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重磅发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新旅游业发展规划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重磅发布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重磅发布

2024-04-13 19: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的指导下,在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引领下,《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及绿水青山指标体系,对生态旅游八大片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促进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总报告分析了国内外生态旅游最新进展,总结了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同时通过构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及绿水青山指标体系,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对生态旅游八大片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综合两个指标体系发现,东部平原丘陵生态旅游片区、长江上中游生态旅游片区表现优异。研究发现,“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进一步释放了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同时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总报告倡导通过推动生态污染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和转化、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等手段促进旅游业的恢复和转型升级。

分报告共有五个部分。指数篇中,首先分析了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指数,结果表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整体状况良好。此外,江河流域是我国生态旅游重要的目的地,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热点区域。其次分析了中国生态旅游绿水青山指数,结果表明中国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发展整体状况良好。

生态保护篇中,围绕生态环境伦理教育、生态旅游PPP、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自然保护区、低碳旅游等主题,深入分析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痛点以及当前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与现有自愿减排机制融合发展、厘清行政行为界限、释放旅游数字化与生态化融合的活力等建议。

绿水青山篇中,深刻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内容,总结了康养度假、智慧乡村等生态旅游形式的发展模式,指出了“绿水青山”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发展优势的困境与挑战,并且从立法角度阐述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必要性。

冰天雪地篇中,围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深入分析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从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机制、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的支撑理论等角度剖析了冰雪旅游的发展路径,为推动中国滑雪旅游度假地发展和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依据。

案例借鉴篇中,以河南王屋山为例,总结了做强做精森林生态康养旅游,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路径与模式。以黄龙自然保护区为例,总结了贯彻落实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经验。学习和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对生态旅游的促进措施,有利于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建设之路。以三江源和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案例,阐述通过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如何实现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和谐统一。同时,梳理了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冰雪旅游的发展概况,归纳总结出以休闲度假、节事活动、国际赛事为导向的三大典型冰雪旅游开发模式。

总体而言,全书围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进行总结和综合评价,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生态旅游和“双碳”目标相辅相成

蓝皮书指出,“双碳”目标提出新要求,即处理好旅游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开发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护是开发的重要前提,利用才能为人类创造更高的价值。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更有能力去保护生态资源。只有积极有效地保护资源、深度利用好资源的价值,才能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充分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是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植物和植被资源是开发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要把更多的生态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推动旅游企业绿色发展。要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旅游企业要坚持节能减排,走数字化发展之路,使旅游业成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和提升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推动力,全面提升旅游业的竞争能力。积极推动旅游生态化。“交通基本靠走”“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是很多人对旅游的感受。游客要更多地选择生态旅游目的地,对旅途中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把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不断提高文明旅游程度。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我国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生态旅游建设的发展浪潮中,大批同质化生态旅游项目涌入市场,数量庞大同时缺乏创新性和唯一性,使得生态旅游出现后劲不足的普遍现象,难以对游客形成高度的吸引力。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类型同质化。我国生态旅游景区主要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而建,因地制宜开设生态旅游项目,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生态旅游景区忽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盲目跟从市场现有成功案例,复制发展模式、简化设计和建设难题,导致多个景区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失去了各地区生态资源的个性和特色,造成景区类型单一的局面。其二是生态旅游的活动内容同质化。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是依靠生态旅游与当地农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采摘业、农事体验活动成为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游玩环节,但是大量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缺乏创新,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多地通用,活动内容没有反映乡村特色,照搬现象普遍发生。其三是生态旅游的文创产品同质化。近年来,我国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带动作用日益显著。文创产品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的又一产业支点,为旅游业的创收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发展实践中也存在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各地景区依托生态旅游IP生产的文创产品设计雷同,难以凸显当地自然景区特色,包装策划相似度较高,整体设计性不强,逐渐无法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文创产品市场出现疲软现象。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互联网+”时代释放生态旅游发展潜力

