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望与既望之辨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朔望晦既望的文学常识 【资料整理】望与既望之辨析

【资料整理】望与既望之辨析

2024-06-09 09: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料整理】望与既望之辩析

长时期以来,权威辞书均以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但相关文献资料表明,望与既望实际可指同一天,均可以指农历每月十四、十五、十六日甚至十七日。

中唐元稹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据之演绎成《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据之演绎成杂剧《西厢记》。这些作品中都提到崔莺莺所作《明月三五夜》:“明月三五夜,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该诗是崔莺莺写给“张生”,约他到花园幽会的。在这首诗之前,《莺莺传》有这样一段文字:“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是夕(十四日),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显然,“明月三五夜”是崔莺莺约张生幽会的具体时间。对这一时间到底该如何理解,可能是不屑的缘故,宋代以前没有人对其中最为关键的“三五”做出任何具体的解释,直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才明确指出:“莺诗篇曰《明月三五夜》,则十五夜也,故有‘待月西厢’之句。”

董氏把“三五”按乘法规则破译为十五,并不是兴之所至的猜测,而是有他的文献依据的。如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孟冬寒气至》云:“三五明月满,四五詹(蟾)兔缺。”三五得十五,月亮是满月;四五是二十,月亮就缺了。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云:“元宵佳节……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前写元宵,后用“三五”,用的也是乘法。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颔联云:“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三五”指八月十五日甚为明显。可以说,董解元把崔莺莺诗中的“三五”解释成十五,于情于理均无任何不妥之处。

在《莺莺传》中,元稹接下来是这样叙述张生赴约的:“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崔莺莺约张生“三五夜”到花园幽会,张生“既望之夕”如约前往,“三五”既然指十五日,那么,“既望之夕”也应该指十五日。问题至此似乎变得非常简单明了,但这一解读却对我们惯常的认识提出了挑战。《辞源》对“既望”的解释是:“殷周历以每月十五、十六日至二十二、二十三日为既望。后来称农历十五日为望,望后一日为既望。”《辞海》、《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等略同,《汉英词典》也把“望”翻译成"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把“既望”翻译成" the 16th day of a lunar month" 。按照这些权威辞书的解释,似乎殷周之后,只有“望”才指农历十五日,而“既望”只能指农历十六日。因此,林语堂先生所作语体小说《莺莺传》,就把相关的一段演绎为:“当天傍晚,红娘送来莺莺一首诗,题曰《月夜》:……这正是二月十四。元稹大喜,这明明是幽期密约。相约在夜里见,尤其令他喜出望外。十六晚上,他照诗句的暗示,由杏树上爬上墙去,往花园里张望。”然而,林先生对“既望”的释读虽符合权威辞书的解释,却存在难以解释的疑问与难以自圆的矛盾:如果“既望”指农历十六日晚上,崔莺莺为什么在“是夕”写信给张生后隔一日而不是次日就约会,她用什么方法让张生明白她要在农历十六晚上与其幽会呢?没有提示“十六”的词语已经有悖常理,何况“十六”也与崔莺莺诗中的“三五”完全矛盾呢!

同时,把“既望”仅仅解释为农历十六日,还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刘熙《释名·释天》云:“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尚书·武成》孔颖达疏引:“月以望亏,望是月半。望在十六日为多,通率直十六日者,四分居三,其一在十五日耳。”华夏先民的天文历算知识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怎么可能对月亮活动的规律认识不准确呢?望日并不固定。按照过去通常的理解,既望就是已经望后的那一天,而望既然有在农历十六日者,人们有什么理由仅仅把农历十六日称作既望而排除其他日子呢?

如果说《释名·释天》与唐代孔颖达的解释过于古老,与后来的情况有些不符,这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关于历法的基本常识仍告诉我们,望并不固定地指农历十五日,既望也并不固定地指农历十六日。我们知道,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天12时44分2.8秒,朔在农历每月初一日,朔以后平均经过14天18时22分才是望,所以,只有当朔发生在初一日清晨,望才会发生在农历十五日晚上。而朔望月并不是一个整数,有时候朔并不必然地发生在初一日清晨,望也就并不必然地发生在农历十五日晚上。比如说,朔发生在初一日下午,望就会推延至农历十六日。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二:“……月食则有十四、十五、十六之差,盖置望参错也。”说的正是望日的不固定性。当然,先人对朔望月的测算还没有今天这么准确,但从南北朝《元嘉历》就已经发现了月行有疾驰,并且在唐代《戊寅元历》就已经开始了定朔注历,所以华夏先民认识到朔望月不是一个整数,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如梅文鼎《历算全书》云:“又太阴自合朔至第二合朔,实止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奇,以较每月三十日又少四十六刻奇,谓之朔虚。”朔虚的存在,决定了朔的不固定;朔的不固定决定了望的不固定。但是朔日必须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日,所以望日出现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十六日甚至十七日,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不但如此,朔望月还不是一个恒数,其长短可以比平均值29天12时44分2.8秒多或少约6小时,这就更增加了望发生的时间变数。所以农历是需要精密天文计算的天文阴阳合历。考虑到这些变数,华夏人在制订历法时就设置了大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而且大小月的月份也并不固定,这正是因为农历要密合天行。比如说今年这个月是大月,明年这个月有可能就是小月。明了这一点,也就明白魏了翁《中秋领客》“中秋无常期,月望无常历”的含义。

