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看!有关都江堰的历年高考真题全在这儿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冰与都江堰纪录片 考前必看!有关都江堰的历年高考真题全在这儿了

考前必看!有关都江堰的历年高考真题全在这儿了

2024-06-11 22: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硕果在前,你只管去摘

又是一年高考季

今天高考学子们奔赴考场

对于曾经经历高考的你来说

还记得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题吗

其实历年高考题中有许多是关于都江堰的

今天就带你回顾一下

看你能答对几道

(2003北京卷.历史)

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点击看答案

答案: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

(2003北京卷.历史)

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点击看答案

答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2007江苏卷.历史)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点击看答案

答案: C战国时期的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012四川卷.历史)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要科技创新。回答下列问题。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点击看答案

答案: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从表三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的“内容”一栏信息中,进行分类总结,大致可总结为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农业经验总结(农业著作)等方面的表现。从土地资源(人地矛盾)、农业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农业政策及观念(重农抑商)等多角度回答“精耕细作”特点的原因。

语文

(2007四川卷.语文)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新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B. 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味别样的风土人情。

C.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言而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D.10月2日,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3倍;游人摩肩接踵,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氛。

点击看答案

答案:A僧多粥少是指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而第一句意思是说商场营业面积增大,商品自然增多,“粥多了”,但消费者却寥寥无几,人少了,“僧少了”,应该是粥多人少,所以用“僧多粥少”不恰当。

(2009江苏卷.语文)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守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点击看答案

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点击看答案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点击看答案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点击看答案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伸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文综

(2008北京卷.文综)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点击看答案

答案:A。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公元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位于今安徽寿县南。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由题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此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

(2020浙江卷.文综)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 ①—秦始皇长城B. ②—灵渠C. 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

点击看答案

答案:A。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

(2017浙江卷.文综)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点击看答案

答案:B。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2019新课标全国II卷)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点击看答案

答案:D。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考试前调整好心态

做好复习规划

注意作息和饮食

用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精彩的未来在等你们!

— 文章转自视界都江堰

水灵妹在此表示感谢

- END -

【听说 都在看】

赞一下再走呀~比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