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朱丹溪 妙手仁心泽润后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朱丹溪对脾胃的调理主张a重在补益 医宗朱丹溪 妙手仁心泽润后世

医宗朱丹溪 妙手仁心泽润后世

2024-07-03 14: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朱丹溪(1281—1358)

本名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叫“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简要经历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生于义乌县赤岸村

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朱丹溪性格豪迈,从“不肯出人下”

元大德四年(1300)年满19岁即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刚正不阿,深得乡民拥护

30岁母亲患病,因“众工束手”而立志学医,经5年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打下良好的医学基础

36岁到东阳师从许谦学习理学, 4年后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其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

40岁老师许谦卧病,朱丹溪断绝仕途,决意专心从医,两年后治愈恩师多年顽疾

元泰定二年(1325)44岁的朱丹溪千里跋涉,辗转学医,后师从杭州罗知悌学医,医术有了长足进步,为创立丹溪学派奠定坚实基础。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师傅后回义乌老家为百姓治病,济世救人,“声誉顿著”

元至正十八年(1358)夏朱丹溪辞世,终年77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作品成就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所以时人又誉之为“朱一帖”“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创立丹溪学派,倡导滋阴学说,提出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认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弟子众多,方书广传,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三部书

主要影响

朱丹溪提出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火热证、杂病的证治经验,对明、清医学的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与丹溪的启发是分不开的。明代诸医家,如赵震道、赵以德、王履、戴原礼(即戴思恭)诸人,均师承其学。另有虞搏、王纶、汪机、徐彦纯等亦接受其学术思想,甚至远传海外,为日本医学家所推崇

15世纪,日本成立“丹溪学社”进行研究推广,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学社”

丹溪所创之学说被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朱丹溪则成为这个学派的倡导者。朱丹溪节欲为核心的房中补益思想是医理与儒理的结合产物,与宋明理学的禁欲倾向是一致的,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救慈母,弃文从医

义乌。赤岸。

回到元朝,在义乌南边,有条曲折蜿蜒流淌而过的溪水。潺潺流水并无特别之处,特别的是溪水两岸的岩石,它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这条溪又被叫做“丹溪”。

公元1281年11月28日,一代医宗朱丹溪就降生在这里。肩负先祖期望,朱丹溪成长得十分艰辛,父亲在他15岁时去世,母亲戚氏独自拉扯兄弟三人长大。朱丹溪从小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韧不拔。20岁那年,朱丹溪担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现今村长),任上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苛捐杂税,维护乡亲利益,深得民众拥护。

朱丹溪30岁那年,母亲身患重病,请来的医生们“众工束手”帮不上忙。情急之下,朱丹溪赶鸭子上架,捧起手边能够找到的《素问》等医学书籍,“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经五年钻研,无师自通地治好了母亲的病。

36岁时,朱丹溪“弃政从文”,辞去里长职务,拜在“东南大儒”许谦门下研习儒家理学,用四年时间潜心苦读,“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学业大进,成为许谦手下最得意的门生。

这四年苦修,也让朱丹溪人格修养有很大提高。之前他性格暴躁,而通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陶冶修炼,此后性情温雅,通情达理,还养成了格物致知,辩证思考的习惯,为他今后悬壶济世的中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性格心理基础。

此间,朱丹溪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名落孙山,败在那些只爱死读书的考官手下。不久又一个打击从天而降,他祟敬的老师许谦患了重病,前来探视的医生们无能为力,近乎绝望的许老师对他说:“我卧病已久,非精通医术的人不能救活,你聪明灵活,能不能改行学医呢?”

老师的话让朱丹溪心灵的窗户豁然洞开,也勾起他许多惨痛记忆,他曾多少次目睹亲友们在疾病中煎熬:孩子受了内伤,伯父患瞀闷,叔父鼻衄,弟弟腿痛,心爱的妻子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虽然每次都散尽钱财,最后却只能看着亲人惨死在庸医手下。莫非这样的惨剧又要在恩师身上重演?他又要经历生离死别的悲哀?看来升官发财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行医济世拯救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丹霞般的溪水“哗啦啦”流进朱丹溪心底,他决定弃文从医,自己去拯救恩师,也拯救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尽管那年他已年过四十,心底的功名利禄仍然未泯……

中国从此失去一名儒生,而增添一位济世救人的千古名医。

遍览医书,负笈寻师

确立从医决心后,朱丹溪立刻下苦功遍览医书,当时医学界盛行南宋官方制定的《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朱丹溪手抄一册“昼夜而习”,医学功力提高很快,42岁时治愈了恩师许谦的多年顽疾。

