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十)陌生的千年古乐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名的琵琶乐器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十)陌生的千年古乐器

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十)陌生的千年古乐器

2024-07-15 1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非琴不是筝, 非 “阮” 是 “琵琶”

阮的历史很悠久,据说,诞生于秦朝,用于军中,好似“拨浪鼓”的样子,后来加上弦成为一种乐器,叫做“弦鼗( táo)”。公元前 105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抗击匈奴,与乌孙国和亲,将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嫁给乌孙王猎骄靡,为右夫人。远嫁异邦的细君公主饱受思乡之苦,传说她为缓解苦闷,在弦鼗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后来被称为“汉琵琶”的乐器。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zhā n)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琴弦中流淌出来的是一位弱女子遥望故国,思念亲人的血泪。终于,细君公主在思乡的凄苦中离去了,但她改良的乐器却流传后世。

史家较为公认的说法,这个乐器是发明于汉朝的汉族弹拨乐器,原名 “秦琵琶” 或 “汉琵琶” ,甚至 “琵琶” 。其基本构造方式 —— 四弦、直项(琴颈)、空心圆身与今天的阮相像。

而让这件乐器得以名声大噪的人,正是“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也称作“阮咸”,是民乐中唯一以人名命名的乐器。

“竹林七贤”放达旷逸,不拘礼法,大多精通音律,嵇康之“广陵散”、阮籍之“酒狂”更为曲中神品,其事迹皆为世人熟知,更是历代文人雅士书不尽、画不完的题材。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六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第二层左数第二个人便是阮咸,他手中弹拨的便是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阮”。

其实晋时史料记载的阮咸善弹的这一乐器,其名为 “琵琶” 。汉代文献已有记载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因而得名。

▲ 南京六朝古墓(南朝)出土的 “竹林七贤” 砖画,可见阮咸持秦琵琶肖像

今天我们所称之曲项、梨型琴身的“琵琶”,实际上是后来由西域传入的“胡琵琶”,并非汉人发明的弹拨乐器。至约隋朝年间,“胡琵琶”开始流行到南方汉族聚居区。自唐人命名“阮咸”之后,“琵琶”才用来专指“曲项胡琵琶”以区分两种弹拨乐器。总之,唐朝之前文献所描述的“琵琶”,很多时候反而说的是阮咸,而不是今天的琵琶。

由唐代阮发展至高峰,直到元朝,阮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长足的发展,成为无论是庙堂,还是民间,抑或文人音乐之中,都非常广泛应用的乐器,既有独奏,也有乐队齐奏。

▲ 唐莫高窟壁画中的阮咸和曲项琵琶

在宋代,“阮咸”,被简称为“阮”。这四弦十二柱的长颈琵琶,形似今天的月琴,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乐器,因此而得名。也许是回想或向往“竹林七贤”的风流气度,南宋时的画师创作了一幅《竹林拨阮图》。

▲ 南宋 佚名 竹林拨阮图 绢本设色 22.7*2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上三位宽袍大袖的文士在溪边的竹林中闲坐,他们正静坐斟酒、持阮、凝听;另有两位童子,一人旁侍一人汲水。松柏、竹林、溪流、岩石错落环抱,想必他们常常在此闲游,阮声清幽,穿林叶而去,别有一番高古自适。乐器阮在竹林中出现,就好像宋徽宗《听琴图》中的古琴一样,它既是幽雅自得的雅正之声,也是文人君子的身份象征。

这竹林中拨阮为乐的雅士们亦不若魏晋风流,静定有余而慷慨不足——不知他们拨出的阮音和阮咸的歌吟会有什么不同呢?

