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军伙食到底怎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朝鲜士兵伙食一日三餐标准 抗战时期国军伙食到底怎样?

抗战时期国军伙食到底怎样?

2023-06-21 17: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颁布了一项陆军伙食标准,规定每名士兵每天能领到大米22两或面粉26两,同时在肉类上补给罐头肉4两,菜类上给予干菜2两、咸菜2两,其他调理品,诸如食盐和酱油,各给4钱和3钱。

这还只是日常训练时的伙食情况,按照旧制,1斤等于16两,换算过来,差不多每一个士兵每天都能拿到一斤半的大米。这样的伙食情况,在那个饥饿如同空气一般难以脱离的时代,已经是极为难得了。

而在部队进入战争时,伙食方面还会加强,酒可以舒缓士兵因为战争而紧绷的神经,提高士气,因此每个陆军士兵可以领到2两烧酒。糖类可以及时补充士兵因为作战而消耗的能量,在糖果工业无法与西方列强比肩的情况下,政府改用白糖,每个人能领到1两。

按照这样的纸面计划,国军士兵的伙食虽然比不过每日大鱼大肉的美国,也比不上有果酱有鲜菜的英国,但维持住士兵的战斗力,还是不成问题的。

照这样子看,很多电视剧里面国军士兵大鱼大肉的画面虽然有些失实,但毕竟有肉有菜,士兵还有足够的主食,只要不是饕餮转世,填饱肚皮应该不算什么大问题。

然而,现实的情况与军政部计划的伙食标准相差甚远。事实上,军政部官员规划出的伙食,只有国民政府部分嫡系部队,以及黄埔军校的军校生们才可以享受到。

因为只有嫡系中央军才被蒋介石所信任,而黄埔军校更被蒋介石视为自己的发家之地,想在国民政府地盘上获得过得去的后勤保障,还是不在话下的。

至于其他被国民政府视为异已的地方部队,则是过着与中央军天差地别的生活。吃饱饭,对于他们而言,如同梦幻的天堂一般,可望不可即。

普通的国军部队,在伙食方面缺斤少两,有些部队一天只能拿到少了大半的大米,或者拿到的粮食补给发霉变质,甚至有时候根本拿不到任何伙食补给,只能一边空空饿着肚子,一边和吃饱喝足的日寇拼刺刀。

这些时常吃不饱,饿着肚子的士兵,能坚持住留在部队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让他们去和日寇搏斗拼杀,失败就成了必然。

一日仅两餐,躯体弱无力

国军士兵伙食的难处,除了伙食补给的缺斤少两,还有每日餐数的不足。确切地说,就是因为军粮的不够,不得不让大多数的国军士兵,只能从原本纸面上计划的一日三餐,被迫变成一日两餐。

在古代的中国,劳动人民一般都过着一日两餐的生活,只吃午餐和晚餐,但古代军队里的一员,有时也能够享受到一日三餐这种极佳的待遇。

而对于普通的国军士兵来说,这种古代士兵都能得到的待遇,是一种奢望。毕竟,对于这群可怜的人而言,能勉勉强强吃个半饱,就已经好不容易了。

国军士兵的肚子长期填不饱,却要维持日常的操练,需要流着汗水去修筑各类工事,还得和敌人作生死搏斗,有时候还得经历艰难的长途行军。

极少的能量摄入,极多的能量消耗,加上许多士兵在入伍前就吃得不好,身体底子薄,因此营养不良成为国军部队里常见的现象。

1939年,营养学家沈同曾经深入湖南前线,调查国军士兵的营养情况,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发现在这些国军部队里面,得了营养性浮肿和脚气病的人到处都是,而军队里有五分之一的伤病兵,都是因为缺乏营养而导致。

正因为缺乏各类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大量国军士兵患上夜盲症,影响夜晚作战的效能。此外,超过四成的士兵患上口唇炎,四成的士兵肚子里有蛔虫,过半士兵患有龋齿。与其说这是一支有着国家政权支持的军队,不如以病号集中营称之更为准确。

随着战争的继续,国统区不断落入敌手,部分粮食产区也随着一并落到日本手中,粮食紧张的现象更加突出,吃不饱的士兵越来越多,瘦骨嶙峋的兵士比比皆是,其状况之惨痛,连同为盟友的美国人都看不下去。

1943年9月,国军通信兵第2团选派了三百多名学兵去驻滇干训团接受美式武器训练,却没想到美军拒绝接收这一批兵员。美军向中国方面发出备忘录,指责这一批兵员“瘦骨嶙峋,无法接受教育”。

在后勤补给充足的美军眼里,国民政府总是让自己的士兵面临饥饿,形同虐待,极不人道。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国民政府会忍心把这样一支忍饥挨饿的军队,送到战场上去。

