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除了外滩边儿的万国建筑群,你还应该知道这些时代建筑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典型的巴洛克建筑 上海除了外滩边儿的万国建筑群,你还应该知道这些时代建筑师!

上海除了外滩边儿的万国建筑群,你还应该知道这些时代建筑师!

2023-12-08 0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演变历史:

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和谐汇

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且又取得中山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人称它为“外滩第一楼”。 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由原来的7层增至8层。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建筑风格: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朝中山东一路,南向延安东路,东面和南面的立面几乎相同。纵向三段式。1-2层和5-7层采用古希腊爱奥尼Ionic式双柱廊。建筑整体上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系大而深的圆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

演变历史:

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建成于1864年。上海总会大楼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建筑风格:该楼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外滩3号 有利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联合大楼→有利银行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名牌店&餐厅

该楼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为6层大楼,故曾名“联合大楼”。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

建筑风格:六层,上海最早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之一。属于折中主义风格。纵向三段式。局部巴洛克风格明显,如:双柱亭式的顶层塔楼、入口处半圆形檐部。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演变历史:

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华夏银行&商务楼&高级餐厅

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文革时曾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1990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2006年被改造成高级餐厅。

建筑风格:六层,纵向三段式,属西方古典式风格。立面装饰较简洁。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名牌店&餐厅

建成于1897年,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直到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建筑风格:假四层,砖木结构。哥特复兴式风格。四层窗楣从上而下分别采用尖拱、平直、扁拱和半圆拱,第四层为三角形尖顶,一大四小,立面构图清新。

外滩7号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演变历史:

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泰国盘古银行

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

建筑风格: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纵向三段式。法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两侧顶端为方形穹顶,并饰有曲檐,入口处弦形檐部,体现出巴洛克风格。

外滩9号 招商局大楼

演变历史:

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名牌店

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又成为夏姿上海旗舰店。

建筑风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 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强调水平线,系文艺复兴式风格。二层、三层建有科林斯式的双柱廊。(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机时机)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912年,汇丰买下南边外滩11号别发洋行和外滩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汇丰迁回此楼。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

建筑风格:建筑为三横三纵。是标准的“三段式”。暂把圆穹顶放一边的话,建筑是中规中矩的西方古典主义作品,除三段比例外,其中间底部三个罗马式拱门也合标准,中部的圆穹顶具有明显的罗马风格,在整座建筑中形象十分突出,因此,学者把这座建筑整体称为罗马复兴式建筑。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

演变历史:

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建筑风格:该建筑风格属于折中主义,其下段有古希腊陶立克式柱廊;中段强调垂直线,具哥特复兴式特点;上中段以水平檐部分割,檐下有齿饰,具文艺复兴式特点。八到十一层的塔楼又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

外滩14号 上海市总工会

演变历史:

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

这里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建筑风格:主体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以垂直线条突出建筑的立体感,中间升高两层做塔状造型,使建筑物轮廓鲜明。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建筑风格:大楼的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两层到三层有两根高大的罗马爱奥尼式柱,底层入口处为四根塔司干式柱。该楼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电梯的建筑之一。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建筑风格: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简化的古希腊神庙建筑样式。主立面有四根变形的古希腊科林斯式柱。

外滩17号 友邦大厦

演变历史:

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

此楼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建筑风格: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底部有两根陶立克式柱,上部设陶立克式双柱廊,顶部两侧建有双柱巴洛克式塔亭,中部檐下饰八位男性石雕像承托檐部。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名牌店

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建造。2002年,台资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

建筑风格:大楼的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共5层。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中段中间两根爱奥尼式柱,柱头很标准,柱身没做齿槽,却不属于塔司干式。

外滩19号 和平饭店南楼

演变历史:

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斯→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层楼的中央饭店,为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现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建筑风格: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除底层立面用花岗石敷贴外,其他五层立面为白色清水砖,用红砖勾勒腰线和窗、柱框线,顶部建有两座不同样式的巴洛克式凉亭。

外滩20号 和平饭店北楼

演变历史:

新沙逊洋行、琼记洋行→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费尔蒙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英资公和洋行设计,由犹太商人沙逊出资建造,故又名“沙逊大厦”。现由加拿大费尔蒙酒店集团运营。

建筑风格:建筑呈现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学派风格。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以花岗石贴面,腰线、檐部饰有花纹雕刻,东部金字塔式方锥形屋顶高达19米,配以绿色,十分美观。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筑风格:西方建筑构架基础上大量采用中国建筑传统风格。四方攒尖顶盖绿色琉璃瓦、檐部以中国古建筑斗拱装饰、栏杆和窗格的传统装饰。是中国元素糅合西方元素成功的近代摩天大楼。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中央银行大楼→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工商银行

上海分行是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建筑风格:大楼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建成,属于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纵向三段式,中部建一对通贯2-5层的爱奥尼式巨柱;底部立面粗缝石砌,中、上部细缝;中上部间檐口挑出;顶部女儿墙古希腊式装饰。

外滩26号 扬子大楼

演变历史:

