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从决策到出兵仅5天,美国为何如此迅速?一文了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朝鲜战争一开始 朝鲜战争爆发,从决策到出兵仅5天,美国为何如此迅速?一文了解

朝鲜战争爆发,从决策到出兵仅5天,美国为何如此迅速?一文了解

2024-07-09 18: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麦克阿瑟说,朝鲜战争爆发那天凌晨,他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叫醒的。他称其听到战争爆发的消息时“有一种离奇的噩梦似的感觉”,并“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将朝鲜开战的消息传到华盛顿的是新闻记者,而不是驻朝鲜的美国外交官。驻汉城大使馆的正式报告,比记者的新闻稿晚到了一个半小时。

尽管如此,一旦危机真的降临,美国的战争决策机器总是能表现出极高的运行效率。

1、美国派兵介入朝鲜战争过程

1950年6月25日下午,正在密苏里州过周末的杜鲁门得知朝鲜开战,立即坐飞机返回华盛顿。他走得如此匆忙,以致他的两名贴身随从也未能赶上总统专机。

当晚,杜鲁门在位于白宫斜对面的布莱尔大厦(当时白宫正在重新装修)主持召开首次高层会议,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约翰逊、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和三军首脑悉数到会。

艾奇逊建议立即采取三项行动:

出动海空军掩护在韩美国非军事人员撤离,对韩国军队紧急提供军火援助,派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朴鲁门挨个征求与会者意见:是否同意?有无补充?朴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天,“到会的每一个人几乎一致地默认,凡是为了应付这次侵略行动所必须做的,就必须做。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说是联合国或美国可以置之不理”。布莱德雷发言说:苏联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但在朝鲜,他们显然是在向我们进行试探,我们现在就应给它划出一条界线。杜鲁门说:对,应该把这条线划好。杜鲁门还分别询问三军首脑:对远东苏军,你们掌握了些什么情报?第7舰队在什么地方,把这支舰队调到台湾海峡需要多少时间?在日本驻有多少美军,把两三个师调到朝鲜需要多少时间?空军目前是怎么部署的,对远东空军部队提供增援需要多少时间?最后,杜鲁门指示三军首脑:做好必要准备,以便一旦需要向北朝鲜采取行动时,就立即发出命令,使用美国的部队。这时,离美国驻韩大使发回第一个报告不到24小时。在最初作出军事干预决定时,参联会的基本态度是:“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应只局限于海空范围”,“不打算投入地面部队”。杜鲁门则表示:“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布莱德雷从这一表示中解读出:总统“要向朝鲜派出地面部队”。

在美国军方,强烈主张向朝鲜派地面部队的,是两个并不在参联会任职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

6月28日,艾森豪威尔到五角大楼,给因病没来上班的布莱德雷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道:

诉诸武力实质上是不允许半推半就的,要竭尽全力,做好充分准备,“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必要时,甚至不惜使用原子弹”。

两天后,从朝鲜视察归来的麦克阿瑟致电华盛顿,声称:“守住目前阵地、夺回失去地盘的唯一保证是将美军地面部队投入朝鲜战场”。他要求立即派1个团战斗队,然后再派2个齐装满员的陆军师。

6月30日,杜鲁门正式批准了麦克阿瑟的请求。

此后,麦克阿瑟对地面部队的兵力需求不断加码。到7月7日,他要求派出的地面部队已由2个师增加到4个到4个半师,外加1个空降团和1个装甲集团,并称这还只是“最低限度”。

7月13日,杜鲁门派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到东京,当面询问麦克阿瑟:要在朝鲜结束战争,到底需要多少美国部队?

麦克阿瑟回答:可能要8个陆军师和1个集团军司令部。

布莱德雷日后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

当时,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就把麦克阿瑟在远东的部队数量翻了一番,从4个多师增加到8个多师。为此,我们几乎掏空了整个美国、波多黎各、巴拿马、夏威夷和冲绳的部队。

从朝鲜战争爆发,到美国决策层决定采取包括出动地面部队在内的全面军事干预,其反应速度之快,值得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

2、美国为何决定迅速出兵?

