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范曾书画的真伪,读这本书就够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曾书法家 鉴定范曾书画的真伪,读这本书就够了

鉴定范曾书画的真伪,读这本书就够了

2024-07-17 14: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施鸿先生是与我相交20多年的老友,我们每次会面,他必谈范曾先生其人其艺,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而与此骈连的另一个话题便是书画市场真赝混杂的种种乱象,可谓“相见无杂言”——在我的心目中,他绝对是一位人品高华、倾慕文化且痴迷鉴藏的彬彬雅士。

后来,又听说施鸿发下宏愿,要拼却十年磨一剑的工夫,将他30年来鉴藏范曾先生书画的心得,尤其是如何鉴别真赝的种种体悟,撰成专书。一开始我以为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谈何容易!时隔5年后,当我意外地收到施鸿所惠寄的《书画冰鉴——范曾作品真赝考》这部洋洋30万言且图文并茂、精美异常的专著时,不禁惊佩交并!作者即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成此煌煌巨制。掩卷之下,深感此乃施鸿积30余年鉴藏经验、学养与识力的集成,同时也是广大热爱范曾书画艺术之士的一大福音。下面笔者拟将读罢此书后的一些心得奉陈如下,以俟公论。

在《书画冰鉴——范曾作品真赝考》(以下简称《书画冰鉴》)一书的“自序”中,施鸿首先以饱蘸深情的笔调缕述了1996年深秋在“七间殿”与范曾先生会面的情景,范曾先生那谦和有礼、儒雅渊博的大家风范,明察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气度,令施鸿钦迟不已;与大师这种“零距离”的直接亲炙,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施鸿后来走上鉴藏之路,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用施鸿本人的话说,“范曾先生已经将传统的‘忧乐精神’转化为符合现代中国情境的新意义,以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担当为华夏文明继绝存道”。正是基于此一认知,施鸿坚执地认定:只要守住了“抱冲斋”(范曾先生的画室名),也就守住了他的文化命脉。

以这次非同寻常的会面为直接契机,施鸿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鉴藏实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抽筋折骨的磨砺与修练——因为范曾先生的理想境界无非是现代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与古典意趣的艺术化氛围的完美结合;故在范曾先生的书画世界中,集中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最精粹的笔墨创造,而要真正领会这些笔墨精华的实质所在,就必须在诞生这种艺术的诗性氛围中作深入地浸淫、沉潜与体悟;必也如是,才能取得叩开中国古典艺术宝山之门的钥匙。对此,施鸿本人在其“自序”里已尽道行藏,兹不具述。要之,通过长期的修为,施鸿以其学识上的“周览通观”与审美心理上的“静与天语”,已然在评鉴与被评鉴者的深层“对话”中实现了西方阐释学上的所谓“视界融合”——施鸿之所以拈举“冰鉴”二字为他的第一部专著命名,足见其具有一种“安敢让也”的使命感与充分的艺术自信。

范曾先生和施鸿(右)

施鸿的《书画冰鉴》虽是一部以“范曾作品真赝考”为主旨的专著,但作者并未仅仅将笔墨落到如何辨识作品真伪的具体方法上,而是体现出作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观念与恢弘的文化视野。基于此,作者特辟出两章的篇幅,分别从“诗文世家”“道德文章”这两个层面对范曾作为一代大师之形成的深层原因作出了卓越的阐发。

依笔者之见,任何一个时代,尽管在艺术领域里作手如林,但在历史的无情淘洗中,真正出类拔萃、垂辉千春者,实不过数人而已,由是可知天所笃才之难。而范曾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光前裕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自有其绵亘十三代、历时数百年的南通诗文世家的文化基因、家学传统、人文背景以及来自后天的修练历程。作为代代相传的以毕生呵护文化为职志的范氏诗文世家,他们那种一以贯之的“视学问为生命”的家族传统,那种超然于功利目的的高贵的自由精神,那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格风范及悲壮的理想主义精神,凡诸种种,皆为范曾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师取挹不尽的精神资源。以故,这部专著虽名之曰“冰鉴”,但在展开论述前,作者特辟两个专章,具论大师之所由形成的遗传基因与人文背景,并与范曾先生的道德文章进行了饶有内在理路的勾连,这就揭示出一代大师之所由形成的深层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章的辟出,实乃全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深化了题旨,也大大提升了全书的文化品位。