不过越是研读,就越发现自己知识不够,在对《内经》《伤寒论》等前朝名医著作苦读精研之后,朱丹溪疑问却越来越多:“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素问)》《难(难经)》诸经乎!”而一些医学古籍往往相互矛盾。究竟该怎样继承古人学问,解决古方与今病间矛盾?朱丹溪决心去外地访师问道,寻取真经。

接下去的几年里,朱丹溪“负笈寻师,不远千里”,渡浙江,走吴中,达建业,公元1322年辗转到武林(今杭州),打听到当地有位名医罗知悌,便登门想拜他为师。

罗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是当时名医刘完素嫡传弟子,做过御医,名气很大,不过也因此恃才傲物。听朱丹溪说明来意,罗知悌毫不客气将他赶出门外,“蒙叱骂者五七次”,朱丹溪反而“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在罗家门前风雨无阻足足侍立了三个月。

有熟人告诉罗知悌,说这位求学的不是无名小子,而是东南大儒许谦的得意门生,一位博学仕子。罗知悌听后有些动心,正巧天下着瓢泼大雨,罗知悌推门,只见朱丹溪浑身湿透,却仍在雨地拱手而立,不禁被深深打动,立刻要下人为他“修容见之”。下人问其原因,他说:门口站着的这人,就是值得传承我学问的人。

雨歇风停,罗家大门一重重打开,两人坐下深谈,顿觉“一见如故交”,罗知悌收朱丹溪为唯一弟子。这一年,朱丹溪已44岁。

有了名医亲授,朱丹溪又认真研究了《内经》《难经》等医著,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的学问系统研究,认识到“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

每次罗知悌诊病,朱丹溪都在一边细心观察,发现师父诊脉用药跟《局方》完全不同,却每回都药到病除,这是怎么回事?罗知悌告诉他:“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民之手,其何乎用?”朱丹溪恍然大悟:用药治病,最要紧的是对症下药,如果不问病情照搬《局方》,食古不化,那就是刻舟求剑,“冀有偶然中病,难矣!”

有个病例让他深受启示,一位四川籍和尚想念家乡老母,“徒尔朝夕望西而泣”,终因思虑过度患病。罗知悌看他“黄瘦倦怠”,便每天给他吃煮烂的牛肉、猪肚,又赠他10锭银子作路费。半个月后和尚病情好转,又用桃仁承气汤让他连服三帖,大便中皆是“血块积痰方止”。次日却只给他吃熟菜稀粥,这样调理半个月,和尚的病完全痊愈。

琢磨老师的治疗方法,朱丹溪悟出前半月补养是为以后的攻势作准备;而一日的攻势,则须要前半月补养。由此得出结论:“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总结这些经验,又集张从正、李东垣两家长处,他在刘完素学说基础上提炼出阴虚火旺之说,专于泻相火、补真阴,为以后的丹溪学派奠定基础。

朱丹溪在罗知悌门下勤问多思,学识大进,“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一年半后回到家乡,正式开始行医,“声闻顿著”。

妙手仁心,辨证施治

医家史书,民间野史,至今仍流传许多朱丹溪妙手施治,一帖活人的神奇故事。

义乌赤岸朱同道48岁那年半夜腹痛,汗出如雨,奄奄一息,家人请来朱丹溪诊治。问诊时病家说六月大热曾在深潭洗浴,朱丹溪判断病因由此而起,遂用大承气汤治之,服后有轻微泻,痛就停止了。次日傍晚病人腹痛又发作,痛处坚硬,朱丹溪又用大承气汤加桂,研桃仁同煎,服两帖,大便解下黑色血升余。第三日傍晚时,腹痛又复发如初。丹溪仍用大承气汤加附子,研桃仁同煎,又服两帖,大便泻五次,泻下的黑紫血像破棉絮一样约二升,痛顿时停止,调理半月后就完全好了。

由于往往一帖见效,因此远远近近都改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朱丹溪妙手回春,不仅因为医术高超,更重要的是怀有仁道医心,视病人痛苦如己身。《元史》主修官宋濂称赞说:“四方求治的病人络绎不绝,先生没有不即刻前往诊治的,即使雨雪阻路,也照样奔波;驾车的人疲劳了,先生会对他说,病人度日如年,我怎能独自安闲;贫穷的人求治,先生就不收诊金,困苦无助的人,不等招呼,先生背起药箱就前往,即使百里之远也不顾。”

