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铸墨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价格 铁铸墨魂

铁铸墨魂

2023-12-16 0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毛主席词意图 设色纸本 1972年作(484万元,2005年11月北京华辰)

雄关漫道·苍山如海 (3550万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雄关漫道·苍山如海》取材自毛泽东诗意。构图与技法呈现出李家山水的典型特色

:主景几座山峰巍然耸立,着意强化了山体平面感,更显其顶天立地、高大雄浑;远景以

疏简的笔墨勾勒出群山延绵的气势宏大,突出空间与意境之深远。无边无际的苍翠峰峦间

,无限延伸的山路上则是行进中的红军,红旗飘扬、英姿勃发,可谓气势如虹。画面结构

极为单纯、笔墨极为丰富,一座座、一层层的山峦化为更加整体、宏伟的山峰,气势磅礴

、意境广阔,壮景与词意相互呼应,雄沉壮阔,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诗词中气势如

虹,慷慨激昂,充满着乐天达观、笑看风云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完全充盈展现於《

雄关漫道·苍山如海》的画纸之上,画面的内在意韵与美学张力由此可见一斑,实为李可

染毛泽东诗意山水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万山红遍 纸本设色 1964年作 北京画院藏

苦心经营是艺术家良心所在,这是李可染从艺数十年的经验总结。而《万山红遍》为

自己的立论做了最好的脚注。画作取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意,气势豪迈雄强。1964

年创作此画时,正处于李可染大量写生后的理性思索时期,逐渐摆脱写生状态,把写实描

绘变为抒情性的写意表现,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

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

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是李可染的代表作

之一。

韶山 1969年作 (1624万元,2009年5月北京诚轩)

作于1969年的《韶山》,在李可染《韶山》山水画创作中最早的一幅,也为那个时代

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印迹。

在这幅画中,只见许多人打着红旗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他们不是旅游,而是来瞻仰

毛主席故居的,一组穿绿军装,斜背挎包的年轻人正在旧居前举手宣誓。人群中有不少是

佩戴红臂章的红卫兵。环境、人物、情景都留下文革初期红卫兵大串联时期的印迹。然而

整个画面没有浮躁和喧嚣,而是与大自然和谐的宁静、幽美。画中所表现的树木都是韶山

冲具有的品种,不管是什么树种,树干一律笔直这对于全画的虔诚、肃敬的气氛显然起了

重要作用。这样的树木形象也见于他同时期的作品如《井冈山》等画,作者在其它作品中

,画树木总是把枝干勾得力求丰富,变化多姿,成为他的山水画中“表情”的重要因素。

而在《韶山》、《井冈山》中,那些一律笔直的树,也是一种“表情”,是为着营造一种

崇高的氛围而创造的一种绘画语言。

李可染的《韶山》一画,没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种清幽宜人的山居环境。烟岚环绕,

清爽湿润。中景与近景、远景树木茂密,相互呼应,有着异常丰富的层次。画家是在题材

和画法上都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从不自由中求自由、求丰富、求变化、求节奏、求深

厚、求意境、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

这幅1969年创作的《韶山》,16平方尺有余,横幅画面,表现的主题虽然是群众参观

毛泽东故居的情景,但画家在处理题材时,有意将整幅画作定位为叙事性的山水画,如实

描绘出韶山冲的景象。全画写实而又略带小写意的用笔,色墨盈润,层次井然。

革命圣地韶山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8395万元,2016年北京匡时春拍)

《革命圣地韶山》这幅画的行文走势,横书、竖写,一律自左起往右行。此种书写体

势、款式考究特别,画面层次丰富。若与李可染一生创作的大量山水画比,应该看作是一

位山水大师在特殊年代创作的特殊山水画。

从《韶山》特别的风格,能够追踪到历代民间艺人组织画面、结构和剪裁自然万象的

本领,还可以追踪到民间审美趣味,例如:大胆使用红与绿原色,产生强烈对比;创造爽

朗、和暖的情调气氛。韶山,是整个幅面不算很大的山水画,在单纯之中融入了丰富的美

学元素,给人以深厚浓烈的美感。这里吸收了古代青绿山水和石窟壁画的装饰意味。展示

毛泽东诞生地素朴的农舍造型以及结构美——从屋顶、墙壁到墙基,再到门窗,无不精心

刻划,分寸适度,恰到好处,获得简洁、臻丽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温馨而光辉的感染力和