是书的菁华所萃,充分体现在第三章“鉴藏篇”中。

所谓鉴藏,大非易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但仅仅“博观”还不够,还必须“悟”得通而透,这就必须打破由“挟私蔽欲”而生的“好恶”偏执,以免蹈入“亡斧者之视邻人之子”式的臆断,所谓“我即有障,物遂失真”,必也如是,方能破执解缚,达至以灵眼觑见、灵手攫住、灵气充盈的境地——凡诸种种,若从著书立说的视角去考量,其第一要务是必须深入浅出地形诸笔墨,以口舌道破之,并传之同道。必也“深入”,方能“浅出”,这一“深”一“浅”,足见斯道之难。

如果说,施鸿早期对范曾先生书画的这种鉴藏,主要还是基于对范曾先生人格魅力的一种倾慕、一种纯然发乎内心的个人兴趣的话,那么,逮至本世纪初,施鸿已然完成了他的某种“角色转换”;或言之,他已自觉地担负起维护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净化艺术空气的重任。诚如范曾先生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所言:“坚韧的毅力来源于神圣的信念,他有着对艺术作品保护的矢志不移的定力。”应当说,面对如此乱象丛生的文化生态,能够葆有这种“矢志不移的定力”是极其难能的;唯其难能,所以可贵。

笔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基于这样一个不容否认的基本事实,即无论是任何一个拥有法定鉴定权的权威部门,都无法解决文物真伪这一核心问题。具言之,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没有提供文物鉴定的标准,而这是杜绝鉴定失准现象的主要依据;

二、日新月异的高仿技术,导致文物鉴定难度日益增大,以往那种经验型的传统识别方法正在逐步失效;

三、行业道德的失范和私欲的膨胀,是鉴定师胡乱出具证书的动机。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行业违规行为,相关部分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惩罚机制;

四、由于国家没有颁发文物鉴定师的上岗职业证书,也没有建立必要的培训、考核、发证和年检制度,遂造成在文博系统及其海关、公安、检察院和法院内部鉴定师人才的严重真空。如果上述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任何关于鉴定权的归属之争都是舍本逐末之举。

厕身于这样一种转型期特殊的现实语境中,施鸿自知无力真正解决书画作品鉴定权的争端问题,却仍心存弘毅,坚执地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从事着挽颓风而治乱象的工作——他以范曾先生的书画作品为个案,通过自己积数十年霜晨雨夜的鉴藏经验,为如何鉴识范曾先生书画作品真赝问题提供宝鉴,愿力可谓至大,用意可谓至善。因兹事体大,下面笔者拟对此略作陈说。

在《冰鉴》中,始终流贯着作者的一个重要认知,即作为艺术大家的范曾先生,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化已然修练到“灯火阑珊”的境地,故其笔墨自会呈现出一种“青青翠竹,皆是佛性;郁郁黄华,无非般若”的神性境界。而作伪者由于在人格、器识、修为以及艺术功力上皆无法望其项背,更无法理解笔墨线条这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且对技法、审美格调具有极高的内在要求的形式要素,但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纷纷挖空心思以假充真,那一件件只“仿其形”而“远其神”的拙劣伪作,无不散发出公信力与私欲博弈的浓烈气味。

——而这,却正是激发施鸿将“范曾书画真伪考”这一课题深入下去的内在动力与逻辑前提。

但内在动力也好,逻辑前提也罢,都不能替代具体的文本操作。从这一层面看,摆在施鸿面前的全部困难在于,当其鉴赏之顷,固不待缕析寸量而已有会心,更无须考究绳墨之所在;可一旦面对读者,作者所有心性体悟的东西都必须落实到纸面上来,既不能博而寡要,亦不能失之空疏;至于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一切就全要看作者的能耐了。

而施鸿在这方面恰恰展示出其因难见能的优长,诚如他本人所言:“鉴藏者的生命以伟大的书画作品为滋养,与真迹作品形成生命间的呼应,自然而然就有了对真迹的独特辨别力和感知力。”年复一年的“厚积”,一朝“薄发”,笔下自能举重若轻、语语中的。