扬子大楼→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现使用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建筑风格:主体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新古典主义风格。中上部间檐口凹凸,檐下饰有花环花卉石雕。2层为半圆形拱窗,5层拱窗中部石柱分割,6层中部建爱奥尼式双柱廊,7层为罗马式交叉栏杆。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

演变历史:

怡和洋行大楼→上海市外贸局→品牌店&婚礼会所&餐厅等

现在的大楼由怡和洋行出资翻建,英资怡和洋行曾是昔日上海滩最大的洋行。大楼建于1920年,由思九生洋行设计,建成于1922年。1983年加建两层。现楼内有劳力士专卖店、罗斯福公馆等商家。

建筑风格:现纵向三段式,属英国文艺复兴风格。3-5层中部和东北部分别有4根和2根科林斯式立柱;1-2层门窗为一体式半圆拱券,立面以粗狂大块花岗石贴面;东北部侧门采用文艺复兴式典型的小尺度构件,如罗马陶立克式小柱子、小檐部和小半圆拱形窗。

外滩28号 格林邮船大楼

演变历史:

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央行上海清算所

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一战中,德国战败,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落成,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迁入该楼。

建筑风格:主体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属英国新古典文艺复兴风格。东入口处2根爱奥尼式柱,半圆形拱券雕饰。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东方大楼→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1914年,法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1956年,大楼被房管局接管,改名为东方大楼,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筑风格:大楼的设计者为通和洋行,大楼的建筑风格为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刻精美。纵向三段式,该楼立面丰富,有2-3层的两根爱奥尼式大立柱,门廊的爱奥尼式小立柱和窗户的柱式装饰,窗楣有半圆拱形、扁拱形、平直形,2层阳台和女儿墙为罗马式瓶式栏杆,正门是巴洛克式门廊,深穹顶,断山花装饰。

外滩32号 上海半岛酒店

演变历史: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花园→友谊商店→上海半岛酒店

酒店开业时间2009年10月,原址曾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花园,上世纪70年代,建造上海友谊商店,早期仅限服务于外宾、外交官和其他政府官员,后期向公众开放。2005年,友谊商店搬迁拆除,后建造半岛酒店。

建筑风格:主体楼高15层,外观带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上海的Art Deco建筑风格。

外滩源33号 原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

演变历史: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及领事官邸→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名牌店&餐厅

建筑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但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并于1872年重建。

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样式,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领事官邸建于1884年,建筑风格与领事馆相近。

建筑风格:主体两层,砖木结构,四坡屋顶。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廊式内阳台。二楼窗户下部饰罗马瓶式栏杆。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

如果仅从地理上说,到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北端已结束,位于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不在外滩之列,但它高大体量和独特风格以及由外白渡桥与外滩相连,习惯上人们从来没有将它与外白渡桥排斥在外滩之外,而是将它作为老外滩的北端起点,是外滩老建筑的亮点之一。

百老汇大厦

演变历史:

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

英国商人于1930年建,1934年竣工。该大厦当时专供外国人使用,现名上海大厦,高档宾馆。

建筑风格:主体二十二层,高76.7米,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受西方古典式建筑风格谢幕、现代建筑风格和思潮的影响,该楼走出古典之风,为英国现代式早期建筑,仅小部分有装饰主义艺术风格的装饰。

外立面充分考虑朝向和采光,平面形式,从11层起逐层收进,轮廓线丰富,简洁而统一。楼内公共部位及房间装饰有世界各地文化风格。顶部原有可停100辆轿车的场地,空间利用理念之早,令人钦佩。

外白渡桥

演变历史:

“威尔斯桥”→“花园桥”→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原意为“外摆渡桥”,摆、白二字读音相近,另外“白渡”上海话为“不用钱摆渡”的意思,现存桥已是第三代了,所以沿用第二代名称。

2007年,该桥百岁。有意味的是,英国设计公司特致函说市政工程管理局,称该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已到期,请注意维修”,并提出维修建议。英国人严谨的态度令多少人汗颜!市府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外白渡桥情结,没有拆旧造新,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于2008年4月对该桥进行了大修,据称可再延长50年寿命,使我辈依然能目睹它与上海大厦情侣般的亲热。

建筑风格:全钢结构,两跨,跨距52.16米,宽18.3米。

看完老建筑,不得不提一位到一位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

邬达克之于上海,就如同高迪之于巴塞罗那。贝聿铭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这一幢幢建筑构建起来那个记忆中的老上海。

在闹市在角落,你都可能与他相逢,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等。它们构成了今人所津津乐道的“老上海”,“海派文化”“海派精神”也孕育其间。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从来没有一个建筑师,能与一座城市的一个时代如此交融。也许人们一度暂忘,却依旧使用着他的作品。终究,只要提及那个时代,只要提及上海的建筑,人们就会怀想,哦,那是邬达克。

