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望洋岗断层产状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2024-05-09 04: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图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次高点为图区中部望洋岗山顶及其东北方向至图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坡均发育有冲沟。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

图区出露的地层为6个时代6个小层。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古近系(E)砾岩和砂岩;新近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形等高线与地层界线的交切关系判定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为一套倾斜岩层;

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相交截,且地层产状不一致,在三叠系(T)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因此,形成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40°∠35°?,错断了区内除新近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断层形成于古近系(E)之后,新近系(N)之前。

五、地质演化史分析

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此区为滨海平原逐渐海进形成浅海古地理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页岩-泥灰岩-灰岩的海进序列岩石;海西运动后期二叠系,此区发生小幅地壳震荡,地壳先升后降,自浅海灰岩-滨海砂页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积。

印支运动使该区地壳下沉,海水大面积侵入,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浅海石灰岩沉积岩层(三叠系灰岩)。印支运动后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从而缺失了侏罗系全套地层,并且受来自北西-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隆起形成褶皱。

白垩系受燕山旋回影响,此区遭受风化剥蚀,河流侵蚀,形成河床砂砾岩—河漫滩页岩沉积。

喜山旋回早期在古近系地壳小幅上升,形成了河床砾岩和砂岩沉积。

喜山旋回中期新近系地壳小幅下降,此区东部成湖,从而形成了粉砂岩和页岩的湖相沉积地层。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图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次高点为图区中部望洋岗山顶及其东北方向至图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坡均发育有冲沟。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 图区出露的地层为6个时代6个小层。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古近系(E)砾岩和砂岩;新近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形等高线与地层界线的交切关系判定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为一套倾斜岩层; 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古近系(E)及新近系(N)地层相交截,且地层产状不一致,在三叠系(T)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因此,形成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40°∠35°?,错断了区内除新近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断层形成于古近系(E)之后,新近系(N)之前。 五、地质演化史分析 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此区为滨海平原逐渐海进形成浅海古地理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页岩-泥灰岩-灰岩的海进序列岩石;海西运动后期二叠系,此区发生小幅地壳震荡,地壳先升后降,自浅海灰岩-滨海砂页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积。 印支运动使该区地壳下沉,海水大面积侵入,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浅海石灰岩沉积岩层(三叠系灰岩)。印支运动后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从而缺失了侏罗系全套地层,并且受来自北西-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隆起形成褶皱。

凌河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凌河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⒈该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图区面积约9.72km2。图副的正上方为正北。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东北部和东南部及北部地势较高(海拔1000~1162m),中部及西部较低(海拔200~300m),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凌河从东向西流经该区的中部,南北两岸有数条支流汇入凌河。 ⒉由图例可知,本地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D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中石炭统页岩、砂岩(C2);上石炭统薄层石灰岩(C3);下二叠统泥灰岩(P1);上二叠统页岩、砂岩(P2);下白垩统砾岩(K1);上白垩统砂岩(K2)。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砾岩(K1)与上二叠统(P2)之间缺失三叠系(T)和侏罗系(J)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⒊根据地层分布和露头形态特征,该区的K1和K2新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东南和北东及北部的山顶,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K1和K2为水平岩层。出露的D2、C1、C2、C3、P1、P2老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及凌河的两岸岸坡上,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现不同的交截关系,应为倾斜岩层。 根据“V”字形法则,在凌河的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即岩层向南倾斜,倾角大于坡角。 在凌河的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而地层界线的弯曲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即岩层向南倾斜。 ⒋根据地层出露和分布特征及岩层产状,该区的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K1与下伏老地层(D2、C1、C2、C3、P1、P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⒌该区的地质构造比较简单,K1和K2为水平岩层,D2、C1、C2、C3、P1、P2为倾斜岩层。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精选)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如何看地质图地质图