美国的反应之所以如此坚决而迅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决策者一开始就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作出了一个符合必须采取军事干预行动条件的明确判定。当时,美苏冷战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极力强调“两种制度”之争的杜鲁门主义已将冷战理论化和纲领化。

编号为NSC68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系列文件将冷战定位为“自由世界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的“一场真正的战争”。

美国高层已达成共识:

凡是东西方有接触的地方,都可以作出苏联将在那里发动进攻的判断。根据这一认识,当获悉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美国决策者立即予以定性:“进攻是由苏联发动、支援和怂恿的,非用武力不能加以制止。”

虽然按先前的排序,朝鲜对美国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排位靠后,但战争一旦爆发,这个半岛的价值便不再局限于半岛本身,而在于美国决策者的定性。如后来李奇微所追述的,当时美国军方有一个普遍感觉,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共产党终于决定要决一雌雄了”。

亦如艾森豪威尔所言:

“如果对朝鲜问题不采取坚定的立场,就会出现一打的朝鲜。”

这些观点很快进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正式文件。题为《美国就苏联在朝鲜局势问题上可能采取的进一步行动应采取的立场和措施》、编号为NSC734号文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明确指出:

“苏联对朝鲜采取的行动和其卫星国在该地区的部署,不能被视为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可能会伴有世界其他地区相关行动的总体计划的一部分。”

不难看出,这里起作用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之类的比附、臆想和放大。

据记载,“当国会得知杜鲁门总统已下令美军参战时,几乎每一个议员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7月上旬,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81%的美国公众表示支持杜鲁门关于军事干预朝鲜的决定。西欧国家则“普遍感觉松了一口气,因为大家认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一定会引起一场灾难”。

从军事上看,美国在朝鲜用兵,还有地利上的考虑。

军事历史学家拉塞尔·韦格利指出:

在共产党和非共产党世界之间的边界上,几乎不可能选到另一个这样好的地方来作为用美国的军事资源,挫败共产党的军事冒险的战场了。朝鲜是一个半岛,在对马海峡最窄处离日本才100多英里。因此朝鲜处于美国本土之外最为集中的美国部队(即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在日本的占领军四个师)易于抵达的范围之内,而且也在美国海军力量易于抵达的范围之内。

美国高调介入朝鲜内战,军方获益最大。早前提出但因预算原因而被搁置的重整军备计划,得到重新启动的大好机会。难怪美国人将朝鲜战争视为“在全世界引爆美国力量的雷管”。

正是以武力介入朝鲜内战为契机,美国军事力量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快车道。

西方老资格政治家丘吉尔更是一语中的:

“朝鲜现在无关紧要。我直到74岁才听说这么个该死的地方。朝鲜战争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让美国重新军事化。”

3、与“台湾捆绑”

中国作为朝鲜的近邻,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硬把朝鲜战争与中国捆绑在一起,迫使中国不能不以当事者身份加以应对的,却是第一时间内美国作出的一项极具挑衅性的决定。

据布莱德雷记述,6月25日晚杜鲁门为朝鲜战争紧急召集的最高层级的会议上,美国军政首脑们首先讨论的重点并不是朝鲜,而是台湾。

刚从远东访问归来的国防部长约翰逊,把这次会议当作改变美国不插手台湾政策的“理想讲坛”。他首先发言,以麦克阿瑟的观点为依据,宣讲国防部的立场,并让布莱德雷大声宣读麦克阿瑟那份写有“不沉的航空母舰”名句的长篇备忘录,和国防部促请总统改变对台政策的信件。

对这一不合情理的举动,布莱德雷作了如下解释: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在那次会议上讨论台湾问题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合适。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正确的。朝鲜半岛的局势显然更紧急,这也是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又是错误的。在战略上,军方认为台湾问题比朝鲜重要。我们认为朝鲜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台湾马上就要遭到进攻的视线中转移开。最近几周,中国共产党在台湾对面调集了20万部队。如果共产党真要在远东把仗打下去,美国就必须刻不容缓地保卫台湾。在朝鲜半岛,我们认为可以依靠韩国军队,但台湾几乎是赤手空拳。

就在这次会议上,杜鲁门作出决定:第7舰队立即从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北上,进入台湾海峡,以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他指示,在该舰队到达指定地区以前,暂不对外公布。

两天后,杜鲁门在宣布对朝鲜采取行动的同时,公布了已派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决定。

通过“捆绑台湾”,美国扩大了武力介入朝鲜内战的军事行动范围,此前有所收缩的远东军事部署再次扩展,前推到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使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一个空前敌对的状态。

这成为后来中国决定入朝参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美国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证明了“美帝侵朝侵台是一回事”,中国人民完全有理由提出这样的质问:

“美帝可以在侵朝同时侵台,为什么中国人民在反对美国侵台同时不能志愿援朝?”