2

邬达克建筑参观指南

△国际饭店 1931-1934

远东第一高楼,南京西路170号,建筑室内外及室内公共部分可供参观,客房部分不对外开放。大厅夹层的走廊有加拿大学者带来的邬达克档案纪念馆珍贵的历史图片。

△大光明电影院 1931-1933

螺丝壳里做道场建筑室内外均对外开放,放映厅需购票进入。西侧疏散通道内的“影院历史文化展廊”颇有特色。

△ 沐恩堂 1926-1931

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前身是美国教会监理公会设的监理会堂。1930年建成红砖结构的哥特式教堂,内有可容 1000余人的礼堂及音乐室等。曾举办夜校及补习学校等社会文化事业。现教堂宗教活动正常,每逢复活节、圣诞节都举行宗教仪式。华东神学院设在堂内。

△花旗总会 1922-1924

花旗总会又称美国总会,占地916平方米,建筑面积6753平方米,慈记营造厂施工。外貌采用美国殖民时期建筑风格,仿欧洲新古典主义威尼斯式。

正立面竖三段式。底层至六层外墙砌储色墙砖,系从美国采购,以白水泥嵌缝。正门两旁各置二根塔什干式柱,构成装饰性的走廊。二层为落地长窗,外面挑出长阳台,铁花栏杆。各层窗皆长方形,窗媚呈白色弧状。

最高层外墙以白瓷砖贴面,拱形长窗,外壁并有双柱。顶上挑出檐口。地下室则半露于地面。进大门为环形大理石扶梯,登上平台,通向内厅,地坪亦为大理石铺成。电梯、水汀、锅炉等设备优良一。

△四行储蓄会大楼 1923

大楼地基狭长且处于道路交叉口,因此,建筑因地制宜沿基地南北向布置,转角处立面为圆弧形,设置有两层高的重檐拱券做为主入口。其上顶部有加盖六角形穹顶的塔楼,成为路口显著标志,设计成功解决了基地受限的技术难题。

外立面为三段式处理,三至六层主体部分饰邬达克一贯钟爱的深色面砖,与基座形成明度对比;六层作挑檐,水平檐线与下部的腰线形成统一;七、八两层及塔楼还原为汉白玉饰面,与基座上下呼应。

局部装饰也很精美,汉白玉壁柱都刻有直线凹槽,阴影下显得生动柔和;窗框富于变化并有简洁的线脚装饰;顶部塔楼带有巴洛克装饰风格。

△上海啤酒厂旧址 1933-1934

这栋建筑原本是邬达克为自己家人设计的西班牙风格别墅,因为时任铁道部长、孙中山的儿子孙科特别喜爱,邬达克将它转让给了孙科。

△ 哥伦比亚圈 1928-1932

29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的异国风情别墅内,绿树婆娑、环境幽静,被称为上海西郊哥伦比亚圈内的精华建筑群体,竣工后分别售于外国侨民,故又有“外国弄堂”之称。

经过岁月的洗刷,小区内的各式风格洋房风采已不如当年,很多建筑外立面显得陈旧斑驳。但小区的洋房还保持着高墙深院的格局,许多住户大门紧闭,看不到建筑的全貌。整个小区非常幽静,而且越往里走越幽静,不宽的道路上停满了私家小车。复旦初级中学也在小区内。

这片住宅区是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建筑陆续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 南洋公学工程馆 1931

工程馆属于装饰艺术风格,立面构图强调明确的竖向线条,带有简化的哥特式特征。平面大体规整,呈“口”字型,“口”型以内是宽敞的内庭。

建筑体积巨大,造型平实,细部简约,外墙饰以钢钎状的装饰肋,采取竖线条划分,富有动感,有视觉延伸的效果,渐进的方框门廊与拱形门窗与拱形门窗相互衬映。外立面门窗均为钢窗钢门。因教室需要大面积采光窗。1960年时学校将工程馆加盖为三层。

△ 爱司公寓 1926-1927

在设计爱司公寓时,他采用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有明显的横三段手法,裙部深褐色给人以稳重感觉,上部腰线和檐口线又给人以轻巧感觉。

立面构图以窗框变化的竖线和凸形窗上下相连的竖线,形成立面的竖线条,使公寓显得高大。

凸窗设竹节状圆柱,窗肚墙作框,这种凸窗外表华丽,住户能获得更广阔的视线。邬达克在后来的慕尔堂设计中也采用这种封闭式凸窗,显得太沉重,故建筑师在凸窗之间夹着轻巧的挑阳台,虚实对比的手法使立面生动活泼。

△ 绿房子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333号的绿房子于1938年落成,是邬达克在上海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因其建筑和围墙大量采用绿色面砖而得名。

绿房子的主立面东侧转角设计为圆形,远看犹如一艘邮轮,而头等舱就是四楼东南角吴同文的卧室,卧室与一个直径5.4米、层高4米的整圆阳光屋连通。阳光屋半圆临街,内侧沿着圆形采用飘窗设计,尤其是顶棚12块进口的淡绿色漫透光压花玻璃,使烈阳被柔化后漫射进屋。

今天的上海,在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森林之中,小心翼翼地珍藏着邬达克所留下的历史印记。

怀念邬达克,就是认识上海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时机自聘

设计师求职招聘平台

以兴趣为导向

让求职者与大佬一键智能匹配

以简单高效的方式重新定义求职招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机时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