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的九种方法(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未来教育可能是怎样的一种形态 视觉文化研究的九种方法(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书评

视觉文化研究的九种方法(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书评

2024-07-09 2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白鲸探戈”。

之前(八个月前…)写过一篇《自我意识的艺术》的读书笔记(文献综述),自我意识的乐观与悲观,来自于“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由于这套书的主题大体上就是我所做的以及还要进行的工作的很多基本并直接的面向,而且大多书目都比较新,所以打算逐渐把这套书看完。

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是一整部完整且强大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吉利恩·罗斯所著的《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2012第三版),借编辑的话说“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这本书依然独一无二。”

尤其对于国内来说,我们的视觉研究比比皆是,但对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相关的专门的工具书却似乎非常之少,好像还没有看到独立的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书籍?所以最普遍的学习路径,当然是是先搞定社会学研究方法(请直接看风笑天),然后搭配一本影视批评(戴静华的语言真的挺浓稠,不如看看史可扬、姚晓濛等老师的教材,非常香),考考试写写课程论文就基本够了。

但是,在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之间往往还有一道鸿沟,不少陷阱。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识别所研究的主题究竟适宜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选择的标准是大佬的经验,是“这种我会”还是直觉的合理?好像成为了一个有点玄乎并且要依赖巧合的问题。

在质性层面上,一切经典的方法都背着理论的包袱,比如符号学也许会因过于详尽的术语而导致束手束脚;内容分析又凭什么假定自己的立场绝对客观呢?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在这些最基础的研究理论面向诞生的时代,又何曾有过如此幻影幢幢的视觉景观。比如福柯看电影的时候,关注的是电影吗?

约翰·伯格曾感叹: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这种以图像为主因的文化通过各种奇观影像和宏大场面,主宰人们的休闲时间、塑造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不仅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种种的材料,促成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而且也通过提供象征、神话和资源等,参与形成某种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多数人所共享的全球性文化。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视觉文化”。

因此,视觉研究注定要靠“协作”来完成。按照吉利恩·罗斯本身的倾向,即她的理论立场,就是要理解嵌入社会世界中的视觉影像,“你”必须得有明确的方法论。《观看的方法》因此建立在这种及其明确的方法论精神指导上:罗斯从视觉影像意义生产的三个地点:生产(production)影像的地点;影像(image)自身的地点;影像遭遇受众的收视点(audiencing),以及每一个地点的三种不同的模态:技术性的(technological);构成的(compositional);社会的(social)入手,以批判性的学术立场、跨学科的视野与丰富案例,绘制出视觉研究方法论的非常翔实的图谱。

接下来我会简要阐述这十种方法以及其中的有趣又具有启发性的案例。

还值得强调的是,迈向一种批判的方法论、以及对每种方法论的反身自省做出分析和评价是吉利恩·罗斯对这十种研究方法共通的呼声。其前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对视觉影像持一种批判态度很重要?又为什么反思这种批判也很重要?

在广义的文化研究语境内,罗斯认为对参与了所谓“文化转向”的作品而言,反身自省极为关键。“这些作品以反身自省对抗学术知识普遍有效的主张,并且坚称学术知识和其他所有的知识一样,都是有特殊情境和局限性的(situated and partial)。”

当我们认清了必须协作的事实,并承认对批判话语反身自省的必要,就可以看清这种视觉学术游戏暧昧的形状,进入十种具体的方法了。除了内容分析一种量化方法之外,其余的九种都是质性研究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大大仰赖好眼力的“构成性诠释”,这种方法是一种提供巨细无遗字汇以表达影像外观的研究路径,是在艺术史中,尤其是西方传统美术中的绘画相关发展出来的、建立已久的研究路径。构成性诠释的有趣之处在于“好眼力”重视它眼中的高雅艺术,并且拒绝自身成为明确的方法和理论,作用就像是一种视觉的鉴赏力。因此可以想见,构成性诠释极端重视影像自身,并且对自己的实践并无反身自省。

其灵光之处在于:需要仔细检视影像本身的构成性诠释增强了对视觉影像作出经验的、具身的反应,使得“感觉经验得以习得和开掘”。因此在应用中,所有的影视表意元素都值得被认真对待——罗丝所举的案例是一组非常有趣的透视法分析,透视的时空组织深刻地营造出影像效果,也透露影像攫取我们视线的运作方式。

