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海棠,谢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木瓜的方剂 苏轼的海棠,谢了

苏轼的海棠,谢了

#苏轼的海棠,谢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宋神宗元丰三年的春天,黄州定慧院附近有一株海棠开花了。

海棠春日开花,本是顺应自然的常事。散步路过的苏轼看到了,却触动一番心事,站在海棠花前惆怅许久,回去后写下《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题不算短,诗更不短,从诗题隐约便可猜得苏轼的复杂情绪。

他既喜这海棠“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的艳美,又替花忧愁“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这既喜又忧,自然不只是为了海棠。此年,苏轼还未成为东坡居士。他因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被贬来黄州还不足一年,说是个贬官,其实便似个被看管起来的犯人,心里积聚的恐惧仍未消解,突然看到杂花遍野的土山坡上有一株绝艳的海棠,竟有了戚戚之感。

任淡如拍摄

海棠是西蜀的名花,每逢开花时曾是“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富丽天下无”,引得狂士们倚锦瑟击玉壶地兴致大发,可知当时盛况。苏轼生在西蜀,自然认得,但黄州是什么偏僻的地方?这里的人既不种植海棠,也不知晓它的名贵,这有命无运的海棠生长此间,真是沦落,和自己一样——“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苏轼对这株海棠生了感情,以后每年开花时都来,在花前置酒消磨,他在黄州四年,竟有五醉其下的记录,那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他也常常写来送人,前后有十数本之多。

苏轼五醉其下的海棠,不知是西府海棠还是垂丝海棠。

明人王象晋的《群芳谱》里说,海棠有四种: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这四种都是木本的树,另外还有一种秋海棠,是草本,就是鲁迅说过的“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的那种,其实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海棠。这四种木本的海棠真是互相纠缠、暧昧不明——贴梗海棠嫁接了梨树就会变成西府海棠,嫁接了樱桃树就会变成垂丝海棠,嫁接了木瓜树花就会变成白色,此外还有无数的变种,普通人既认不清,认不全,也难免张冠李戴,往往发懵。

任淡如拍摄

我也是懵的——看多少辨认手册也无用,只好笼统地将梗子短的都认作贴梗和木瓜,将梗子长的都认作西府和垂丝。如果叶片有一圈紫红色细细的边,再认作是垂丝——垂丝白里带着粉红,满树枝摇曳繁茂,此时常见的,似乎也只有这一种,偶尔会遇见西府、贴梗和木瓜。

《群芳谱》里自然有关于这种海棠、那种海棠的说明,在我看来,和辨认手册一样无用,好在文字秀美,姑且将古人笔记里的说明书录在这里,聪明人或许能凭此分辨。

昌州海棠有香,今不可得;其次西府为上,贴梗次之,垂丝又次之。……垂丝娇媚,真如妃子醉态,……木瓜似海棠,故亦称“木瓜海棠”,但木瓜花在叶先,海棠花在叶后。 ——文震亨《长物志》

贴梗海棠,丛生,花如胭脂。垂丝海棠,树生,柔枝长蒂,花色浅红。……枝梗略坚,花色稍红者,名西府海棠。……生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南海海棠,枝多屈曲,有刺如杜梨,花繁盛,……四季花,灌生,花红如胭脂。……祝家桃,花如西府,……青叶微圆而深,花半开,鹅黄色,盛开,渐浅红矣。……贴梗海棠,花五出,初极红,……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王象晋《群芳谱》

王象晋的《群芳谱》在四品之外,还提到南海海棠、祝家桃种种,实际上,如果要深究,整个海棠家族非常复杂混乱,比玉兰家族还要让人抓狂,我们普通人,统统呼它们为“海棠”,就够了——苏轼先生应该会赞同此举,他集子里有四首关于海棠的诗,各为哪种海棠,我想他自己也未必十分清楚。

混沌的还有海棠的来历。

“海”这个字,用在植物上,常有外来的意思,譬如海棕、海柳、海石榴,但海棠是中国土生土长,这个海字,却有点不明不白。

把海字抛掉,单说“棠”,那就简单多了。

最早记载“棠”的,是约成书于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山海经》,里面说“岷山这个地方,多梅树和棠树”:

岷山……其木多梅、棠。 ——《山海经》

岷山即四川一带,这是最早的“棠”在四川繁殖的记录。

稍后的《诗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 木瓜”

这段文字你一定看过,但你可能不知道,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棠”。

再往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那些描述千花百卉的“亭柰厚朴”,隐于其中的“柰”也是“棠”……

“棠”第一次和“海”一起正式出场,据说是在中唐宰相贾耽的《百花谱》里:

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

这也是海棠作为花树第一次登场,之前,在《山海经》、《诗经》、《上林赋》里,“棠”,都是结果的树。也许,是在某个种柰或林檎的果园里,不知甚么缘故,长出了一株妖娆艳美的花树,或者因其花繁盛,或者因其来历荒晦不可琢磨——繁盛或荒晦在中国文字里都是“海”字的义项,这棵与柰或林檎同源而不同样子的花树,遂被呼为“海棠”。

任淡如拍摄

在贾耽之后,一个女子写出了第一首海棠诗:

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纱。——薛涛《海棠溪》

薛涛是蜀人,长居西蜀浣花溪,此诗,据说写于元和六年(811)她自江陵返蜀时,那年春天,她曾与元稹在江陵相会,回程途中,她看见海棠花开,一树浅红里带着深红,仿佛未匀透的胭脂,又仿佛美人春睡,万般娇憨与风情,让人心生摇曳,又心生惆怅。