感谢下载 地质图 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地质图的种类 1、普通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 5000?1: 10万〕、小比例尺的(1 : 20万?1: 100万)。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缺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3、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 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4、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址工程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丄号堆庶風IS (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 1、平面地质图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形地质图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 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 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

(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 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岩层向南倾斜;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岩层向南倾斜。整体为单斜构造。地层产状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D2)与下石炭统(C1)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两套岩层产状基本相同判断应该为一个“平行不整合” 接触关系。 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之间缺失三叠与侏罗系地层,且白垩系地层水平产出而二叠系地层倾斜产出,据两套岩层产状不同判断应该为一个“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地质发展演化史分析 据图区图件概略可知,该区古生代古地理环境为滨海,受海西旋回影响,后期地壳上升,沉积间断,泥盆纪中统地壳上升,沉积环境改变,岩性变粗,因而也缺失了泥盆纪上统地层,沉积的间断形成了中泥盆(D2)与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讲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与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与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与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不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热门】地质实习报告3篇

【热门】地质实习报告3篇 【热门】地质实习报告3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实习报告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质实习报告篇1 一,目录 1实习单位的简介。 2实习的过程 3实习的主要内容, 学习如何肉眼辨别岩石。 了解造岩矿石和矿物岩石。 学习使用地质罗盘。 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掌握岩石的基本知识和判别背斜、向斜。 4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5对改进实习工作的建议。 一实习单位的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是一所以地球起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进化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开辟了地球奥秘、生命起源与进化、矿物、岩石、宝玉石、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综合展厅等9个陈列厅室,其规模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居全国大学博物馆前列,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城市建设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兴办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体系中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创新型大学。学校秉承“借政策之力,集专家之智,走创新之路,成育材之地”的宗旨,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传承名校优良传统,集聚社会优质资源,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在与新世纪同步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原中工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教授和原中共中央委员、著名军事家刘精松上将担任名誉校长。 二实习过程,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经过老师的带领我们有幸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蕴藏书本中大部分的地质矿物,底层我们看到了远古的动物残骸岩石,了解矿物的形成,看到了远古的足迹。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城市建设学院 我们在由带领下学习辨别肉眼辨别岩石,认识地质的形成。 三实习的专题分析 认识造岩矿物和岩石组成 矿物的物理性质包裹形态,颜色,条横,光泽,透明度,解理,断口,硬度,密度等,我们通过肉眼进行对矿物的鉴定。 矿物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根据这一基本的特性使我们在工地极容易的区分不同的地质环境,由此我们根据矿石的颜色我们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石英石英,无机矿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少量杂质成分如Al2O3、

地形图读图报告

专题地图报告 【专题地图的类型】 社会人文地图——经济地图 数据特征——定量数据 【比例尺】 1:500000 【图名】 主图: 图1:国内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龙岗区) 附图: 图2: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及构成 图3: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 图4:深圳各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专题地图的主要内容及表示方法】 该图表现了龙岗区的综合经济情况,将龙岗区分成若干个区划单位(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采用分区统计图表法表示了各区划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总值(单位:亿元),用柱状图形的高低表示了统计的数据大小,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总值的数量差异。该图用质底法表示了各区划单位的人均生产总值(单位:万元),用不同底色以显示龙岗区不同行政区人均生产总值质量差别。另外,根据相关附图了解到国内生产总值分布情况,固定投资总额及深圳各区主要经济指标,突出了龙岗区的经济状况与全国和深圳各区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到全国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由该图的了解到的龙岗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信息为: 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布吉(55.32) 固定资产投资最高——布吉(9.85) 国内生产总值最低——南奥(3.5) 固定资产投资最低——南奥(1.66) 人均总产值最高——葵涌(3.25) 人均总产值最低——龙岗(1.44) 【优点】 色彩设计合理,清晰美观,用色彩区分质量差异,显示了良好的和谐性。提高了层次结构及对比度。统计图及文字说明在外形、大小、色彩上丰富多样,活跃了版面,增强视觉平衡效果。 【缺点】 数字标明不清晰,在一个行政区域内要标示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总产值三种数据,易混淆,可在人均总产值数据下标注实心圆点标记以区分其他数据。 附图是对主图的概括与补充,占次要地位,但该图中统计图数量过多,所占幅面过大,且结构复杂,不易读。没有突出主图的重要性。