虽然我们通过理论的推导已足以得出,望并不必然地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并不必然地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它们还可以指与十五或十六相邻的一些日期。但理论的推导还不是我们得出结论的全部证据,下面我们还将用足够多的文献证据佐证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

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是权威辞书一致的解释,没有必要再征引文献证明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工作是用文献证明望指农历十五日以外的情况。先看望指农历十六日的例子。《汉书·律历志下》云:“是岁(周公摄政七年)二月乙亥朔,庚寅望,后六日得乙未。”乙亥为初一日,庚寅则为十六日。《旧唐书·文宗纪》下云:“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丙辰望,月有蚀之。”辛丑为初一日,丙辰正是十六日。乾隆《上元灯词》云:“月望轮当几望日(原注:十六日方值望),灵台推测合应随。”“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日,望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故“上元”犹是“几望”——接近望日之时。同人《上元灯词》“二(三)五原应是此宵,畴人置望在明朝”下自注亦云:“正月望在十六日。”韩琦《辛亥八月十六日社始月望》云:“中秋不必拘三五,唯望时方月正圆。”唯“月正圆”时方得称望,而辛亥年八月望日正在农历十六日。

次看望指农历十四日的例子。向子諲[望江南]《微雨过》词序云:“八月十四日望为寿,近有弄璋之喜。”顾璘《己巳十二月十四日夜雷》云:“岁暮月望夜云午,南山殷雷夹鸣雨。”“岁暮”扣题中“十二月”,“月望”扣题中“十四日”。徐光启等《新法算书》云:“崇祯五年九月十四日己酉夜望……”同书又云:“天启七年丁卯岁十二月十四日丁未望,月食。”《宋史》卷八一云:“四年二月十四日丁未望,月食生光复满,如伯寿言。时等又言:‘……今年二月十四日望月食,臣与大昌等以浑仪定其光满,则旧历差近,新历差远……’”

再看“望”指农历十七日的例子。乾隆《上元后夕小宴廷臣》“明廷筵继上元陈,犹是冰轮未满轮”下自注云:“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然是月望实在十七日,始圆也。”同人《石槽行宫对月再迭旧韵》“野景恰逢将望夕”下的自注说得更为明白:“是月十七日望。”望在农历十七日的情况,除清朝外,其他时代比较罕见,且多以为历法推算失误所致。《宋史》卷八二云:“(淳熙十三年)八月,布衣皇甫继明等陈:‘今岁九月望,以《淳熙历》推之,当在十七日,实历敝也,太史乃注于十六日之下,徇私迁就,以掩其过。请造新历。’”又,《明史》卷三一云:“(成化)十五年十一月戊戌望,月食,监推又误,帝以天象微渺,不之罪也。”据薛仲三、欧阳颐合编《两千年中公历对照表》,戊戌为十七日。

望并不固定地指农历十五日,既望也并不固定地指农历十六日。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云:“暮景中秋爽,阴灵既望圆。”中秋点题中八月,既望点题中十五。清《山西通志·壶关县》载王辅道紫石关石碣跋尾云:“时政和六年秋九月既望乙巳辅道书。”据《宋史》卷二一,政和六年“九月辛卯朔”,乙巳正为九月十五日,是日既望。张泼《庚申纪事》云:“庚申七月既望庚寅,诸台省闻内医言,神宗病,不食且半月。”庚申为万历四十八年,亦即光宗泰昌元年。又据《明史》卷二一,神宗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崩,光宗同年“八月丙午朔,即皇帝位”。逆推可知庚寅为七月十五日。虽然我们尚未找到既望指农历十四日或农历十七日的例证,但上面的例证已足以确证权威辞书把既望仅仅解释为农历十六日的失审。

