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望而却步音乐话题 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时代

2023-10-22 0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青年又是如何在舆论的洪流中自处的呢?

为此《厦大青年》报面向全校同学发放了关于“大学生对热点事件关注及参与度调查”的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0份。大部分同学都通过空间、微博、微信、知乎、手机新闻推送等形式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并参与到讨论当中,关注的内容主要为时政、文化、明星等。

有趣的是,面对网络舆论能否代表民意这个问题时,认为“大部分能够代表”和“少部分能够代表”的同学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前者的数量略高于后者。没有一位同学认为舆论能够完全代表民意,同时也仅有5%的同学认为舆论完全不能代表民意,这说明虽然网络舆论来势汹汹,但同学们的观点并没有那么绝对。

尽管问卷表明同学们对舆论的认可度不高,可参与时事议论的同学却在少数。根据问卷,仅有8%的同学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而近三成的同学从不在网络中发表任何言论,其余同学也只是偶尔在网络中表明观点,然而高达93%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去。当问及为什么不加入网络讨论时,半数的同学认为网络舆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误导和缺少规范。这也说明,当观点比事实更重要时,舆论就像失控的列车,无法容纳不同的声音,载着满车的片面观点和沉默的大多数风掣雷行。

人文学院2016级的冯同学表示,网络中多数的舆论都是情绪的产物,人们接收的很多,思考得却很少,新媒体的言论自由并没有增强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很容易被影响,同时成为“情绪传播者”的一部分,将真相阻挡在外。

谈及为何很少参与网络讨论时,他提到了“网络暴力”一词。作为舆论的附属品,“网络暴力”是不可忽视的存在。遇见相悖的观点或“站队”,“网络暴力”便随之出现,带来了时而掺杂污言秽语的口水战表演。那一条条评论看似振振有词,却也只是在为自我无处安放的情绪寻找出口。

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学生群体又应该如何自处呢?对此,新闻传播学院的佘老师做出了回答。关于对“后真相时代”的看法,老师这样说道:“人群是复杂多变的。人们会发泄情感,有更多的情感表达,如果恰好有一些社会事件给人们较大的触动,人们就会以此为出发点,宣泄自我情绪,由此形成偏离真相的舆论。”

在她看来,舆论的传播十分迅速,澄清却慢于当初的舆论热议。大家更多时候只是在于发泄情感,而并非真正关注真相。这和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人们的焦虑心理是离不开的。就好像马克·吐温笔下的话: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半个世界。

舆论是多样的,是把双刃剑,不能一概而论,有的需要个别对待。互联网使人们的思想交流更加便捷,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但关键在于个人是如何使用的,虽然会有谣言,但辟谣也很快。正如游泳也是在边呛水,边学习。“(但)舆论对现实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新闻应当推动制度的变化,而非只是个案的传播讨论,哪怕娱乐事件也应当去促进娱乐业的架构改变。”佘老师讲道。

谈及大学生如何在“后真相时代”自处时,老师认为大学生的一些讨论还是有建设性的,但不要受到感情的支配,一定要观察清楚再去判断,多渠道获得信息。不去转发未经确认的消息,判断真假以后再去下结论,不要太激进,避免谣传,真相一定会浮现,要进行多方的佐证。

同时,大学生应当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了解媒介的特点,知道信息如何传播,避开其中的陷阱。有自己的判断力,不随意跟风。

当观点先于事实占据舆论的制高点,情感的发泄胜过对真相的探求。人们不仅会在一味情绪洪流中迷失自我,更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

作为年轻的一辈,更需要在情绪占据上风时不忘自己的理智,观点形成不忘对真相的探索。做一个理性讨论的传播者,而不是情绪无处安放的发泄者。

责任编辑/陈暖 宋翔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