缺粮又乏肉,神气似乞丐

既然连大米这类主粮都会短缺,诸如肉类、白糖这类价值更高,更为稀缺的食品,更不会例外了。

因此,对于抗战时期的国军士兵而言,能吃到一顿放满油的炒肉,是一件能高兴半天的大喜事。而且比起实物供给的主食,副食多为划款拨付,由部队自行采购,因此更难保障。

在重重的伙食困难面前,一些国军部队不得不自行想方设法,改善副食水平。

国民党第五军虽然是中央嫡系部队,主粮可以保障,但和其他部队一样,也得面对改善副食品这个问题。第五军想尽了方法,最后不得不自己种菜养猪,一边干农活,一边进行军事训练,如古代戍边屯田的军队,过起半农半军的生活。

但比起幸运的第五军,国军编制内更多部队,则要忍受既缺乏主粮,又缺乏副食的苦难情境,过着乞丐一样的日子。

1941年国民政府将田赋由货币改为实物后,军粮的质量更为差劲。军队接收到的大米,就夹杂着霉米、沙子、石子、稻壳、稗子、老鼠屎和小虫子等多种脏物,这样差劲的食物,煮出来的味道可想而知。

放在当今这个时代,连街头乞讨的乞丐都不愿吃下这碗恶心的食物,但国军早已过惯这种毫无保障的伙食,坦然接受,还给它起了一个“八宝粥”的外号。

长期半饥饿的生活,迫使许多国军士兵沦落到乞丐般的地步。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障,军队的纪律,军人的羞耻心自然被他们抛之脑后。

为了填饱肚子,一些国军士兵不得不去市场用自己的枪支、衣服交换食物,以勉强维持生存。更有甚者,仗着自己军人的身份,强行抢夺村民的家畜,激起当地的民愤。

衣食无着,身体虚弱,上级军官对他们不管不问,底层民众对他们冷目相对,军队内部也没有完善的纪律,身边的人都只是想着苟且偷安。这样的军队里,自然培养不出战意高昂的士兵,只会把原先一个个精神十足的人磨灭掉,成为只求得眼前生存的乞丐。

兵士艰难食,皆由腐败生

国军地狱般的伙食情况,产生的根源,并非抗战时期中国粮食紧缺,而是国民政府的极度腐败。

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始,克扣军饷、吃空饷的状况就一直存在。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所有国军部队都克扣过军饷,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当时国军将领带兵打仗的潜规则,被称为“喝兵血”。

这些克扣来的士兵血汗钱,一般都是流入军事主官和政府高层的手中,供他们花天酒地。

到了抗战时期,克扣军饷的情况越发严重。在残酷的战争中,国军的伤亡成千上万,而当时的统计制度又不够完善,再加之战时条件千变万化,上级机关难以核实准确经费去向。因此,众多国军军官纷纷在部队经费上做手脚,士兵的伙食费,也自然少了一大截。

这种军队贪腐之风,在抗战中后期刮得更加厉害,把原本应该爱兵如子的军队长官,变成只求钱财的无耻之徒。

1942年,国民政府组建了远征军入缅作战,但初次入缅失利,部队不得不退回国内,众多国军撒血疆场,为国捐躯。就在这个举国悲痛的时刻,远征军里许多部队长官和军需人员却满脸笑容,因为死去的远征军士兵没办法领到军饷,他们又可以从中大捞一把钱了。

远征军组建时,因为关系盟友利益,受到国民政府上上下下极大的重视,连蒋介石也时常关注这支部队,待遇和纪律算得上国军序列内最好。但连最受重视的远征军都发生这种事情,其他部队的贪腐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军队里的贪腐到了如此程度,国民政府高层也不是一无所知。国军“土木系”的首领陈诚,就曾回忆,部队军官几乎官商不分,一个个腰缠万贯,而士兵的生活却一片苦难。

但国民党高层的这种言语,不过是纸面工夫,只是伪君子的言辞,他们并没有拿出任何有效的措施,只是一边在口头上说着痛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原本斗志昂扬的抗日军队,在漫长的战争期间,一天天沉沦下去。

因为腐败现象已经蔓延到整个政府,整个军队,这些口口声声可怜基层士兵的高层,他们自己也在想方设法捞钱,自然拒绝不了金钱的诱惑,狠下心整肃贪腐分子。蒋介石虽然曾要求军队高层要重视腐败问题,但这也不过是他的表面作秀。

实际上,于他而言,千千万万的士兵性命,远不及蒋家王朝的利益重要。士兵的苦难依旧在继续着,他们的哭泣声无人倾听。

毕竟对于这些高高在上的“贵人”而言,泥腿子的死活远远不及自己的钱袋子重要,一个国军士兵被饿死了,还可以再从农村里抓来10个壮丁充军。但如果自己的钱袋子满不了,那他们奢侈的生活就难以为继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