实际上,不但一年之中每个月的望或既望并不固定,而且不同年份同一个月的望或既望也不固定。前举刘禹锡诗八月既望为农历八月十五日,而下举两例证中之既望则指农历八月十六日。洪朋《八月十六夜对月》云:中秋云物惨,既望月华鲜。”李曾伯[水调歌头]《庚申十六夜月简陈次贾》云:“昨夜虽三五,宝鉴未纯全。今宵既望,兔魄才是十分圆。”《旧五代史》卷一三九云:“(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六月癸丑望,月食。”据同书,本年“五月己巳朔”,则“六月癸丑”为农历十六日。而沈周《六月望夕作》则云:“十年六月十五望,昏时月出当巽向。”六月望日亦可能在农历十五日。

实际上,月亮的由盈到亏,不是一天这么一个时间段,从绝对意义上说只是一个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月亮是最圆的,不及或过了这个时间点月亮都是缺的。因此,绝对意义上的望只是时间上的一刹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云:“既望则盈而将亏矣,几望则中而未正也。”乾隆《元宵乾清宫家宴即事成什》“月圆仍是圆几望”下自注云:“是月十六日酉初月望,兹十五日仍在望前也。”酉指下午5时至7时,酉初当是5时。虽然望在绝对意义上只是一个时间点,但为了方便的缘故,就把望所在的那一天而不仅仅是那一刻称作望。至于既之意义,或为完尽,或为全、都,或为日全食、月全食,或为已经、已然,均表示事件的完成。既望实际上就是望实现的时候,亦即月望之时,而非已望之后。因此之故,文献中的望与既望便可指同一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崔敦礼《仓耗解》才有“今兹既望,则月之满者”之言。下面四个例子把望与既望并提,更毋庸置疑地直接证明望与既望同为一日。《新唐书》卷二七上云:“周公摄政七年二月甲戌朔,己丑望,后六日乙未。……故《召诰》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前曰望后六日乙未,后曰既望越六日乙未;张守《回贺九月望日状》云:“伏以物华就实,序极杪商,月魄分中,历占既望。”题曰望日,文曰既望;周必大《十二月望》云:“窃以嘉平既望,春意将回……”题中之望即文中之既望;同人《赵守子过省月望访及》云:“兹承鲤庭得隽,龙节增华,适当既望之辰,过沐先施之礼,其为欣感,罔既敷宣。”“赵守”之子“月望访及”,“适当既望之辰”。凡此均说明望就是既望。《辞源》等权威辞书曾引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证明既望指农历十六日,但刘克庄[念奴娇](序云:“七月望夕观月,昔方孚若每以是夕泛湖觞客,云修坡公故事。”)却云:“天风浩动,扫残暑,推上一轮圆魄。爱举眉山公旧话,与客泛舟赤壁。”邵宝《月夜》亦云:“长怀七月望,赤壁有人游。”刘克庄、邵宝用《前赤壁赋》之典,以既望为望,说明《辞海》等辞书的解释并不准确,苏轼赋中既望并不必然地指农历十六日。

至此,我们已不难得出最后的结论:第一,文献中的望与既望可以指同一天。第二,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月份,望与既望所指并不固定。《辞源》等辞书把望与既望粗暴拆分并固定下来,谓望指农历十五日而既望指农历十六日,是不太准确乃至错误的。林语堂等先生不慎误从了后人对既望的不准确解释,却疏忽了崔莺莺诗中的“三五”,致使演绎元稹《莺莺传》的作品留下了时间上的漏洞与矛盾。最后尚需指出的一点是,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及诸多参考资料均沿袭了权威辞书的释词失误,已经造成了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汪辟疆. 唐人小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董解元. 董解元西厢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萧统. 文选[M]. 北京:中华书局,1877.

[4]唐圭璋. 全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朱金城. 白居易集笺校[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辞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汉英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林语堂. 中国传奇小说[M]. 上海:上海书店,1980.

[9]刘熙. 释名[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孔安国,孔颖达,等. 尚书注疏[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洪迈. 容斋随笔[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梅文鼎. 历算全书[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魏了翁. 鹤山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刘昫,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乾隆. 御制诗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韩琦. 安阳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顾璘. 息园存稿诗[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徐光启,等. 新法算书[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脱脱,等.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张廷玉,等. 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瞿蜕园. 刘禹锡集笺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3]觉罗石麟,等. 山西通志[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张泼. 庚申纪事[M]. 丛书集成初编本.

[25]洪朋. 洪龟父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薛居正. 旧五代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27]沈周. 石田诗选[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林栗. 周易经传集解[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崔敦礼. 宫教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欧阳修,等.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1]张守. 毘陵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周必大. 文忠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邵宝. 容春堂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学宇谦

农历丙申岁正月二十七日丙戌惊蛰(公历2016年3月5号) 依据资料整理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