凌河地质图读图报告参考

凌河地质图读图报告参考 ⒈该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图区面积约9.72km2。图副的正上方为正北。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东北部和东南部及北部地势较高海拔10001162m中部及西部较低海拔200300m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凌河从东向西流经该区的中部南北两岸有数条支流汇入凌河。 ⒉由图例可知本地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D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中石炭统页岩、砂岩C2上石炭统薄层石灰岩C3下二叠统泥灰岩P1上二叠统页岩、砂岩P2下白垩统砾岩K1上白垩统砂岩K2。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砾岩K1与上二叠统P2之间缺失三叠系T和侏罗系J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⒊根据地层分布和露头形态特征该区的K1和K2新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东南和北东及北部的山顶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K1和K2为水平岩层。出露的D2、C1、C2、C3、P1、P2老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及凌河的两岸岸坡上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现不同的交截关系应为倾斜岩层。 根据“V”字形法则在凌河的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即岩层向南倾斜倾角大于坡角。在凌河的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而地层界线的弯曲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即岩层向南倾斜。 ⒋根据地层出露和分布特征及岩层产状该区的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K1与下伏老地层D2、C1、C2、C3、P1、P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⒌该区的地质构造比较简单K1和K2为水平岩层D2、C1、C2、C3、P1、P2为倾斜岩层。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 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实习七2012.10.26 暮云岭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第一章引言 该图为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最高点区内的青岩顶,海拔445m,最低点在区内北部及南部、南偏西方向,河谷两岸地区,标高为100m—200m左右。相对高差为335m左右。 区内有独立山峰5个,清岩顶最高山峰,其次为暮云岭,再次为3个无名山峰;山峰相对高差在50m—150m之间。 区内有河谷3条,北部河流河谷较为陡峭,延伸约为800m左右,河谷源头具有南西→北东和南东→北西冲沟各1条,呈“Y”字形分布,主河谷流向自南西→北东,在流出山区后分叉成为2条河流,流向与源头冲

沟流向相似,沟口发育有第四系洪积扇沉积;南西方向河流,主河谷延伸为2500m左右,上游具有南西→北东向冲沟一条,主河道流向,自区内中部沿青岩顶山脉北西侧流向北东→南西,在青岩顶以西,以近90°直角转弯流向转为北西→南东方向;区内近正南方向也有河流发育,主河道延伸长度为1500m左右,上游具有北西→南东流向的冲沟1条,主河道流向自北东→转为近正南。 整体地形为一山两坡,南坡海拔高于北坡,北西方向与南坡,沟、豁发育较好。河谷延伸一般顺岩层走向沿两山之间的较低地带发育。区内没有人烟,交通不便。 第二章地层分布、接触关系、构造形态区内地层共出露有4系8统地层。分别为:奥陶系中统(O2)厚层石灰岩,石炭系下统(C11)粗中粒砂岩、底砾岩,石炭系

下统(C12)钙质灰岩及灰岩夹层,石炭系下统(C13)黑色页岩灰岩互层,石炭系中统(C21)黑色页岩夹砂岩,石炭系中统(C 22)细粒泥质砂岩,侏罗系中统(J21)粉沙质页岩、下部为砾岩,第四系(Q h)泥沙和砾石。 区内地层,除第四系与侏罗统(J21)地层外,古生代地层均呈条带状新老相间分布;侏罗系中统(J21)地层分布在工作区北部;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流发育之地。 从出露岩层时代分析判断可知,出露地层奥陶系中统(O2)与石炭系地层之间缺失上奥陶上统(O3)——志留系(S)、泥盆系(D)的地层,应该存在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具体接触类型尚待进一步分析之后才可确定。中石炭统(C22)与中侏罗统(J21)地层之间缺失,二叠系(P)、三叠系(T)、下侏罗统(J1)地层,据分析应该也为一个“不整合”接触关系。中侏罗统(J21)与第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 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最低点为SW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从地形来瞧,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与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其她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 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与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 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她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岩层向南倾斜;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岩层向南倾斜。整体为单斜构造。地层产状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D2)与下石炭统(C1)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两套岩层产状基本相同判断应该为一个“平行不整合” 接触关系。