宋太宗赵光义则将阮咸的四弦增至五弦了,竹林溪水如昨,五弦的阮音是否更加细密、沉着呢?一个朝代的乐音也是一个朝代的心声,宋时的阮自然也和魏晋时候不同了。

辉煌古乐,终未传世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明清至民国数百年间,阮逐渐式微并失传。

及至民国时期,由汉至元的阮古曲皆已散佚,能在史料文献上找到曲名,然而并无实际乐谱流传。元至明清之间戏曲在民间音乐中的兴起,可能是阮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民间器乐大多目的是为戏曲、民间小调与说唱乐伴奏,为配合伴奏,月琴、三弦和琵琶等逐渐变成弹拨乐器的主流,阮逐渐退出。

在演奏技法方面,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授都是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式,数百年间随着善弹阮的乐师逐渐式微,也未能有演奏技法等文字流传。

于是到了民国时期,阮基本上已经成为只存在于 “传说中” 的乐器,甚至连准确的形制,由于无实物流传,也无从稽考。

只有六十岁的 “千年古琴”

今天我们所见的阮,与其说是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古乐器,倒不如说是现代 “重新发明” 更为准确。具体来说,现代阮是 20世纪上半期由江南丝竹乐师重新发明的。

正如前述,其时主要作用是戏曲或说唱伴奏的月琴、三弦、秦琴及琵琶等弹拨乐器,音域较高、低音较少、延音较短,更适合伴唱、适合跟随唱腔作单旋律重奏。但民国期间中国国乐吸收了西洋音乐美学,加上江南丝竹等民族室内乐蓬勃发展,室内乐要求配器更严谨、织体更丰富,亟需一个中低音域的弹拨乐器。

▲ 小阮、中阮、大阮

二三十年代,著名的上海大同乐会,根据历史文献仿制了宋代雅乐乐器,制成仿宋代阮,并录制了合奏《春江花月夜》。

1946年,在国乐大家杨荫浏的建议和指导下,时为无锡华光国乐会秦琴乐师的王仲丙与同事,到乐器店试制了中阮和大阮。王仲丙先生回忆说:“当时没有阮的样品,只是按照月琴的样子扩大,才制成了三条弦、 16品,没有音孔的阮。” 后又改成十二平均律。

建国后,王仲丙进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乐器改革小组,于1954年定型了四弦、二音孔、十二平均律排品的现代中阮和大阮,后来又发展成 “阮族” 乐器,此为后话。

▲ 1954年,现代阮形制基本定型

其实精心保存的历史阮实物,当时并非没有,只是他们无缘得见而已。我们现在知道,日本京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有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实物阮至今。馆藏一批据考证是唐玄宗馈赠日本天皇的紫檀螺钿乐器,其中就有精美的阮咸和五弦曲项琵琶。

▲ (日)东大寺正仓院存唐紫檀螺钿阮咸

▲ (日)东大寺正仓院存唐紫檀螺钿琵琶

这批皇家乐器,主要起到礼器作用,当然跟民间乐师手中的实物琴不尽相同,但足以一窥唐阮咸的基本形制。其为七律排品,音域较窄,琴身较小,亦无音孔,背部不是桐木而是硬木紫檀。据此推测,古阮咸声音更像秦琴或琵琶,而非今天重新发明的中阮。曲项琵琶,则与今天的琵琶相像得多(其时普通琵琶亦多四弦,非正仓院存之五弦琵琶)。

总而言之,无论历史沿革,还是形制,又或功用,现代阮与所谓流传了一千多年的阮咸,难说是一样的乐器。亦可道今天之中阮,既老又新:既是古乐器的衍生,也是一个仅有六七十岁的 “新” 乐器。

乐器的雅俗分野,也是人心中声音的分别之心。现代的阮声比起西晋的阮咸之音更体己也更纤弱;今天的阮,已像旧时遗物,已经不再流行。瞧,孩子们会对钢琴名品如数家珍,却早已不知“松石间意”为何物。

乐曲赏析

中央音乐学院阮族重奏《剑器》

此曲改编自柳琴曲《剑器》,是由著名作曲家徐昌俊先生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七言古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作为素材而创作的。乐曲大气磅礴,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公孙大娘舞剑的场景,有着震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山歌》邸琳

著名的中阮艺术家刘星作曲,乐曲通过传统技法上的长轮和捏弦技巧,将点与线鲜明地表现出来,如山歌对唱般柔美抒情,充满民族风情。华彩部分采用了后接模仿吉他演奏方式的一、二弦保留音使全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还添加了滑音的运用使华彩部分更添了刘星先生独特的曲风个性特征。

艺术不止步,童年不同样,让孩子们在艺术中行走,在实践中成长。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欢迎您

◆◆◆◆◆

文字编辑|陈爽

排版|常煊榕&编审|贺琳

我们在这里

等你

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中都北路249号

0354-380667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