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与“异代知己”曾国藩对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曾国藩唐浩明三部曲梗概 唐浩明:与“异代知己”曾国藩对话

唐浩明:与“异代知己”曾国藩对话

2024-05-30 0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

  初心与成长·我的改革记忆 NO.41

  改革开放40周年,曾经的激情岁月依然心潮澎湃,哪些记忆影响或改变着您的人生?政协云、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联合推出“初心与成长·我的改革记忆”口述史向改革致敬,发现更好未来。

  

  在沉浸于曾国藩世界的30余年里,唐浩明亲身感知着改革开放的温度,他说《曾国藩》是时代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我。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文学繁荣发展的40年。作为历史的参与者、现实的记录者,“文学湘军”伴着大潮而生,迅速崛起,一路与改革开放坚定同向同行,涌现出一批文学名家和精品力作,湖南文学始终与时代紧密呼应,成为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

  相比20世纪80年代“文学湘军”所创造的辉煌,90年代前期,湖南文坛在相对沉寂中突围;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前十余年的跨世纪时期,“文学湘军”构建起新的格局,而唐浩明便是90年代初期“文学湘军”浪潮中激流勇进的一员。

  作家二月河曾经这样评价唐浩明的小说“几乎可以当作正史来读”,唐浩明对此笑说“正史不敢,可以当作正史的辅助读物吧”。他写的曾国藩是最早、最权威的,他研究曾国藩超过30年,他的书销量超过1000万。

  1990-1992年,唐浩明创作的《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陆续出版,国人争相传颂,一时之间,“为官要读《曾国藩》,经商当读《胡雪岩》”成为当时流行语,而时至今日,唐浩明的书依然在畅销榜上经久不息。在国内负有盛名的古籍出版社——岳麓书社一楼大厅内,《曾国藩全集》一箱箱满满当当,摆得整整齐齐,分批被送至全国乃至海外。

  跨越150年光景,曾国藩的智慧,依然被当下所需要。书社楼下的麓之风书店里,醒目处挂着《曾国藩全集》编辑者唐浩明的题词“以史为鉴”。

  两代精英跨越时空的对话

  唐浩明出生于湖南衡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唐振楚(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一任机要秘书)是中央政治大学硕士,母亲是衡阳市第一个接受师范教育的女子。1949年春天,国内局势紧张,父亲把3个孩子塞进湖南衡阳乡下老家来的两顶轿子里,摇晃一百多里送到了哥哥家,后来生活艰难,伯父不得已将3岁多的唐浩明送给一位工人收养。

  时间流淌,改革开放给唐浩明带来了海峡彼岸亲人们的消息。33岁时,唐浩明才与父母第一次通信,1985年,与母亲在香港见面,翌年与父亲相见,骨肉分离整整30余年。“没有改革开放,我和父母亲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唐浩明感激改革开放,对他而言这是亲情的纽带。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父母兄长的文化水平极高,但对唐浩明的影响不大,反倒是他成长于湖南,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至深,形塑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最初,毕业于文学史研究院的唐浩明,分发到出版社当编辑。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湖南出版界、学术界把握改革开放机遇,推出《曾国藩全集》的编纂计划,唐浩明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巨大工程。他曾经从曾府百年老档中整理出约百万字的曾氏家书,在完成了30 大册、1千5百万字的曾氏全集后,发表了8篇研究曾氏的学术论文,40岁那年,他兴起了为曾国藩作传的念头。随着120万字的《曾国藩》完成,唐浩明沉浸于曾国藩的世界,整整十年有余。

  在唐浩明眼中,曾国藩从衡阳的一个农家子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与见识拜相封侯,为读书人树立了榜样,他在求学问、人格培养、意志锻炼、为人处事以及官场的应对之道,有其独到之处,对现代人生活各层面都有深远的借鉴作用。

