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国宝“长尾鸡”重回雪宝山!这种鸟的尾巴最有名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黑白羽毛的鸡 时隔40年,国宝“长尾鸡”重回雪宝山!这种鸟的尾巴最有名气!

时隔40年,国宝“长尾鸡”重回雪宝山!这种鸟的尾巴最有名气!

2024-06-30 2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时隔40年,重庆雪宝山自然保护区里,终于再次出现了国宝“长尾鸡”的身影。它们身披金甲,摇晃着一米多长的尾羽,正在动物保护工作者的帮助下慢慢熟悉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

长尾鸡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它们不仅长相华丽,身份更是非同寻常,是中国独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学名白冠长尾雉。

消失40年到重回雪宝山,这种漂亮的国宝鸟,到底经历了什么?

金甲战士,白冠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是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鸟类,又被俗称为山雉、地鸡、长尾鸡,是我国特有鸟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以及北部,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湖南、贵州等多地皆有分布。

雄鸟以一抹靓丽的白色头顶而得名“白冠”,面部一条带状的黑色羽毛,像是大自然的艺术创作,脖子上亦有一圈白环。黑白相间的配色,十分漂亮。

上身以金黄色为主,腹部深栗色为主,栗色、褐色、白色、黑色等复杂的颜色交织绚丽多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衣”。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长长的尾巴,共有20枚尾羽,中间的两根最长。银白色、黑色、栗色交错相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横斑。

传统戏剧演员头冠上那两根又长又漂亮的雉鸡翎,便是取自于白冠长尾雉的尾羽。

白冠长尾雉的雌鸟相貌就要普通一些,但体态依然优雅,头顶以及后颈大部分为暗栗褐色,额头、眉毛、喉咙等多处绕着颈部有一圈淡淡的棕黄,同样也拥有长长的尾巴,不过没有雄性20枚那么多,只有中央一对灰色的尾羽。

白冠长尾雉主要生活在海拔400-1500米的山地森林,尤其爱地势起伏不平的山地阔叶林,偶尔也会出现在海拔2600米处。

以植物的种子、果实、花芽、嫩叶以及农作物等为食,它们还会跑到农田里偷吃黄豆、小麦、玉米、水稻等。偶尔也会吃昆虫、蜗牛等小型动物。

它们生活在野外具有高度警觉性,还拥有着发达的视觉、听觉、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

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快速蹦跑、跳跃并起飞离开危险之地。

如果你以为它只会逃跑来躲避危险那就大错特错了,它们还是山地之中强大的金甲战士。

3至6月是白冠长尾雉繁殖的季节,雄鸟开始占领自己的区域,清晨以及傍晚期间会快速地煽动艳丽翅膀发出声音招揽异性。

还会在巢穴附近“翩翩起舞”,翅膀下垂,不断地使用“点头功”,发出咕咕声来展示自己的雄性魅力。如果求偶期间有其它雄性进入它的领地,那么大战便会一触即发,一定得分个高低不可。

白冠长尾雉大部分为一雌一雄配对,也会出现一雄配2-3只雌性的“渣鸟”名场面。

它们喜爱在灌木丛以及草丛之中筑巢,但巢穴比较简陋,17-27厘米左右大小,地上划拉出一个浅窝,垫上松针、树叶、枯草、羽毛,有些巢穴甚至都没有垫任何东西。一年繁殖一窝,一窝之中大约6-10枚卵,多的也有12枚。

主要以雌鸟孵化为主,整个孵化期需要24-25天时间,孵化时雌鸟一般都不会离开巢穴,就算有人走到了跟前都不会挪身子。如果被人驱赶,它们便会化身金甲战士,开启搏斗姿势。不断地飞行跳跃朝人发动攻击,也不肯逃跑。

就算是被迫离开了巢穴,它们也会在附近徘徊不肯离去,还是想要等人离开之后再去孵化幼崽。

都说为母则刚,白冠长尾雉也不例外。

白冠长尾雉为什么会消失40年?

然而这漂亮的白冠长尾雉已在野外消失了长达40年时间,2000年已基本确认该物种在重庆消失,这究竟是何种原因所致呢?