厚重的历史感。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设色纸本 1974年作 (1.24亿元,2012年5月中国嘉德

春拍)

此幅《韶山》创作于1974年,是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141.5×

243.1cm),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

成之作。目前所知,文革期间的的1969年,李可染从牛棚被召至北京饭店作布置画,即有

一稿未及署名的《韶山》(109.8×166.2cm);1971年李可染下放丹江,又画有一稿《韶山

》(71×107cm);1974年,李可染在对前两稿的基础上,斟酌构图,细心经营,创作出这

件巨幅《韶山》(141.5×243.1cm)。与前两稿相较,此幅《韶山》画家加强了整幅画面的

空间感和叙事性。在纵向上,前景的水塘愈加开阔,松柏笔直而立,树冠相互掩映;中景

主席故居成为视觉的中心,背后绿树成荫,层层推向天际。在横向上,画家拉宽了整个画

面,右侧宽阔的水田和掩映林间的新居将视线引向远方。在叙事性上,画家通过勾勒大量

的人物,表现出来自全国的工农兵高举红旗到韶山参观的场景。画家巧妙地将参观的人群

分成数组;有的正走向故居,有的已参观完毕,有的正合影留念,有的则席地而座,相谈

感想。不同的人群点缀了整个画面,让画面丰满而鲜活。

长征 镜心 1959年作 (1.075亿元,2010年11月20嘉德秋拍)

长征 镜心 1978年作 (9856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雁岩一景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759万元,2011年西泠春拍)

李可染通过写生实践也明确了其自身的艺术道路,并在技术与理论方面屡屡创新,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雁岩一景》是一件了解李可染山水写生观的演变,以及认识

李家山水画面貌特征的关键作品。此件于1962年创作完成。从李可染践行山水写生至此,

历时数十年,他升华“写生”提出“采一炼十”的创作主张。“采一炼十”中一个“炼”

字使得他的山水作品实现了从“写实”到“写意”、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境”

到“造境”的转变;而以“一”到“十”为目的的提炼,则体现了艺术家通过深入观察、

灵动表现,在画面中呈现物象本质特征的极致追求。

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的厚黑山峦,时而山体裸露显出坚硬岩石、时而树木葱郁松润欲

滴,以及密集错综的礁石、奔涌的溪流等等,正如雁荡山地区沟谷、岩嶂的地貌特征。山

峦的前后穿插、阴阳向背以及植被的深浅疏密被表现得丰富微妙,这一切都极见功力。《

雁岩一景》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中对山体塑造的饱满、结实、紧凑的特征。而在层层渲染

的墨色山林中,处处都有令我们眼前一亮的神来之笔,如近景处表现溪水活脱出挑的“飞

白”;“留白”的村落;宛如山体高光、反光的“挤白”以及游移在远山间的氤氲之白,

画家巧妙地制造出强烈的对比,通过几处亮点串联成画面的观赏线索。从“对景写生”到

“对景创造”李可染在画面构成方面倾注了很大心力,其中期山水画以“正中见奇”为特

征,《雁岩一景》即是典型。一股清流从山涧间蹦出,礁石之杂乱令人耳目一新,溪水哗

哗之声在人心底激荡。前景处聚落式的房屋也是先生的创举,这种近乎成为李家图式的村

落以及奔腾活泼的溪流,或许是对开篇处艺术家提倡的“深入生活改造中国画”的响应,

和谐安宁而充满活力的集体生活正是当时时代精神之写照。

成都望江楼 (300万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1956年从峡江入川写生,对李可染山水画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经历。自古文人多入蜀

