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十四五”文旅规划发展大趋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一文读懂“十四五”文旅规划发展大趋势

一文读懂“十四五”文旅规划发展大趋势

2023-08-23 02: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2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更多的文旅融合产品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旅融合是旅游产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化与红色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维系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 大力挖掘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进行深度融合,推出一大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产品,将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0 3

“多规合一”强化旅游规划的可实施性

“十四五”规划要摒弃以往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画圈圈”的粗放方式,突出规划的落地性,将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 国土空间规划有机整合;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可以说,生态环保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抓手,在旅游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资本的需要,更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确定开发边界和开发红线,这些都都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文 化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林地、耕地保护、生态红线充分对接,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使之真正成为可落地、可实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规划。

0 4

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新型产品

“十四五”时期也是旅游市场面临较大变化的时期, 一是消费水平产生较大变化,2018年中国人均GDP约为9768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水平,“十四五”末,即使按照6%左右的增长,中国人均GDP也会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经济体12000多美元的门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从中等收入经济体晋级为高收入经济体,其对旅游业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二是消费结构产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养生产品需求持续升温,另一方面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第一批“二孩”家庭将进入消费期,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及时跟进及时提升。三是随着90后成为消费主力,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旅游服务都提出新的课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0 5

全域旅游推动全产业融合发展

与“十三五”规划不同, “十四五”规划将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全域”发展模式代替景区发展模式,从主客割裂转变为主客共享,强化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风貌改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因此,“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有更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进行战略谋划。

0 6

信息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旅游行为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4G对旅游的影响就会发现,基于4G应用的移动互联网对旅游产生了深刻变化,游客不在只能通过旅行社、景区广告选择旅游目的地,而是通过手机APP获取信息、通过朋友圈等渠道丰富便捷的进行选择;OTA企业的兴起,使游客可以很方便定酒店、机票、门票,促使自助旅游变得可能;手机导航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自驾旅行,国外APP的中国化加上手机翻译软件,走出国门自由行成为可能……如果说4G还仅仅是网速的革命,即将到来的5G时代带来的将是应用场景的革命,大流量移动宽带场景适用于3D高清视频、AR/VR等,这将是普通消费者会经常使用的5G应用。

5G+AR、5G+VR、5G+AI将催生一大批全新的智慧景区和智慧服务,这些实时的场景应用加上大数据分析、自媒体应用将对景区营销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十四五”必将是智慧旅游发展的五年,旅游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将步入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十四五”规划必须充分预测、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新机会、新问题、新挑战,才能够更有效的符合时代诉求,真正起到规划引导的作用。

0 7

创新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主线

中国旅游业4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跃居为世界旅游大国,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加以破解。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下一步要推动各项改革落实落细落地,不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可以预见, “十四五”的五年必将是中国文化旅游发展变革的五年,也是突破的五年。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资料来源:文化产业月刊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后台,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