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丨陈宇:班主任如何创建班级文化体系?(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个性的班徽 推荐丨陈宇:班主任如何创建班级文化体系?(下)

推荐丨陈宇:班主任如何创建班级文化体系?(下)

2023-12-24 07: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针对不同的班级,我使用过不同的班级发展关键词并通过这些关键词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之旅。这样的班级文化就是有个性的,也最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在一个差乱班,为帮助学生走出泥潭,在对学生心态仔细把脉之后,我提出了以“赢得尊严”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主线;在另一个由中等生组成的班级,结合我校的传统(陶行知先生是我校的创办者并亲任校长6年),将班级取名为“行知班”,建设“知行合一”的班级文化体系;在一个生源相对较好的班级,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提炼了“公德、责任、合作、友善”八个字的班级核心价值观以及“立志、修身、精进、坚毅”八个字的学生个人成长关键词。

虽然每个班级表述其核心价值观的词语并不相同,但都离不开“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成长”这一共同的主旋律。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此。

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明确了班级在学习、活动、生活、交往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的主流观点,为班级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将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物化,通过反复宣讲和长期浸染,使班级文化内核深植于学生内心

核心价值观、班级愿景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必须以物化的方式具体呈现,否则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设计、征集班名、班徽、班服、班级口号等活动都要围绕着班级精神内核而开展。

在发起全班性的征集评选活动前,班主任要反复强调主题,否则学生的行为就是漫无目标的。有些班级的班名、班徽和班级口号各不相干,也未围绕班级精神而设计,给人的感觉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很凌乱。

我带的2013届学生,班级核心价值观为“知行合一”,与学校的渊源一脉相承,班级文化就有了“根”。我们由此确定班名为“行知班”。让“知行合一”理念深植于学生内心的活动包括:

1.组织面向全班学生及家长的班徽征集活动,要求班徽中必须带有“行知”字样或体现“知行合一”的意蕴,最终确定的班徽也符合这一标准;

2.制作相关展板,对班名释义;

3.阅读《老校长陶行知》(校本教材)、组织相关的读书会(主题班会),不仅让新入学的学生充分了解本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体会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人的成长的现实指导意义;

4.在制定《班级公约》时要求体现“知行合一”理念;

5.在各项集体活动中打出“行知班”的班旗;

6.将班徽印刻在班服、奖品、班级用品上;

7.墙壁以“陶行知教育名言”书法作品(学生作品)装饰;

8.班级的奖项设置(如“行知奖学金”)、社团名称(如“行知合唱团”),均紧紧围绕班级文化核心……

这样的班级文化构建思路非常清晰,给学生的印象深刻。毕业几年后,有的学生依然骄傲地称自己来自于“行知班”。

以班级案例点评为主的即时教育,力争让班级核心价值观获得群体认同,促成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

班级文化有“软”“硬”之分。前文所述的物质文化属于硬文化。硬文化是显性的,比较容易“打造”,而观念文化(价值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软文化是隐性的,不能被“打造”。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班级核心价值观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起什么作用,班级的软文化就无法形成。所以,班主任的教育引导至关重要。

班级每天发生的事情、出现的问题为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班主任要有敏感的嗅觉和发现的慧眼,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育。

教育不能就事论事、蜻蜓点水,应该“高起点,低落点”,对学生仔细分析案例中隐含的价值判断、行为动机,进而上升到对人的素养的培养层面。通过理性的分析和价值观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向别人学习什么、远离什么,应该努力追求什么、学会放弃什么,等等。前文引用的“抄袭作业”问题的教育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班级议事的方式构建制度体系,并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形成班级制度文化,引导行为文化的形成

班级制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相当于班级的宪法,是战略性、纲领性的文件,对班级风气有导向作用,它应注重精神的引领而非操作性。在班级公约统摄下,逐步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班级管理运作流程、参与各种活动的纪律要求、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每一项班级制度规定并指导着一类班级事务的处理方式。

制度的制定需要学生参与,班级应设立专门的“立法机构”(如班级大会、班级管理领导小组等),通过议事的方式确定班规,表决通过班规,全班学生签名承诺遵守班规。整个过程体现尊重学生权利的民主管理作风。

班级制度的公平正义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公正的制度才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才有可能引人向上向善。班级制度正面的、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的表述、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如温馨提示、漫画、第一人称表达等)则体现了班级文化的个性。

没有制度,就无法保障班级秩序和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制度的作用并非仅仅是约束学生的行为,丰富多彩的制度组成了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制度文化。在执行制度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为形成班级行为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的班级文化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上。

整合资源,在开展活动中巩固班级文化,发展班级文化

活动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发展班级文化的最佳途径。班级活动的开展应该紧密围绕班级发展理念而不是只图开心、热闹或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班级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各种班级活动体现,反过来说,班级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发展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意蕴。如果班级活动不围绕着班级精神文化内核而组织,教育价值就非常有限。

活动是广义的,包括管理活动、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这些活动串联起来并赋予活动更深的意义。

2014年,我班确定了“公德、责任、合作、友善”核心价值观。此后所有的班级活动(见表4)均紧紧围绕这八个字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活动形散而神不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班级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加深了。

表4 班级文化建设相关活动(部分)