在动态影像中,除了场面调度和蒙太奇之外,构成性诠释的一个重点则是难以言表的影像“情绪”和“氛围”。对影像的具身和感性体验感兴趣的学者,他们的作品也常依靠这种传达他们遭遇影像的感性体验,强调身体和经验的这种“激进的形式主义”使得在构成性诠释方法中,影像的“品质”显得最重要,诠释的工具变得相对无足轻重。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预设:即天才的艺术能直接和每个人内在的人性对话。但这种对话真的如此普遍吗?所以,构成性诠释隐含着依赖批评家对影像的表达性内容高度的敏感性,这可能会招致它“基本上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恋式的理论方法”的诟病。此外,构成性诠释转向普世的艺术和天才概念,完全忽略了艺术的社会模态,用来处理一些特定影片广泛的文化意义和共鸣有一定困难。

第二种方法是内容分析,依照量化的理想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文化的文本,内容分析密切关注大众传播媒介,拥有最精准的、可靠的方法论立场,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方法,用以系统性的处理大量影像。但很明显,从形成研究问题到发展编码类别,再进入诠释分析结果,内容分析的每一个阶段内也包含了多种质化程序。罗丝所举的例子是鲁茨和柯林斯对《国家地理》杂志照片的研究和伯吉斯和格林(2009)对YouTube的研究。

内容分析的局限性在于:把影像肢解,因此可能无法处理它们的相互关联,内容分析还假定自己是一种客观的方法,所以不包含反身的成分。内容分析的确依赖量化分析,但要诠释内容分析这种技法的结果,还是必须先了解影像的编码是如何与影像产生意义的广阔脉络发生关联。

第三种方法是符号学,“揭露隐藏在美丽事物平静表面下的成见”,符号学的地位,来自其对影像如何产生意义这个问题直截了当的处理,符号学提供了完备的分析工具,让人在分析时可以抽离影像,并追踪影像如何在一个更广大的意义系统下运作。

在这一章中,罗丝详细阐释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索绪尔、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以及一系列对广告海报的研究;社会符号学的视觉研究所强调的面向等等非常理论的内容。理论术语详尽的符号学要求对影像进行翔实分析,同时着重个案研究和精确的分析词汇,并仔细而准确地说明影像生产意义的方式,因此它无法避不讨论意义的社会效果,就意味着要求极强的思考力(符号学太难了…)。当然,符号学并不适宜于处理视觉影像的经验和情感成分。

第四种方法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包含了主要处理人类主体性、性意识(sexuality)和无意识(unconsicious)的理论。在众多的精神分析面向中,罗丝又选择了以希区柯克为主要内容,专注于拉康学派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以理解视觉事物如何与好莱坞电影中的性别差异的生产盘根错节。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影评家们想要理解的是:电影是如何以削弱女人权力的方式,分别将男性、女性特质予以视觉化;这种视觉化又是如何让观者站在特定性别的角度看事情?

于是、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1975)依然是最早、也仍然最重要的文本。里面有众多经典论述:从“阉割情结”看,视觉快感来源于男性特质的位置是观看,而女性特质的位置是被观看的阳具中心论(phallocentrism);从“镜像阶段”看,电影中男主角所占据的深度空间和叙事主动权正是“父权社会无意识架构起来的电影形式”。但是,穆尔维似乎预设女性不只是被视为受阉割的,连女性也只能如此看待自己。那么,女性是否还有其他的再现方式?女性能否主动地观看?穆尔维的架构无法处理这些问题。

女性主义者还提出另一种可能性:若女性确实通常呈现为平滑的表面,展现在男人的凝视前,也不一定非用恋物(fetishisation)来诠释不可。或许这平滑表面下藏着的是其他的东西,平滑表面是一种伪装(masquerade)。因此里维埃认为既然女性特质并非自然,我们可以认为它纯属建构,可以被模仿与表演,可以被想做“遮掩着非/无身份认同的一层装饰”。

伪装提供一种有别于穆尔维的观点,来思考女性如何看待自己和彼此。里维埃的预设无异于是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女性特质”这种东西。那么,如果女性并不全是受阉割之非男人,那么男性也不尽然是窥视的恋物癖者——拉康的凝视属于用以发展这种可能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凝视产生主体的视觉性,凝视实为文化建构,《处于边缘的男性主体性》这本书便探讨了“变异的男性特质”,其中有些真真切切对权力说“不”。