地质图制图手册

数字化制图要求 引用标准: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5791-93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95 《1:50000区域地质图图例》GB 958-89 《铀矿地质勘查测量图件编绘规范》EJ/T 1120-2000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总则 1、编绘图件时,必须熟悉本要求、有关规范及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2、图件要以准确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工作,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各种图件应突出主题,层次分明。 3、各种图件,必须做到及时、准确、齐全、清晰、统一。 4、图幅要求整洁,字体大小适当,颜色统一。 5、图件数字比例尺:选用宋体,高12mm,宽10mm (比例符号必须用半角)。 6、图件线条比例尺:选用宋体,高8mm,宽7mm;线段:X=20,Y=15,线型为90-0,线宽0.1mm,长度40mm。 7、图件坐标注记采用公里为单位,选用宋体,高5mm,宽4.5mm。 8、坐标线及高程线:黑色,线宽0.15mm,线型为1-0,X=Y=10,且必须用“键盘输入线”功能画线,尽量不用投影变换生成坐标。 9、图名要确切、简短,置于图框外顶部。用黑色,图名距图幅

两边大于50mm,字大小根据实际而定。 10、图外框线与内框线间距为12mm,外框线宽为1.5mm,内框线宽为0.15mm。A3或更小的图件,可适当酌减少。坐标线及图框线应采用“数字输入”,不能使用鼠标画制。 11、地层等符号用黑体,高4.5mm,宽4.0mm,尽量直接输入,不用子图库中符号,花岗岩可用子图表示,且应垂直向上,不旋转。 12、主要构造应有编号,构造编号字体用黑体,高4.5mm,宽4.0mm,数字编号须用下标表示(如F800 )。 13、图例中应包括图内所给的各种符号及色调,地形图上的惯用符号可不列出,图例与图幅内容一致,尽可能使用最简明的技术语言。图例排列顺序一般先地层—地层界线—产状—构造—矿物、蚀变—工程—其它,最后为工作范围。同一类型图例应按时代顺序由新到老排列。 14、图例框长为12mm,高8mm,线宽为0.15mm。图例上下间距一般为12-16mm,等间距分布。 15、图例中“图例”黑体,高8mm,宽7mm。 16、图例描述的字体用宋体,高5mm,宽4.5mm(若写成两行文字,则高4mm,宽3.5mm)。当图例框中的文字和符合大于图例框时,可适当缩小。 17、责任表采用统一的格式,可直接调用,修改文字内容。图名与图头一致,图号用“该报告图件总数-该图件顺序号”(如8-5表示),责任表一般应放在图的右下角。

08级 实习一 凌河地形地质图 读图报告

实习一2009.09.07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分析: 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W 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最低点为SW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可达12条之多。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无名沟、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一条,其分枝小河流很多。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 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分为四个时代,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中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上石炭统(C3)薄层石灰岩、下二叠统(P1)泥灰岩、上二叠统(P2)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统地层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NE和SE 地区;石炭统、二叠统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统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与下石炭统之间缺失上泥盆统的地层;二叠系上统地层与白垩系下统地层之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 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整体为单斜构造。地层产状为×××。