后来越来越多的诗人看见了这海棠花的美。

郑谷说“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何希尧说:“著雨胭脂点点娇,半开时节最妖娆”,韩偓说“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唐人还不够爱海棠。最爱海棠的是宋人。

南宋 林椿 写生海棠图

最早研究海棠的专著《海棠记》和《海棠谱》,便是出现在宋朝。宋人为海棠写的诗是唐人的几百倍——拢共有五百多首,除了苏轼,很多大咖都纷纷参与到这个热点里来:

红妆翠袖一番新,人向园林作好春。却笑华清夸睡足,只今罗袜久无尘。——陈与义《海棠》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妙处有谁知?今在胭脂乍染时。试问玉环堪比否?玉环犹自觉离披。——刘克庄《黄田人家别墅缭山种海棠为赋二绝》

任淡如拍摄

王禹偁还曾为海棠作了一首长长长长的诗,说海棠“春里无勍敌,花中是至尊”。

可想而知,海棠在宋人眼里,是有多么美。

北宋末宋徽宗在艮岳中特辟出一块地来种海棠,名为“海棠川”。南宋曾有一叫徐俭的隐士,在自家海棠树上结巢为屋,有人来寻他,他便在海棠花中接待客人,人称“徐老海棠巢”。

可惜,物有一美,便有一弊,宋人对海棠的美有多爱,便对它的弊有多伤心。

那句有名的“恨海棠无香”,亦是出现在宋朝。

北宋释惠洪,是个与苏轼同时代的和尚,与苏轼、黄庭坚都有往来,爱写艳诗,也爱海棠,辑有《冷斋夜话》,里面记载说:

渊材……又尝曰:“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这个渊材,名叫彭几,是惠洪的叔父。清人李渔不信海棠一点香气也无,特为亲自验证且辟谣,“执海棠初放者嗅之”,据他说,海棠初放时有一种极淡的清香,那种香适合静下心来缓缓咀嚼,不是随时随处荡漾在空气里供人嗅闻的,他这种说法,倒让我想起,有一种熏香法,是把烧热的碳埋在香灰里,香灰上置沉香片,以极温和的火力缓缓催发,这时候闻香,需要心思澄静空灵,才能感知到那缕微细的幽香,与感知海棠之香,何其类似。

彭几的恨事后来减了一桩——他知道了有一种海棠极香,产在昌州,昌州位于西蜀,即今四川和重庆所在,据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

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昌州郡守曾建香霏阁,每岁海棠花开时,便邀人来赏花赋诗,想来也是风雅。彭几心里,从此认定昌州是天上有地下无的神仙佳郡,他的好友李洲原要到昌州做知州的,因为离家太远故改到鄂州,彭几听说后跑去骂他,说“昌州这种神仙地方你为什么不要去?”李洲便向他求教昌州的好处,彭几得意洋洋地道:“天下海棠都无香,只有昌州海棠独香,这难道不是神仙地方吗?”

昌州海棠,据说今已失传。它不但香,而且结实,贾耽在“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后还有这么一句:“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如今一样有香气、一样结果子的西府海棠是否宋人所谓的”昌州海棠“,已不可考了。

实际上,唐宋时的海棠,是否和后来的海棠同种,也都是无法说清的事情了——古人说“棠”无香无实,可《群芳谱》里的四大海棠都是结果的,贴梗海棠与木瓜海棠结小木瓜,西府海棠与垂丝海棠结“小樱桃”,这种朱红色的小果子可以和山楂、红果一样,熬了糖浆裹成一串好看的糖葫芦,也能加糖熬煮,做成海棠果酱。

苏轼当年遇见的那株海棠,也许不结果,也许结果但不好吃,不然在黄州那么贫瘠的地方,以他那种贪玩贪吃的性格,他不把这满树的果子捋下来用各种稀奇的方子做菜酿酒,才怪。

与定慧院海棠邂逅四年后,苏轼曾写下另一首更有名的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此间的海棠,不知是否仍是他五醉其下、寄托心事的那一株。

南宋的马麟据此诗绘过一轴精巧的宫纨图,图中明月高悬,长廊楼阁间有一士人端坐,庭中随从们燃起高烛,似要陪主人彻夜观花。远近花树婆娑,无数绯红缀在枝头,大概都是海棠——虽然多,却明显已是绿盛红稀,将要凋零了。

海棠花落时,已是暮春。是年暮春,苏轼将有远行。

南宋 马麟 秉烛夜游图

就在元丰七年的四月,苏轼便将脱离黄州贬所,此后数年逐渐官升高位,又沉浮几度,似乎再未回到黄州。

《海棠》的成诗年份其实尚有争议。只是,若这秉烛赏花确写于元丰七年定慧院旁,那他与这海棠的惜别,当真似心有灵犀哪。

注:1、“海棠无香”一说出于彭乘《续墨客挥犀》,且彭乘早于惠洪,但是近人余嘉锡考证后认为彭乘的《墨客挥犀》和《续墨客挥犀》都是后人伪作,故仍选用惠洪说。2、 《海棠》的成诗年份与地点有诸多争议,有人说是元丰三年三月,有人说是元丰六年上巳日之前,有人说是元丰七年春日,有人说是黄州,有人说是麻城。本文据纪批取元丰七年说。

作者:任淡如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