。入蜀文人,得江山之助,往往风格大变,变得宏博瑰丽,气高力雄,平添一股浩荡奇崛

之气,好像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东坡的巴蜀灵魂附在了他们身上。尽管後

来李可染真正画峡江和巴蜀山水的作品并不很多,也远没有其江南系列、漓江系列和黄山

系列乃至井冈山系列出名,但在所有这些系列中,都附上了巴山蜀水的山骨与水魂。

春雨江南 设色纸本 1962年作(231万元,2005年5月北京荣宝)

《春雨江南》画于1962年,这是李可染画江南风景的代表作,描绘春雨中的江南景象

,水墨淋漓,幽淡为宗,极尽浑厚华滋之致。此件作品可以说是他另一幅代表作《杏花春

雨江南》的姊妹画作,清新生动、酣畅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质朴。安静清新的江南水乡,绿

色掩映下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片迷蒙雨雾、两岸杏花芬芳,水乳交融的江南风景,早已让

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而在掩映了黑与白的色相中,李可染用高超的画艺,妙手成春,

令人敬仰。

清漓渔船图 镜心 1962年作

李可染山水艺术在六十年代初期达到成熟期,其艺术语言集中体现在浑厚深邃、静穆

灵动的美学表现中。此画的创作时期正在此时,作者正好桂林写生回来后作,把大自然的

恬静空灵体现的淋漓尽致,使观者如临其境。纵观此画,静中有动,山水、渔舟相映,田

园诗般淡远幽静跃然纸上。桂林山水画的题材是大师详熟于心的典型,无论尺幅大小,大

师总能将漓江的神韵描绘融汇在画幅中,《清漓渔船图》尺幅虽小,然在大师所有同类题

材作品实为少见的精品。

漓江纪游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画中群山序列,犬牙高低,参差交错,随水道曲折迂回,层层推进,由近至远。山以

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有如盆景假山般一座座布置于画面中。水道穿插,留白形

成水面,靠山边缘以淡墨晕染出倒影,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

厚重的体积感,取得视觉上协调的效果。可染先生在题识中说,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

“以大观小法”,也就是消减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将漓江山水的奇秀蕴

籍,不同角度山势的深远高远,用艺术家的“心游”共冶一炉。所谓“人在漓江边上,终

不得见此景也。”艺术家以无限的自由描绘的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爱晚亭图 设色纸本 (682万元,2005年5月中国嘉德)

黄山风光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335.5万元,2006年6月北京嘉宝国际)

峡江图 设色纸本 60年代

巫峡帆影

本幅最大特色不在黑满崛涩,而在“险”。首先是造势之险。李白有诗说:“天门中

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以概括李可染此幅

,正是妙契天然。山势之险,完全出以皴擦勾勒,又加以云蒸霞蔚,不可谓不独具匠心、

别开生面。其次,情势之险。从山与屋宇、山与舟帆的极度大小对比中,令观者顿感情势

之极险。只能造险不能破险,算不得大家。李可染此幅虽造险极甚,破险亦极甚。他以折

线皴擦造险,却又以直线破险,所谓“山冲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此谓。

无限风光在险峰 设色纸本 1973年作 (487.2万元,2007年12月北京翰海)

“无限风光在险峰”出自毛泽东于1961年9月9日在庐山写下的诗:“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画面下方几株长松直立,如风

云罗汉,中景巨峰兀立,如铁打金刚。山间层层梯田,随山势而上,直上云霄,显示出人

类改造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全画充满博大、雄强、浑厚的气概。他的用笔有如屋漏痕和折

钗股,无论画山石轮廓还是画树的枝干,积点以成线,竖劲中有横劲,横劲中有竖劲是矛

盾又是统一,都是合了疾涩二法,表现出生命力,栉风沐雨,经受了大自然的考验,克服

了各种阻力,顽强的生命在奔突着,坚韧持久地活跃着。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很难体会到