建立符合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健康班风养成

在班级文化形成过程中,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价就像指挥棒,引导、调节着学生的行为。建立班级评价体系必须立足于班级核心价值观,其基本原则是:凡是符合班级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将获得好评,反之将获得差评。评价要达到让品行端正、有正义感、乐于奉献的学生获得认可和鼓励的效果。评价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引导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班级文化是多元的,应该有多元评价与之匹配。每个学生都有特质,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肥沃的土壤。

多元评价体系有如下特点:

1

重视过程

教育最讲求过程而结果却最不具有确定性。要重视过程评价,比如我班仅学习评价就至少有七个指标,绝不以一次考试的终端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2

评价周期更短

评价周期过长,不利于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班级的评价可以更加灵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即时的,班级正式的评价可以短到一天一评,如我班值日班长每天的早点评,对前一天的好人好事及时作出评价。此外,我班还有每周的“班级之星”,每月的“月度人物”,半学期一评的“关心集体奉献奖”,每学期一评的“感动班级十大事件”,每学年一评的“班级年度人物”等。我班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之一就是“让评价影响到班级生活的每一天”。

3

关乎每一个学生

当评价和自己毫不相干时,学生就不会关心。比如班级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意“三好学生”的评价,因为评来评去,总是几个人当选。当评价对学生毫无意义时,也就失去了导向功能。周期短、标准多维的多元评价体系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被认可的机会,无论是“班级之星”还是“月度人物”,都没有刻板的标准,在学习、劳动、体育、工作等任何方面有所表现均可以被评价体系捕捉到。

4

评价手段“软”“硬”结合

“硬评价”体系由各种量化评分组成,比如常规表现、班级工作、活动参与等情况均可以一定分值呈现,班级设各项分数的统计员,以此作为各种评比的依据比较客观公平。

但是,学生的很多行为表现是难以量化的。班级评价还要以软评价为主,如教师点评、给家长的反馈、班级海报、班级(小组)评议、评语、等第、颁奖词等。软评价直接与班级价值观相匹配,主导班级舆论,弘扬正能量,对班级风气影响很大。

事实表明,评价越细致、越灵活、越多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促进就越大。一个好行为、一件偶而为之的好事,通过评价可以得到强化,激励学生更多地、有意识地发生类似的行为,帮助班级形成好风气。班级从来不缺少正能量,缺少的正是灵动的评价机制。因此构建班级多元评价体系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建立班级的节日、传统、品牌等,让班级文化富有魅力,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

什么样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充满了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呢?答案是:个性标签、特色品牌、传统优势、高光时刻。每一个班级都是普通的,每一个班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能战胜各种困难、不断积累成功、形成优良传统的班级会形成一种气势,给学生带来自信,这样的班级就是不同凡响的。

我常说,如果一个班级既有气质(班级精神),又有气势(自信心),那一定是战无不胜的。这样的班级会成为学生一生的骄傲。班级文化的影响会让学生更加精进,学生素养提升又助推团队更上一层楼,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班级文化富有魅力呢?班主任要善于开发资源,寻找突破口。对学生越了解,对班级越用心,就越能找到亮点。

一个班级一定要有节日。孩子是喜欢过节的,但班级的节日又是特殊的,它只属于自己的班、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班级节日是班级的“民俗文化”,让学生有了归属感,增加了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班级节日可以由师生共同开发,并全力打造形成传统。

此外,班级文化的标志物还有班本课程、班级社团、班级刊物、学生作品集、班级特色组织结构等。下面列举我班的一些文化项目(见表5),供参考。

表5 我班开发的班级文化项目(部分)

我曾经总结过班级形成传统和优势项目的“十六字诀”,即“人弃我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凭着这十六个字,不断激励学生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每当班级取得一些进步,全体学生都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有高峰体验,荣誉感又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一个班级不可能样样出色,但也绝不可能一无是处。智慧的班主任总是能抓住机会,带领学生不断取得成功。

班主任在开发班级文化项目时,要把握以下两点:

1

所有的显性班级文化内容均要围绕班级文化的精神内核打造

要体现班级精神,不要想到什么做什么,不要盲目跟风或生搬硬套某种模式。

2

构建班级文化体系一定要结合班情、校情

班级文化的拥有者和受益者都是学生,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成长考虑。班主任不应该为某些功利性目的做班级文化,也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

尽管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班主任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替代学生的价值观。归根到底,班级文化是班级的文化,而不是班主任的文化。影响不等于替代,形成不同于打造。

班级文化不需要多么华丽的包装,也不能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精。文化项目开发的基本程序是:研究班情、资源→(征集)提出创意→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善方案→形成传统→形成品牌。

回顾管理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人们从一开始把“人”看作“经济人”,强调组织、分工、控制的“科学管理”,到认识到“人”是“社会人”,需要被关注和激励,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再到20世纪后半叶提出“人”是“文化人”的概念,探索“文化管理”思路,以文化推动组织的持续发展。这条发展路径已为许多世界著名企业及组织的成功所证明。

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调问题一直是困扰管理学界的难题,解开这一难题的钥匙似乎已经找到,那就是“文化”。班级是组织,以文化推动班级的发展并落实到帮助个人成长,最终使班级和个人的成长实现和谐统一,这种战略性的思维应该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最佳思维方式。

栏目:班级发展与管理

作者:陈宇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

责编:魏强

《班主任》

心灵家园丨交投平台

阅读原文

进入中国班主任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