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札记是怎么写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2024-01-06 1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按语

上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3年3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在新闻现实中,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

21级新闻学(双学位) 杨梁晖

还记得2022年秋季《新闻采访和写作》刚上课的时候,陈红梅老师跟我们说了一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老师说,文字要有人文精神,用“妙手”让世人关注举重冠军的死、含冤入狱的孙志刚。新闻,不只有客观,更有温度。

还有一句,是余婧同学在课上转述加缪的话:“一位作家首先要学会的技巧,就是如何将他感受到的转换成他想要让他人感受到的。”我想,新闻的生命也就在于此,新闻是写活的现实,但是如何通过记者的裁剪将现实传达到读者那里,使读者有一种“如临现场”的感受,是记者的最大的任务。然而这时,记者的使命也才完成一半。记者还有一半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慧眼,探索大千世界,浓缩到方寸文字之间,送到读者眼前。在这里,大到云谲波诡的国际大势、汹涌澎湃的政治变动;小到市井烟火、邻里故事,所有发生在人类社会的事情被记者记录下来。所以陈老师说,记者也是学者。一篇新闻不单单是一份传媒读物,更是一份田野调查报告,一本民族志,一沓在将来社会发挥重要影响的人类学史料。用更澎湃的话来说,这是一份记者为世界留下的人类史诗。

这就是我认为的记者的使命。

(一)

新闻选题:从小事把握社会脉搏

2022年9月,课程开始找选题的时候,我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大街上乱走,希冀在街上就能目睹“大新闻”。但是我的希望落空了。之后,我和采写搭档开始收集网络上的一些社会新鲜事:譬如古美路的噪声、徐汇为快递小哥设立固定爱心站点等。可是在和陈老师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有些事情仅仅是我们大学生不了解,就认为它们很有新闻价值;或已经施行了很多年,见诸报端好多次;或者是采访难度大。我们的选题工作有了很大阻力。

因为疫情封校,我们没办法自由进出校园。于是我们转换思路,把目光投向身边——寻找那些习以为常的,能体现社会变迁的选题。

第一篇报道里,我们选择了疫情后的“双十一”购物狂欢的选题。2022上半年封校,同学们心有余悸,疯狂买买买,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同时,我发现长时间的封校,加重了很多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于是我们的第二个选题定在了大学生的“焦虑症”现象。

在选题时,我们也考虑了受访难度的问题。第一篇报道原来的选题是双十一的“薅羊毛”现象,但因为这个选题需要大量网上采访,难免造成信息的错讹和核实难度的加大。和陈老师沟通中,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整个高校里的“双十一生态”,通过线上采访网友、线下踩点学校“双十一”快递收发站,着眼于学生、工作人员、快递小哥等不同群体,扩大选题的社会价值。

(二)

新闻采访:注重细节的把握

线下采访最早是我来负责的。2022年11月3日傍晚,我到来学校菜鸟驿站,第一印象就是——人多,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