  而似乎冥冥之间,唐浩明与曾国藩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代的衡阳知识精英跨越时空,成就了彼此。唐浩明的老家与曾国藩的家乡相距只有15里地,唐家的祖先曾经办了一个私塾,请了个名塾师汪觉庵。曾国藩年轻时为求这位名师,入唐家私塾读书,后来他当了大官,唐家修族谱,就请曾国藩撰序。而在150多年后,由唐家子弟唐浩明为曾国藩编全集、写下历史长篇。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动笔创作历史小说。不知不觉间,30多年就这么过去了,真有点杜甫所说的‘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味道。”进入古稀之年的唐浩明在《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作品集序言中如此感慨,唐浩明的写作生涯中,出版的3部长篇历史小说,8本“评点曾国藩”系列,花去了他30余年光阴。

  

  谈改革

  “时代推出的一个大选题”

  ●《文史博览·人物》(以下简称“人物”):对于改革开放,您认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唐浩明:《曾国藩》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给了我厚爱,如果不是在改革开放的盛世,我也不可能深刻认识曾国藩,更不可能写出这部小说,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1990年8-11月,《曾国藩》第一部《血祭》在海峡两岸分别出版,成为由两岸同时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91-1992年,小说的第二部《野焚》、第三部《黑雨》也相继在两岸出版,这都是改革盛世带给文学创作者的福祉。

  ●人物:改革开放对有关曾国藩档案材料保护,以及曾国藩的研究课题有什么意义?

  唐浩明:早在一百四十多年前,湖南传忠书局就开始刻印一套名为“曾文正公全集”的书。解放初期时,就在曾氏故居富厚堂发现了大批珍贵的档案材料,后来这批材料被运到湖南省图书馆收藏。倘若没有改革开放,它们至今仍将堆放在省图书馆那间旧屋子里,让灰尘掩盖着。

  应该感谢四十年前湖南出版界、学术界那一批有着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们,是他们把握了改革开放这个机遇,并且争取到了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的重视,把它列入了古籍出版的重点项目。因此,这是时代的因缘。

  ●人物:对于改革开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唐浩明: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花费3年时间创作的上百万字书籍《曾国藩》初稿,湖南文艺出版社很愿意出版,但是在审批时遇到了麻烦,因为有人认为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于是,我将繁体书稿送往台湾顺利出版了。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曾国藩》书稿很难穿过海峡到达台湾,值得高兴的是在台湾出版3个月后大陆也出版了。

  ●人物:改革开放40年对于中国文学发展以及自身产生了哪些影响?

  唐浩明:4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作为一个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拿近40年与过去相比,有恍若隔世之感。改革开放以后,路走得更顺坦,更有成效,也更有光明的前途。

  改革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作家的创作心态更为轻松自由;第二,文学创作的题材大为拓展宽泛;第三,文学作品对世道人心的反映更加接近真实。

  就拿我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来说,能这样写曾国藩、洪秀全,写一段历史,这在40年前是不可设想的,而我之所以能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这样的认识,也得力于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对我的启迪与教益。

  谈个性

  “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人物:您如何理解曾国藩的家风家教的现实意义?

  唐浩明:曾国藩的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这八个字有着三层内容:第一层是读书,它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心灵。第二层是明理,读书就是要明道理,归根结底就是要明白人怎样才能很好的生存在这世界上。第三层是做君子,君子有八德,即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而学习和领悟家风家教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精髓融汇应用于现代家庭教育、管理实践之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物:“读书”对于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唐浩明:读书于我而言是常态,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学。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兴趣,大概是连环画《三国演义》所培养出来的。进了大学后,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远没有对人文科学的兴趣大。我记得,我在学校图书馆常常借阅人文方面的书籍,这令同学们颇为不解。

  我经常读人物传记、文化散文、古典诗词、古典名著,国外的东西读得不多,如高尔基自传三部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三国演义》是天下最好的书,我至今依然认为《三国演义》是最好的历史小说。

  ●人物:您对当下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唐浩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精力不如以往,所以极大的感悟是一个人要趁着年轻,尽最大努力做事。因为这段时期一过,以后不会再有。要抓住这段生命赐予的最宝贵年华,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最好,人生才不留遗憾。

  - END -

  策划 | 杨天兵

  统筹 | 黄琪晨

  文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仇婷

  见习记者 彭叮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