为给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方便法门”,作者在第三章“鉴藏篇”中,自出机杼地将范曾先生的书画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风格的形成期(1978年之前)、风格成熟期(1978—1996)和风格大成期(1996年至今),并总结出各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将范

曾先生的书法划分为“前期书法风格(1998年之前)”与“后期书法风格(1998年之后),对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及落款、用印特点,逐一予以阐明,并站在中国美术史的视角,总结出“范家样”笔墨既受影响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根本特质,其心公,其识精,其解超,从而为范曾书画的鉴藏者提供了鉴识真赝的不二法门。

接下来,施鸿又分别从“笔墨线条”“用墨用色”“开脸与人物造型”等不同视角展开论析,微言精理,要约明畅,且笔致简净,立论精审,皆听曲识真人语也。限于篇限,笔者无法将书中的诸多精妙之论一一具引,只拈举“开脸与人物造型”一节中作者对《冰心先生造像》的一段论析——

范曾先生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淡墨晕染,以及对眼睛等五官的塑造,完全将冰心特有的温婉、娴静气质透过纸面完美传达出来,冰心形象仿佛重生一般,淡雅之中兼有高贵气质。冰心身着披风是此画点睛之处,先生用“范氏线条”特有的劲直感将披风支撑起来,形成了飘逸灵动的效果,又将人物面部的高贵特质衬托出来,从而让观者感受到冰心先生周围环境的晶莹冷气,巧妙地呼应了“冰心”的名字。同时,她的眼神之中又传达出温暖与悲悯,使得整个形象充满张力,冰心先生清、洁之品质跃然而出。范曾先生此种画法堪称“于无声处开脸”,面部之外匠心独运的创作反作用于开脸。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运用了这一技巧,这也体现了先生在具体技法层面的格局和巧心。

折肱之谈,师心独见,且基于作者最真切的“生命感受力”,这恰好道出了范曾先生人物画作“不可模仿性“的某种内在神理——盖范曾先生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以智慧为精神,为丘山,一班逞私智而错用心的作伪者,未窥窈眇,硬做蛮来,结果只能是鹘突晦塞,窘态毕呈。

是章的心力所萃,尤在“作伪方法”与“真假作品举隅”两节。施鸿本着鉴定亦“当随时代”之旨,分别从手临、套描、电脑复制以及其它种种高科技时代作伪者所普遍采用的常见手段入手,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此类作伪手段的具体特点及鉴识方法,直令读者豁然大朗,嘉惠画坛,为功岂细!

真迹

赝品

真迹

赝品

真迹

赝品

“真假作品举隅”一节,最见作者功力。施鸿通过大量的高清图片,将有关范曾先生的种种真假作品逐一进行对比,旨在为读者提供便捷有效的鉴定思路与方法。施鸿每考辨一幅作品,总是真赝互勘,采取最科学的分析与最澄澈的观照,置关键,中肯綮,搔痒处,妙绪纷披,胜义络绎。那种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深究细察,颇有点类似于清人的“朴学”。由于作者具有明辨纤毫的如炬眼光和拨灰见火的深厚功力,再加上“法从例出”,烛犀悬镜,切理餍心,故伪作劣品往往无所遁其形。更令笔者感佩的是,在经由施鸿签定为范曾先生伪作的背后,往往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有的还颇有来头;有着伪作背后还有着一个个貌似动人的传奇故事,但施鸿从不为这些人为的因素所惑,而是一本“艺术良心”,唯真是尚,真正做到了“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人之权势,不利传辟者之辞”(《荀子. 正名》),即不受舆论影响,不哗众取宠,不谄媚权贵,不信口妄言,藉此数端,足彰其文章之德,真理之勇,在在显示出作者那种卓然自立的独立学术品位与评鉴人格;而施鸿所真心追求的,不正是一种”圆照”“圆道”“圆觉”均无障无碍的至境吗?鉴藏之道,发用盛大矣!