一次有人在瓢泼大雨中叩门,说自家两岁公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他立刻背起药箱。仆人劝他说:老先生年纪大了,等雨小点再走吧。朱丹溪却说:现在病人和家属度日如年,我们怎么能只顾自己安危。他在雨中艰难行进,一进病人家没换湿衣服就立刻到病人床前诊断,问怀孕时母亲喜欢吃什么,说是喜欢辛辣,由此判明胎毒所致。对症施药后病情果然好转,这时朱丹溪才疲倦地合上眼睛休息,让病人全家感激得跪地拜谢。

不过,有一回朱丹溪不仅没有和颜悦色,还狠狠打了女病人一个大嘴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义乌城有个妙龄少女得了怪病,大半年不肯吃东西,总是脸冲墙不说话,多方诊治不见效,父母来请朱丹溪。朱丹溪诊脉之后问父母:女儿没出嫁吧?她是思念男人了。父母一听还真有这么回事,姑娘未婚夫远去广东经商,一连几年杳无音信,姑娘日夜思念,碍于礼教又不能明言,郁结在心以致成病。

朱丹溪说我可以治好,但有个条件,就是不管我怎么治,你们都不能干涉。接下去便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只见朱丹溪走进诊室,指着姑娘的鼻子说,你不守妇道,已经许配了人家,怎么又有外遇了呢?姑娘平白受冤正要辩解,朱丹溪却不由分说给了她一个耳光,姑娘大哭起来。这时朱丹溪才让父母进屋劝解,心痛不巳的父母正想抱怨,却听见怒气开始平息的女儿在喊饿,说想吃东西了。父母这下喜出望外,却弄不懂朱丹溪用了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朱丹溪辨证论治疗理“心”病,这回用的是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绪,用情适当平安无事,用情过度,就会让思绪结集在脾脏,人就会因此没有胃口食欲,进而伤及五脏。因此当忧思郁结在脾时,必须要用怒来克制思。

眼见姑娘病情明显好转,朱丹溪又假装说她未婚夫已来信,不久就要回家成亲。姑娘看完信后很高兴,不久未婚夫果真回来,她的病也彻底好了。

朱丹溪的医术不仅让病人信服,就连同行也深深钦佩。清江县杜清碧也是名医,和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悌交往颇深,著有《敖氏伤寒金镜录》,是中医里最早的舌诊专家。一次外出至婺源忽患脑疽,自治不愈。朱丹溪闻讯赶往婺源诊治,向清碧说:“何不服防风通圣散?”清碧说:“已服三四帖了。”丹溪仔细想想说:“为什么不用酒制过?”杜清碧恍然大悟,依照朱丹溪的方法服药,病立刻好了。

晚年朱丹溪认为医道就是发大慈恻隐之心愿,救助天下生灵之苦难,有这种医道,医生才能登上医学最高境界。因此他始终坚持出诊巡医,用行动对医道做最好诠释。1358年夏天他冒着酷暑出诊,回来时疲倦地睡了三天,醒后留下他在人世间最后一句话:“医学亦难矣,汝谨治之。”

独树一帜,泽润后世

中医的价值在于理论的奠定和创立。在中医理论奠基者中,有几个名医具有里程碑一样的地位,比如写过《伤寒论》的张仲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现在药店里能买到的中成药“越鞠保和丸”“大补阴丸”都出自朱丹溪之手,可以治疗因为情绪问题引发的压抑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阴虚。

朱丹溪医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上,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医学理论,他倡导滋阴学说对杂病创气、血、痰、郁提出辨证施治准则。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也大都从养阴出发,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我国医学在金元时代“新兴肇兴”,医学领域百家争鸣,打破了自东汉张仲景后直至隋唐,医学理论没有突出进展的局面。不过诸家新说,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局方》当时的统治地位,直到朱丹溪《局方发挥》出版。

《局方发挥》以问答形式,多方论辨质难,根据医药经典的基本理论和名家的新医学理论,批评《局方》的理法方药脱节,忽视辨证论治的旧理论、旧观点,倡导医学新理论、新观点。此书一出,社会以之作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重要标志。

《四库全书》并言《局方》:“盛行于宋元之间,至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也。”这“一变”,清扫了已成为元代医学发展障碍的《局方》之学,禁锢思想的桎梏打破了,医学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病因病机的新认识、处方用药的新方法,逐渐普及且深入人心。朱丹溪,也由此留下了一代医宗的美名。

朱丹溪在67岁后又著《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著作,将理学有机地结合进医学,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朱丹溪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临床上阐明气、血、痰、郁致病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一套完整疗法,大大丰富了杂病的辨证论治内容和中医理论宝库。

朱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15世纪就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汉医沿用至今的辨证纲领。日本至今仍有“丹溪学社”,对他的医学理论继续研究推广。

❖文章来自《金华晚报》2018年9月14日A10、A11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