蓝皮书指出,伴随5G等现代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态旅游迎来了又一高速发展的难得契机。其一,互联网技术使得生态旅游的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生态旅游景区通常设立在相对偏远的地区,这就要求景区必须将推广、宣传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借助互联网手段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生态旅游点对点宣传,并扩大宣传推广工作的覆盖面。同时,能够优化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减少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人力、物力投入,降低管理成本。其二,互联网技术使得生态旅游群体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具备范围广、速度快、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拓展生态旅游受众群体的广度和深度,打破年龄、区域、国籍的限制,能够连接世界各地的游客,接收生态旅游区的产品信息。根据携程网统计数据,在每年的生态旅游活动中,主力军已逐渐变成45岁以上的游客,其中60岁以上的高龄游客所占比重超过70%,老年人的出行比重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三,互联网技术能够缓解生态旅游业的资金压力。生态旅游从投资到收益需要较长的经济周期,开发和维护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互联网时代促使生态旅游与金融业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生态旅游景区可以通过众筹、在线银行等丰富的资金获取渠道缓解自身的资金周转压力,更加有利于形成开发者与经营者共赢的局面。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应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

蓝皮书指出,应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

首先,“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纳入全国重点改革任务清单,全国落实“一张清单”的管理模式,要求健全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明确城市分工,构建核心城市、中等城市和中小城市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其次,各子系统发展不均衡问题受限于资源禀赋,这就需要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首要任务是巩固基础、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通过治理污染腾出环境容量和未来发展创造空间,然后加强对生态产品质量管理和维护,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通过人力资本创新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和生态旅游品牌,提高生态旅游景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提升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旅游产品营销能力,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应从六个方面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助力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

蓝皮书指出,应从六个方面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助力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

一是政府主导,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供给中的作用,使生态旅游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产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属于公共产品的供给范畴。在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中,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配置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加强财税支持,在生态旅游建设、运营中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专项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支持,采用定向降准、补贴、降息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社会资本和投资机构,对生态旅游项目提供专项融资支持,并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定向贴息。积极引导国有旅游企业开展生态酒店、生态景区、生态交通等项目创建示范活动,打造可推广、可示范的生态旅游样板。

二是规划引领,尊重环境保护规律,使生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推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扎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因此,将科学规划作为保护和管理空间生态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旅游空间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在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作用,在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中要科学评估环境承载能力、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影响程度,科学设定生态旅游开发“红线”,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根据环境容量调节生态旅游活动和类型。

三是科学监管,完善生态旅游评价体系,使生态旅游规范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完善生态旅游产业秩序的监督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能够适应当前生态旅游业态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定标准、监管要求和监管手段,将环境保护评价融入生态旅游项目的准入、建设、验收、运营等全过程,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加强新技术在景区预约、流量调控、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运用,有效地将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四是系统谋划,打造绿色低碳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使生态旅游统筹发展。在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上,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产业要素规划体系与生态容量评价相结合,在科学划分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容量范围,并对六大旅游产业要素规划体系环境影响度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兼顾旅游者的基础游览需求,对产业体系规划分布与生态旅游区域进行科学匹配,可将对环境承载力产生影响的非必需产业规划在核心游览地的超外围区域。

五是创新设计,构建多元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使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通过创新发展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将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容量之内。创新产品供给模式,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在政府的监管引导下开展高端旅游,通过提高消费价格,进而将消费者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深化科技和生态旅游融合,采用VR等技术创新生态旅游产品展现形式,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六是宣传教育,打造践行低碳生活的实践教育基地,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创新研学生态旅游,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生态旅游产品设计,让环境保护成为生态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充分增强环境保护项目的教育性、娱乐性和互动性,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征,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获得生态知识,使社区居民在提供生态旅游服务过程中对区域生态保护有更多认识,加深多方参与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为日后践行绿色消费生活方式打下意识基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市场主体、旅游业相关协会组织编制生态旅游低碳环保手册和行为指引手册,打造由生态旅游行业各主体机构、从业人员、消费者、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新格局,实现生态产品的共创共享。

(来源: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