读罢此章,还有一点给我的铭感甚深,那就是流贯于字里行间的那种真情流贯的语势辞气,作者恨不得将他几十年鉴藏实践中的所感所悟一古脑地传授给读者;盈溢于笔墨畦径之表的那种纯真无瑕的情愫,那份发自五内的至性深情,令人每一开缄,总会沉醉在一种纯挚的氛围中,并从中得到真实的受益,相信每位真挚地热爱范曾先生书画艺术的同道,都会将此书视作鉴定真伪的津梁,并视同珍物,什袭以藏——在当今这个人情日趋浇薄、古风荡然无存、一切皆呈流线型的商品社会,我们已很难读到这种全盘托出“超级干货”的专著了!

为了进一步彰显范曾先生的人格魅力与生命风采,作者特辟出第四章“佳作美谈”。从整体上看,这绝非闲笔衬墨,而是全书在章法结构上的一种合理延伸,平添了一种摇曳多姿、风华宛转的韵致。那一个个颇具传奇性质的风雅故事的穿插,既使得全书的内容更形丰赡,同时也更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如在“失而复得篇”中,施鸿逐一记述了《苦禅先生造像》的失而复得,钱锺书先生对范曾书画罕见的高评,以及有关《诸神制焰图》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故事,皆鲜为人知,且内蕴丰厚,令读者大饫闻识。至于“合作补写篇”“趣闻逸事”两节,更是透过范曾先生与当时名震画坛的大师如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黄胄、董寿平、陈少梅等合作补写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令人击节叹赏——窃以为作者之所以津津有味地叙说着这些故事,必有深意在焉,它充分表明,范曾先生的出现,是一个天才与一种传承千年的笔墨语言命定相遇的奇迹!

若从书画艺术创作的视角看,作为天才的范曾,绝非人物画家这样一种单一身份所能域限,其才华总是呈现出“横溢”之势,且随时都会喷射到艺术的其它门类;从范曾先生与其他诸位大师“合作补写”的作品看,范曾先生的天才性就体现在他总是将“合作补写”这种令一般画家望而却步的“难度”消弭于即兴神驰的笔墨挥运之中;也就是说,当范曾先生濡笔与其他诸位大师的“合作补写”时,一种强大的能量已充溢到他的生命中来,此时必有一种“天然授之”的相应笔墨语言形式伴随而来。细瞻范曾先生笔下的这类作品,我们还会发现,范曾先生总是一任天机行于纸上,故其笔下的每个“偶然”在敏锐的艺术直觉的控抑下都与他所“合作补写”的各位大师的笔墨契合得那样天衣无缝,它们“得之神功”“造化发灵”、“直以神遇而不以力致”;更妙的是,范曾先生“合作补写”的每一笔皆非出自事先预设,而是“临机制宜,随意适变”,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偶然”。它看上去是那么匪夷所思,具有鬼斧神工的奇妙和天然浑成的密致,这种“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石涛语)的神奇效应的出现,说到究竟,还是源发自一种稀有的天才。

这不能不使人深自惊叹——一个艺术家的精神空间竟会如此广阔,其笔墨精神表现上的开张性、开合度竟会如此之大,其所跨界的领域竟如此之多——这只有在像范曾先生这样一些不世出的天才人物身上才会偶尔一遇。

关于《书画冰鉴》一书,要谈的东西当然很多,但迤逦道来,已嫌拉杂;况限于篇幅,实不能对此书作全面的评介。好在原书墨光粲然,神理自在,读者盍一验之,或知吾言差无大谬也。在本文将要收梢时,笔者不禁想起范曾先生本人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所给出的高度评价:

施鸿先生此书,它不仅有实用的明鉴意义,还有深远的道德教育意义,是历史上迄今为止为一个画家作品真伪鉴定的最杰出的著述。

范曾先生一向法眼甚高,文心深密,以他那章往考来的洞鉴力,能对《书画冰鉴》一书作出如此高度的历史定位,洵属不易;至于施鸿先生本人,却正是以“予任其劳而使人受其益,予居其难而使人乐其易”(清人王鸣盛语)的忘我工作,名至实归地赢得了来自范曾大师的这一崇高赞誉。相信施鸿会踵武这已经口碑载道的成绩,向着他所认定的学术目标再求精进,更上层楼!

作者:邵盈午

原标题:烛犀悬镜,切理餍心,——读施鸿所著《书画冰鉴——范曾作品真赝考》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