凌河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凌河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1、该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图区面积约9.72km2。图幅的正上方为正北。 地形地貌特征为:东北部和东南部及北部地势较高(海拔1000~1162m),中部及西部较低(海拔200~300m),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凌河从东向西流经该区的中部,南北两岸有数条支流汇入凌河。 2、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泥盆统(D 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 1 )页岩、煤层; 上石炭统(C 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 1 )石灰岩;中二叠统(P 2 )泥灰岩;上二叠统(P 3 )页岩、砂 岩;下白垩统(K 1)砾岩;上白垩统(K 2 )砂岩。 中泥盆统(D 2)与上伏下石炭统(C 1 )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 3 )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 合接触。上二叠统(P 3)与上伏下白垩统砾岩(K 1 )之间缺失三叠系(T)和侏罗系(J)地层,存 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3、根据地层分布和露头形态特征,该区的K 1和K 2 新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东南和北东及北 部的山顶,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K 1和K 2 为水平岩层。 出露的D 2、C 1 、C 2 、P 1 、P 2 、P 3 老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及凌河的两岸岸坡上,露头界线 与地形等高线呈现不同的交截关系,应为倾斜岩层。 根据“V”字形法则,在凌河的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即岩层向南倾斜,倾角大于坡角。 在凌河的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而地层界线的弯曲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即岩层向南倾斜。 4、根据地层出露和分布特征及岩层产状,该区的下石炭统 (C 1)与中泥盆统(D 2 )之间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K 1 与下伏老地层(D 2 、 C 1、C 2 、P 1 、P 2 、P 3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word版本

《构造地质学》地质 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式和洛种规格,即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还应具备地形图和地图有关知识。 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和地质体大小及反映详略程度;图幅编绘出版年月和资料来源,便于查明工作区研究史。 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读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接的触关系(整合或不整合)。 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较大(如大于1:50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点。在中小比例尺(1:10万-1:50万)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地形的特点。 一幅地质图反映了该地区各方面地质情况。读图时一般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共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或先后顺序;岩浆岩体产状和原生及次生构造以及变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等。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二、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岩层未发生倒转饰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 三、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 1、基本原理: (1)、同一岩层面上不同高程的走向线相互平行; (2)、在两走向线的垂线上,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 (3)、倾角是岩层面和水平面的夹角。 2、求解步骤: (1)、在同一岩层面上找到两个同一高程的点,并将其连接起来,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2)、在该层面上再找到相邻高程的一个点,通过该点平行上述走向线作一条直线,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 (3)、在两条走向线之间做一垂线,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 (4)、在高等高线上截取一线段等于两条走向线的高差,将两线段作为两条边做一三角形。(5)、用量角器量出低等高线出的锐角,即得出岩层倾角。 四、分析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倾斜岩层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表现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成不同交截关系,在山脊和沟谷处弯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规律,即所谓“V”字形法则。通过读图应用这一规律,掌握岩层产状与地形及其相互关系对岩层界线形态影响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与岩层厚度、产状和地形的关系。 认识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根据地质图上出露的地层时代、层序,如在图区内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该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次高点望洋岗顶部及其山岗东北方向至图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坡均发育有冲沟。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 该区出露的地层为5个时代6个小层。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下第三系(E)砾岩和砂岩;上第三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形等高线与白垩系(K)——第三系(E N)地层的交切关系判定,此为一套倾斜岩层。而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第三系(E N)地层相交截,明显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且在三叠系(T)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因此,形成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与形成时代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N70°∠15°。下伏地层(T---C)为一向斜构造。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N40°∠35°,错断了区内除上第三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从其下伏地层测算,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断层形成于下第三系(E)之后——上第三系(N)之前。 五、地质演化史分析 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此区为滨海平原逐渐海进形成浅海古地理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自页岩——泥灰岩——灰岩的海进序列岩石;海西运动后期石炭系,此区发生小幅地壳震荡,地壳先升后降,自浅海灰岩——滨海砂页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积。 印支运动使该区地壳下沉,海水大面积侵入,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浅海石灰岩沉积岩层。 印支运动后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从而缺失了侏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