至此,幻想的可能性和酷儿的视线也都被引入精神分析视觉研究方法论的话语范围。再进一步,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恐惧和欲望在性的领域找到了彼此最亲密的议题,在这里他者和异国/色情的概念通常组成一体。

因此精神分析最后的硬伤,也是其预设的家庭关系规范,乃是白人中产阶级式的,所以会把“种族”从电影理论中抹去。

第五种和第六种方法都是来源于福柯的话语分析。话语指的是建构出事物如何被思考的一组陈述,也指我们给基于这种思考而做出的行动方式。话语是一种对世界的特殊知识,形塑了世界如何被了解,以及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如何受到处置。因此“艺术”从而不被理解成特定种类的影像,而是知识、体制,还有一些主体和惯性。我们也可以把视觉性想成一种话语。

福柯非常明确地指出话语是一种规训的形式,话语的力量来自于它的生产力,话语生产出人类主体,它无处不在。话语分析I关注话语作为一种概念,是经由不同种类的视觉影像和言语文本进行表达,不关注特定话语所蕴涵的惯行。首要关注语言。处理的是权力/知识问题。话语分析II关注体制的物质实践,摆明了关注于权力、真理范型、体制和技术。解释一下就是,话语分析I的一个研究主题乃是话语本身的组织,强调话语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话语分析II更关心由体制和惯行所生产、强调的这些材料,以及材料所生产出的人类主体。

罗丝提到,对关心视觉事物的人来说,《规训与惩戒》是最关键的文本。她为话语分析II所举的研究案例也很典型,是博物馆/美术馆如何展示影像和文物。监狱和现代博物馆都诞生于历史上大致相同的时期,且二者是部署相仿、具规训力的监视,有一种“文化“话语渗入到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诞生中,博物馆和美术馆除了用特定方式生产出馆藏的影像和展品,也生产出某一种参观者驯服的身体,借以调校社会行为。

第七种方法是喜闻乐见、在1980年代成为文化研究的核心部分的受众研究,讨论径直聚焦于收视地点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方法,最常用访谈法、不同类型的民族志等。受众研究以受众、影迷、用户为对象,人们是怎样与在具体社会情境和地点中的特定类型的视觉对象打交道?民族志是一扇窗户,通向“具有全部社会复杂性的受众”。 值得一提的是,反身自省天然就是受众研究工作的核心,研究者扮演的角色也已从早期的权威者转向了参与者。而受众研究的成果几乎不会注意影像自身的力量。

第八种方法是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的一部分的状况,分为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法和摄影小品。照片文档法要注意本身对编码过程进行反思讨论;照片引谈法是指在研究访谈中插入照片;摄影小品因其文字与图像相互平等,是“一种真正的合成形式”。本章的案例不少都是针对儿童展开的研究,非常具有实操上的启发意义。

第九种方法不是具体的方法工具,而是统摄全局的道德规范与视觉研究方法论。罗丝特别提出了处理视觉材料时会遇到的一些特殊的伦理困境——伦理问题在当代视觉文化的众多地方表现得相当活跃。使用视觉研究方法并没有义务保证非得匿名,但不拿匿名当回事则需慎重考虑。"权利"话语对于现代伦理至关重要,而且其中存在着各种预设,其中首要的预设就是“信任以利与弊作为权衡的最终尺度,并且以此来判断行为对与错的固定原则。

以上是对本书所有研究方法的一个非常的粗略的概述,这八类研究方法基本涵盖了所有的视觉文化研究面向,填补了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之间的鸿沟,指明了陷阱所在,对于探究视觉影像的意义和效果提供了相当具体直接的指引。连综合方法可能面对的问题都有所提醒。

同时,深谙反身自省之道的吉利恩·罗丝也绝不会忘记提醒所有的读者,那些对视觉文化研究心有向往的人:“最令人兴奋的、惊奇的、以及有洞见的批评最后都不见得是仰赖一种稳妥的方法论。他们也依靠人们注视影像时产生的愉悦、振奋、着迷、好奇、恐惧或厌恶等感觉,然后再进行书写。成功的诠释有赖于你对所见的热情投入。用方法论来规训你的热情,别浇熄了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