月30日即有行动,将他所持价值达24亿元的长江生命科技股票,注入李嘉诚基金会。

“当前,在香港富豪两代人中,价值观、道德观和经商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虽然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代富豪希望他们的接班人能继承他们的价值观,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康荣平研究员这样告诉《华人世界》。

如何看待两代人价值观的差异

香港家族企业管理多为“父子兵”形式,父辈为集团或上市公司主席,儿子则为公司董事总经理或行政总裁,儿子在前冲锋陷阵,老子在后出谋划策。

在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访京团中,有媒体分析,当时最年轻的第二代是合和主席胡应湘的大儿子胡文新,时年31岁,握有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如不出意外,他将会是众多第二代中最早一位接班的人。胡应湘当时已经高调说明,将会在三年后全面退休,交棒给胡文新。胡应湘说,“好像玩牌‘锄大D’,你叫他在后面看,到适当时候你也要让他落场玩,你就在旁边看,无论他有否出错。”

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不仅携带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长子李民桥出席政商界大小场合,连出席记者会甚至舞会都不例外。

实际上,一些富豪早已积极部署接班人与内地熟识。李嘉诚、郑裕彤都数度携子进京,欲把其人脉关系过档给下一代。

香港几乎每一座商业大厦都有一个曲折的家族故事,访京团中的富豪个个都是故事的主角。而他们的第二代属于含“金匙”而生,出类拔萃者将改写香港富豪名录,那将是另一段香江资本故事。但是,所有的富豪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孩子都是在西方接受的教育。

第12篇

2012年5月25日,香港首富李嘉诚对外界公布了家族财产分配计 划:大儿子李泽钜获得了长江实业与和 记黄埔超过 40% 的股权,以及加拿大 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 35% 的股权; 小儿子李泽楷则获得了父亲的资金支 持,可以收购任何自己看中的公司。只 用了很短的时间,李嘉诚半个多世纪以 来建立的横跨 53 个国家,拥有 27 万名 职工,价值近 255 亿美元的“长和系”商业帝国的财产分配尘埃落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嘉诚的这 一举动令外界普遍感到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说意料之外,是因为 李嘉诚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健朗, 生活规律,对于公司业务仍能够亲力 亲为,且处理得井井有条,似乎“接班” 之事并不迫在眉睫。说在情理之中, 是因为香港近来首富家族“接班”之 事频发意外,乱象环生。最典型的当 属今年 3 月新鸿基地产郭氏三兄弟为 财产之事闹豪门争斗至香港廉政公署, 反目成仇,震惊四方。李嘉诚和郭家 熟稔,眼见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一手 创建的新鸿基地产企业由于兄弟内讧, 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触目惊心,不 得不早点考虑身后的安排。

一直以来,华人家族企业是香港乃 至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 力量。以香港为例,以李嘉诚为代表 的一代商业巨头,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 白手起家,筚路蓝缕、敛手屏足、开 山劈石,创建了赫赫有名的上市公司,推动香港迈进了亚洲“四小龙”的行列。

他们的辉煌成就为世人所仰慕和尊崇。 这一代人通常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精 明能干的商业智慧和良好的人格修养, 当他们身体健康亲掌大权的时候,其麾 下商业帝国通常运转顺利。但是,有其 父未必有其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且不说人品财智是否能够及得上父辈的 水准,这一代商业巨头的后代在承接前 辈的金钱帝国的同时,也往往开始了兄 弟姊妹之间的财产争斗。以郭氏新鸿基 集团为例,其豪门争斗不仅影响了家族 亲情,也动摇了家族企业的百年根基。

大型华人家族企业是大中华乃至东 南亚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年来,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大型民 营家族企业也越来越多。同样,“接班” 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从根本上说, 华人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颇为独特。 通常公司所有者和主要经营决策者为家 族的创始人或者继承人,尽管公司上市 之后,也有外部股东参股,但是重大决 策还是家族大股东一言九鼎说一不二。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优点是避免了所有权和经 营权的分离所带来的“委托——”问题, 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但是缺点则是过于依赖“人 治”:当家族的主要决策者明智健朗同时能够控 制家族内部争斗时,通常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带领家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一旦家族的“掌 舵人”出现健康或者其他问题时,家族内讧就会 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如此之重,以至于在企 业管理方面通常不假手于他人,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时所向披靡,但是一旦家族的“接班”问题没 有安排好,经常后患无穷。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中 国国情使然。在美国,一个企业的文化虽然会带 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但是在企业经营方面通 常不把企业做成家族企业。比如,一提到苹果公 司就不能不想到个性鲜明的乔布斯,但是,乔布斯在世时,苹果公司也不是按照家族模式经营的,而是使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处理产品创新开拓 市场等问题。乔布斯过世之后,苹果公司在被称 为“库克船长”的 CEO 库克带领之下,依然业 绩骄人。在日本,家族企业经常会传给家族之外 的人:养子或者女婿,有“宁可把家族传给外人, 也不传给能力低的儿子”的说法和做法。1961 年, 日本著名企业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 把企业传给了养子松下正治(本姓平田)。这 些养子和女婿往往出身贫寒,比较谦恭和好学, 被委以重任之后,多半克勤克俭兢兢业业,把企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总体看来,李嘉诚近期做出对家族财产的安排分配实属明智之举。趁着自己精神身体尚 好,做出提前安排,既避免了自己身后的家族 内讧,也为企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在公 司业务和财产分配上,知子莫如父,李嘉诚根 据自己对两个儿子特点的了解,做出了符合两 人个性同时又被两人接受的安排。个性稳重的 李泽钜承接了家族的主要业务,延续“长和系” 集团的传统业务,而个性叛逆观点创新的李泽 楷则可以全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的收购业务。目前的这一安排,李泽钜和李泽楷分到的财产 旗鼓相当,两人都表示没有异议。李嘉诚还将 财产的三分之一注入“李嘉诚慈善基金”—— 他称之为“第三个儿子”:专门用于慈善事业。 可以说这一安排兼顾了方方面面,既体现了对 于儿子的信任与爱护,也体现了对企业责任交 接的慎重与稳妥。

我个人以为,对于同样面临着“接班”问 题的国内家族民营企业来说,既可以借鉴美国 和日本的“接班”模式和经营之道,也可以向 李嘉诚学习,提早培养后代接班人,并根据其 特点委以重任,做好企业长远发展的打算。任 何企业的发展都绝非一蹴而就,但是,任何企 业的可能就是一夜之间,只有深谋远虑未 雨绸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家族企业才 能够基业长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