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朱自清足迹 做大《白水漈》“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寻找朱自清足迹 做大《白水漈》“文章”

寻找朱自清足迹 做大《白水漈》“文章”

#寻找朱自清足迹 做大《白水漈》“文章”|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朱自清的散文《白水漈》为引子,以村后的风景点“白水漈”为依托,以文化与旅游开发为契机,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发动村民自己动手将简易棚拆了,把院子的围墙推倒,种田农户的晒谷坦甚至家中的厨房也成了村中的道路。这是26日上午,记者在瓯北镇白水村看到的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喜人一幕。

  整治村貌 干群同心

  瓯北镇白水村,坐落在有名的风景区“白水漈”脚下,朱自清的散文《白水漈》,用拟人的手法将这里描写得非常漂亮。请看他的《温州的踪迹》第三篇《白水漈》: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谷”,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到了白水村,拾级登山约十分钟,峰回路转,一匹白练轰然而下溅起水雾无数。回眸望去,温州城尽收眼底。但就在这美丽的“白水漈”下的白水村,长期以来却是道路不畅、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于是,白水漈那如诗如幻的倩影,寂寞地留守在山中。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村民们将拯救白水漈人文景观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而村两委成员也不负众托,第一步是立即着手进行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当地村民反映,村中的路实在太窄了,一到下雨天,路边臭水沟中的积水排不出去,漫到路上使人不能行走。对此,村两委成员心中早就有了打算。在一次村两委学习“郑九万精神”会议上,村党支部副书记谢安荣激动地说:“郑九万的村里条件这么差也造起了公路,我们村里为什么不能将路造得更好呢?”此语一出,立即激起了干部们的造路热情,说干就干,一行人马上运作起来,并进行了分工负责。

  事情往往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白水村的情况也不例外。村民们都知道,道路的畅通无阻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村里的道路已明显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村后的白水漈景点,由于朱自清的《白水漈》一文早已家喻户晓,但由于路的关系,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来旅游的、投资的,一看连车都开不进,掉头就走了。所有这些,村民们的心里都明白,也很想将道路拓宽。可是现实问题一旦落在自己的头上,拆到自己的房子时,心里就难免会有想法了。村支部书记吴定兄、村委会主任何锦国等发动村两委成员,挨个作思想工作。终于,人们的思想统一了:路,已是到了非建不可的地步了!

  主动“让路” 踊跃捐资

  于是,村里成立了建设新农村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负责,一个个作思想工作。小组成员分别向道路两旁的住户们说明了通路的现实意义:路通了,村里的经济才能更快发展,村后白水漈景点也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村里也不再是晴天臭气熏天雨天污水横流行人无法下脚。经过干部们的苦口婆心的细致工作,村民们不仅“看到了”通路后带来的种种好处,很多村民表示希望将路从他家通过,即使拆了房子也在所不惜。想通了的村民不仅痛快接受了村里提出的“无偿”拆除协议,他们还自愿捐资帮助村里建路。拆到房子的或路边的住户,每间至少捐资1500元以上。

  该村49岁的妇女余小春说,以前村里的污水沟很臭,她家早就想到了要能造路,拆点房子也是应该的。她丈夫葛林善也是一位造路的热心人,在自己家主动拆除的同时还积极配合村干部作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余小春说刚开始时,有的男主人一时想不开还让她给笑话了:你们“男子客”怎么还不如我们“老宁客”啊?据村干部说,路从余小春家的厨房中穿过,除了拆厨房外,还拆了一间两层的房子,共有100平方米的场地划给了村里造路。对于这些,余小春很是看得开。以前村里这么臭,村民早就想到造路了,只是村干部们的思想不很统一,大家发动不起来。今后路造通了,交通就会很方便,到时房子也会跟着升值了。目前房子拆了,心里当然有点可惜,但只要一想到今后的发展,就会想的通的。48岁的陈美兰说,村里的路一到下雨就没法走了,建路是她们一家都愿意的事,新路建成后还能开车,多好啊!一家人只要有一个能住得下的地方就行了,她家90多平方米的房子也主动拆了,并准备给村里捐资3000元。村里原养猪专业户、70岁的俞权和老人150平方平方米的围墙等都拆了,并给村里捐助了8000元;54岁的葛金聪种了30亩田,他家晒稻谷的100平方米水泥地也被当作路面了;葛绍顺家的3间60来平方米的房子也拆了……

  经过村两委的思想工作后,所有的这些,村民们都是无偿的,没有人说一句怨言。于是,村中的路由原先的1.5米拓宽至7.5米,村里东西两条路,共长800多米,需投入资金50多万元。

  据了解,由于受工业的污染,瓯北镇也就只有白水村还有一条真正的“白水”,村里准备趁势进行整改,充分打造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山水文化村。他们要将白水漈瀑布下的小溪流进行清理,两岸筑坝,植上垂柳,溪中建成天然游泳池。同时,该村还要树一个大的天然石碑,上面镌刻上朱自清的散文《白水漈》,该工程预计今年“六一”前就会完工。整改后的白水村,将会真正是一个青山常在,“白水”长流的集文化与旅游于一体的好地方了。

  记者感言 瓯北镇是我县的“风水宝地”,凭借发达的经济优势,林立的工业企业,使得这里的地价飞涨,稍有一点点空余地块,都会被村民变成生财的好地方,这里可谓“寸土寸金”。就在这寸土寸金的瓯北镇白水村,本地村民只有1800人,外来人员却有4000多人!这么多的外来人员,需要多少房子来安居乐业,村民们心中自然有底。在这里,一亩田搭建的临时棚,一年的收入可达100万元,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然而,白水村的村民们,却并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他们看到的了更远的目标。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民们表现出了相当的“大度”,他们愿意牺牲小家,为新农村建设出力。村民的房子拆了,厨房没了,道坦整了,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但村民坚信,眼前的个人损失和由此所带来的生活中的不便都是暂时的,不破又谈何立呢!身边有太多的例子让他们触动和感怀——几年前,大若岩埭头村古村落开发,村民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使古村开发得以顺利进行。如今,随着一拨又一拨游客的慕名前来,埭头村村民的腰包渐鼓。看来,充分挖掘、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优势,不失致富当地百姓的一条捷径。邻近的瑞安市的“梅雨潭”也是凭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绿》而闻名天下,读过《绿》的人纷至沓来,追寻朱文中的“绿”。来往的人一多,附近村民就连卖茶叶蛋矿泉水的都发了财。白水漈同样也有朱自清先生的大作——《白水漈》,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人文资源,将白水漈作大,以吸引天下文化人来寻访朱先生的踪迹。该村干群心中自有一本明细账,尽管在传统观念里有“千金难买屋角头”之说,更何况在寸金寸土的瓯北,因为他们明白,路通了,村容村貌就好了,外来的投资者也会多了,村民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致富也更容易了。村民们满怀信心,抱着“改好了路,必会有不少人来观光投资”信心,正在抓紧建设,使自己的村子更具文化韵味。汪学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