4、美国为何不同意蒋介石派兵?

据有关记载,蒋介石是在台北阳明山官邸做完晨祷后接到朝鲜战争爆发的快报的,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们的时机可能要来了。”

当夜,他召集军政要员开会,提出派一个军向韩国驰援。蒋经国点名让第52军去。该军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由辽沈战役后期从营口乘船南逃的那支部队扩编而成,淞沪战役中一部被歼,余部自吴淞口逃到舟山,尔后辗转运至台湾。

蒋介石指示,第52军要在两日内完成赴韩作战的必要准备,先以1个团在松山待命空运;到达韩国后归麦克阿瑟指挥,并接受“联合国军”前线司令沃克的节制;派参谋次长侯腾等4人组成先遣参谋团,由美军联络组派员陪同飞赴釜山,与沃克会晤。

空、海军为第52军主力空运或海运做好准备,联勤司令部做好补给供应,“国防部”为该军补充必需的技术人员,以及情报、政工和战地政务人员。

6月29日,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声称:

国民党政府愿派适宜平地或山地作战之精锐陆军部队一军,约33万人,以供在南韩击退北韩武装攻击之用,并可为运输该部队拨出20架C-46型运输机,必要时还可提供适当数量之空中掩护;如由海上运输,则可供给相当数量之海上护航舰只。该部队可于5日内准备完毕,登舰开拔。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蒋介石这一主动往美国战车上爬的动作,却被美国人视为横生枝节的搅局。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他听到蒋介石派兵助战的消息时,最初的反应是“应当接受这番好意”,但他的这一想法立即遭到艾奇逊和美国三军首脑的一致反对。

艾奇逊指出:

台湾已被美国认定为可能遭受攻击的地区,正因为如此,美国才决定把第7舰队开到了那里;现在倒好,一方面要花美国的钱去保卫那个岛,另一方面理应守岛的人却要跑到别的地方去,这岂不自相矛盾?

三军首脑则认为,蒋介石提供的那3万多人,尽管自称是最精锐的部队,实际上很少现代化装备,若真要上战场,恐怕和李承晚军队一样无法对付北朝鲜人。

就连后来大力主张应该让蒋介石兵的麦克阿瑟,当时也向杜鲁门建议不要接受蒋介石提供的部队,理由是这些部队不仅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还要美国为他们提供物资保障,“在好几个月内会像吊桶一样拴在我们的脖子上”。

于是,杜鲁门“婉拒”了蒋介石的“好意”。

实际上,美国决策者之所以不接受蒋介石出兵,主要还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美国武力介入朝鲜,一要盟国支持,二不愿战事扩大,而蒋介石出兵,正犯了这两个忌讳,其结果便不是助战,而是搅局。

陈诚在台湾“行政院”一次会议上谈及此事时恼火地说:

“拒绝我们出兵的理由,一为台湾防卫需要,二为他们认为我们军队不能打,这恐怕是表面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可能是怕事态扩大,希望战事局部化同时不收得罪共产党。”

这个分析倒是摸透了美国人的心理。

5、艰难的决定

出战朝鲜,无论对中国、对美国,都是计划外的事情。尽管中美两国完全出于不同的目的先后向朝鲜战场投入了重兵,但战前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双方都不情愿也没有计划到朝鲜去打这一仗,只是事到临头,才各自以不同的名义一美国打着“联合国军”旗号,中国则称作“志愿军”,参加到战争之中并扮演了主角。

从出兵决策的形成过程看,中美双方却存在很大差异。

美国得知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决定进行军事干预。华盛顿决策班子在讨论武力介入时,没有任何的观望和犹豫,内部也没有出现什么重大的意见分歧。

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则要长得多,情节复杂曲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武力介入,使朝鲜内战转变为美国对朝鲜的侵略战争;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造成对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严重阻碍;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大对侵略印支的法国军队的援助,恶化了中国南方边境的安全环境。

这三个事件,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使得新中国在多个方向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安全压力。

在筹划新中国建国大业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认为有必要唤起人们的注意,这即是: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他们还会互相勾结在一起,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反对中国人民。”

其行动,可能是“封锁中国的海港”,也可能是“派出一部分兵力侵扰中国的边境”。

毛泽东强调:

“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充分地估计到。…谁要是放松这一项警惕,谁就将在政治上解除武装,而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支三个方向上的战争和危机同时爆发,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见和警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