的。

江山览胜图 设色纸本 癸丑(1973年)作 (209万元,2006年4月北京匡时)

李可染1959年赴桂林写生,此后他反复画了大量的漓江山水,作品中多杰作。可以说

,漓江山水为他而设,他为漓江山水而生。此幅当是据写生稿而成,月牙山苍秀蓊郁,墨

色浓重而滋润,山质则坚,山气则润,准确表现了漓江山水的特色,笔端既有力量又充满

韵致。构图上左实右虚,实多虚少,虚实尽妙,这种构图比较险峻,充满力感。堪称精品

革命摇篮井岗山 设色纸本 (672万元,2007年12月北京荣宝)

井冈山图,全图墨、色交融,满目青山,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和淡绿调性。这里不直

写人的活动,而代之以山脚新生的幼松;环山树木葱茏。群山之间,云浮而动,清泉直流

而下,动静对比。近峯远山,实实虚虚,自然隐显几处“空白”,浑厚处顿生微妙与空灵

。这里孕育着和平、新生、茁壮、饱经风霜的活力。构图,这里根据“革命摇篮”意境创

造的需要,处处追踪着一条主要的“纵深线”。这条“纵深线”,由主峰群最近最亮的圆

浑山顶,隐隐向上、向深处推移,直达黄洋界丰碑,汇为视觉线交接的终极点。左右分列

的山峰,层层远去的井冈山脉,千重岩壑,万重云海,形成熹微的曙光返照,或显或隐,

向着终极点集中。微妙的是环山公路线,作为一条活泼跳荡的副线,与主山脉“纵深线”

交搭,下线低至深壑边沿构成了“勾股、弦”倾斜的三角形,暗示全国“趣味中心”。无

数线性,错综排比,展开一个深深荡荡、空阔无垠的大宇宙空间,自然无极,了无斧凿痕

。可以说,这是山水大家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艺术臻于成熟、进入化境的标志。

黄山图 镜心 水墨纸本 1977年作(437万元,2011年9月山东天承秋拍)

杏花春雨江南 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此作可老一改浓墨的习惯,以淡墨出之,江南初春的风景便明丽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使人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项羽,也有别姬时儿女情长的一面。但这毕竟是李家

的山水,用笔的朴厚、生拙、粗重还是打上了个性痕迹,画作因之秀而朴,清而厚,使它

在众多的江南风光山水画中独具面目。

满山青翠拥山堂 设色纸本 1987年作(515.2万元,2008年5月北京保利)

此图是李可染先生晚年墨笔山水的代表作品,整体画风凝重坚实,用笔力如金刚杵,

这是他从魏碑汉隶篆书的书法金石意趣中融入于画面的结果。此画中的山峰用笔沉实凝重

,这种笔墨韵味与他的崇高壮美的风格美学追求相一致。然而,凝重并不呆滞死板,笔下

有如龙蛇游走之势,可见李可染学习齐白石、黄宾虹二师又能自成机杼。李可染先生勤于

实地写生,行程数十万里,画稿数百幅,借鉴西方绘画明暗光影处理方法,融合中国传统

绘画笔墨技巧,讲究“积点成线”,如沙漏痕,强调笔势稳、准、狠,取得了杰出的艺术

成就。作品意境开阔,笔墨浑厚,气韵灵动,格调厚重质朴,博大沉雄。画面整体透露凝

重墨气,只有房舍、水瀑、山路留白,是李可染先生晚年山水画典型样式。

烟江夕照图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1540万元,2005年11月北京诚轩)

《烟江夕照图》,山骨水韵,达到“力”、“势”、“气”完美统一,笔墨间暗含书

法风神。兼得汉碑之沉雄博大;魏晋之逸宕飞动,所谓“金铁烟云”是也。铸就雄浑、坚

实、凝重、幽冥的个性风范。

德国森林古堡 镜心 1957年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