据调查显示,1983年时陕西秦岭地区的种群密度约为6.09只每平方公里,短短2年时间数量急剧直下,下降至1.53只/平方公里。其它地区的数量也不太乐观,就以重庆为例,1998年时不足20只,2000年基本确定消失。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雪宝山区域,白冠长尾雉早在80年代初就再也没有见到其身影。而白冠长尾雉消失速度如此之快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一方面人类在80年代时期大规模砍伐森林、毁林开荒,导致原本生活在山地森林之中的白冠长尾雉失去了原本的栖息环境,难以生存。

曾经到处都是森林林立,郁郁葱葱的森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被开垦的农田以及裸露着“肌肤”的山背。

另一方面原因是人类的疯狂猎杀,曾几何时白冠长尾雉还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地的人们将它当做野鸡捕杀食肉,将它们绚丽的羽毛拔下来售卖。它们漂亮的羽毛被当做装饰品,还在一些地方戏中被应用。

由于白冠长尾雉喜欢去田间吃谷物,不少农民为了保护庄稼,在田间放毒饵,导致野生白冠长尾雉中毒的现象非常普遍。

还有猎人在繁殖的季节用雌鸟引诱雄鸟上钩,猎捕售卖。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标本厂从温州收购的雄鸟共计983只(1974-1976年间)。甚至还有一些人为了从中牟利,将鸟卖到了国外。

渐渐地,人们在野外再也见不到白冠长尾雉的身影了。

40年后白冠长尾雉重现雪宝山

2023年12月5日,雪宝山再次出现白冠长尾雉的身影,回忆上一次在雪宝山见到它们还是40年前。白冠长尾雉重现,国内动物保护工作者功不可没。

2000年重庆宣布野生白冠长尾雉消失的这一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的匡高翔来到了重庆动物园。时隔13年,重庆动物园引进2雄3雌白冠长尾雉,人工繁育工作正式开展。

然而,大家对于白冠长尾雉的人工繁殖没有一点经验,繁育工作困难重重,耗费了3年时间都未见起色。

经过一段摸索时期,渐渐地掌握了人工繁殖的要点。2017年,增加到了9只雌鸟,一年内共计产卵270枚;2020年成功繁育出50只;2021年繁育出上百只,数量倍增。随着人工繁殖的数量越来越多,开始逐渐尝试将白冠长尾雉放归野外。

其实,自然界中的某一物种数量减少或已消失不见,能够人工繁殖,国家也会将人工繁殖的动物从小野化训练,将它们放回野外。雉类动物放回野外,湖南省从90年代就已开始实施。

湖南是雉类动物的重要分布地,90年代起湖南省就开展了珍稀雉类人工繁育研究以及技术攻关等相关工作。到2003年时,雉类繁殖成活率已超过80%,并繁育出了200多只群体。

这些人工繁育的雉类,经过一系列野化训练之后开始放归。相关部门会将人工繁育的动物,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等它们能够在野外生存繁衍,并且完全适应野外生活环境之后,再放回大自然。

野化放归,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其中的却极其复杂。人工饲养的动物,它们对人类投喂具有依赖性,时间一长就会丧失捕食能力,以及防御天敌的跑跳、飞行等能力。

首先需要结合放归种群的生活习性以及特点来寻找适合的基地,需要远离人类活动区域,还需要有充足的水源、食物,符合野外生存条件。

之后还需要长期考察动物在野外的生存能力,保证它们身体健康是否达标,能够在野外生存、繁衍才能够最后放心大胆地放归大自然中。

放归前会在动物身上安装定位设备,对它们进行行踪调查,了解其活动状态等。并将这些信息收集记录,作为经验积累。放归的地点选择也尤其重要,需要能够让它们迅速适应环境,并且有足够的食物、栖息地等。

2008-2017年间,在长沙、浏阳、株洲等多个市共计放生200多只雉类,其中包括红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等。2021年9月期间,还在常德石门自然保护区放归40只白冠长尾雉。

如今,雪宝山的白冠长尾雉人工繁育以及野化训练也逐渐成熟。时隔40年,我们再一次在雪宝山见到了白冠长尾雉也算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次看到它们自由地栖息于森林的盛景。

大家有见过白冠长尾雉的吗?欢迎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