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篇课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曹操的儿子才七岁的才字我体会到什么 小学语文单篇课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单篇课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2024-07-04 15: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开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的本质是融合。基于此,文章以《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为例,深入探讨统编教科书中单篇课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即首先要以语言运用为根本,找准实现跨学科内容关联点,实现语文和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融合学习,把统编教材单篇课文跨学科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语言运用;主题活动;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4—0067—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任务群”的提出,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构建,也是一种课程路径的设计,其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属于第三层次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1]。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单篇课文实施跨学科教学是当下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研究内容。笔者写作本文时,在“知网”页面以“曹冲称象”为主题,搜索共计133篇文章,但是没有显示以《曹冲称象》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的文章。笔者结合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4课《曹冲称象》教学,实施跨学科教学。

一、跨学科教学以语言运用为根本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即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语言运用”为教学的根本。课程内容围绕学习任务群开展,所有学习任务群的实现都要以语言运用为呈现,所以,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教学本体。汉字学习是教学的根基,语言文字学习起着教学“压舱石”的作用。“‘语言运用包含的教学内容很多、很广,诸如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可分可合。”[2]所以,教学《曹冲称象》仍旧要以“语言运用”为重。教学本文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紧扣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

(一)识字写字,体现语言运用

科学研究发现,一二年级小朋友写完一个汉字平均需要20秒到30秒的时间。《曹冲称象》一文要求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教师即使用40分钟来教学生写字识字,也是不够的,突破这样的教学瓶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关注语言文字的“三文”性质,即文字、文本、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标志,而“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教学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学好以下汉字的认识和书写。

1.指导书写课题。教学伊始,笔者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形象生动地画了一只憨态可掬、又高又大的象。接着引导学生:象,上面就是长长的鼻子,大象的牙齿很大,弯钩像大象宽厚的脊背,两撇是大象粗粗的四条腿。这样一边画大象,一边这样引导,把“象”变成了画,学生学习汉字是在学画画,是在做一件快乐的事,形于外,内化于内。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书写课题。书写“曹”字时,教师指导:“曹”字真有趣,不是横就是竖。横竖要匀称,端正才好看。写好课题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课题。课题:曹冲称象,主谓结构,从课题中,清楚知道谁做什么。读完“曹冲”二字之后,要做停顿,表示叙述主体之后,再叙述动作。指导学生朗读要体现出谁在看什么,读得干净而且饱满。

2.引导学生区分“称”“秤”。本文中“称”“秤”是易混淆的字。“称”“秤”都是“禾”部首,古代主要是用“秤”来“称”粮食的。“称”“秤”长得像,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秤子称重,是古人运用杠杆的原理,称东西时,秤杆一定是平平直直的,这是秤子称重的关键。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加拼音、图片的“称”和“秤”并选一位学生领读,引导学生回顾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同部首、形声字等。接着引导学生会用哪一种识字方法来记住上面哪一个生字。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教师点明:“称”是一种动作,“秤”是一种工具。这样学生在理解了意思后,可以使用口诀来识记。笔者出示识记口诀:你要称粮食,用秤最公平。然后学生齐读并书写“称”和“秤”,观察、交流、点评。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效果显著。

3.依托文本识记“重量”。文章是一个整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学时,教师要把握住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大象又高又大,就是为了引出下文中要称出大象重量。笔者进一步引出两个生字:“重”和“量”。出示“重”和“量”古文字,“重”字,像一个人背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口袋站在那儿;“量”字,像一个有口的装满东西的容器。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大象的又高又大,在告诉我们是背不动的,是有“重量”的。然后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识记。

(二)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虽然课程标准会逐渐更新,但是字、词、句、篇的学习仍旧是小学语文教学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曹冲称象》课后习题第一题就是“朗讀课文”,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仍要以朗读教学为重。教学时,聚焦以下朗读指导。

1.关注人物语言描写。课文中涉及到的语言描写,共计三处。分别在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官员说了三句。曹操说了一句。曹冲说了一段话,共计五句,集中在第四自然段。其中针对官员的语言描写是这样一个句子,“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个句子有两个特点,长句子和反问句。所以,学生要同时读出长句子和反问句的特点来。笔者教学时,分两步走,首先引导学生读准确停顿处,“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这样来教学曹冲说的话。曹冲说的话共计五句话。首先引导学生标出这五句话,接着把理解曹冲的过程和朗读结合起来。学生交流时用“先、再、然后、最后”四个表达顺序的词语串联句子,让表达更顺畅。依托以上教学,相继指导学生朗读曹冲说的这五句话。其中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是两个长句子。借助句子中的逗号,读准停顿处。教师可以范读,可以让学生领读,根据学情和教学情境灵活把握。课后第二题是:读第四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此处教学环节是课后第二题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曹冲说的这五句话,要读得自信满满,读出有理有序、胸有成竹的感觉,才能展示人物形象。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曹冲说话时的心情,用适当的动作、语气、表情等,使朗读生动精彩。

2.指导朗读关键词。比如,在“曹冲才七岁”一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字理层面理解“才”字的文化内涵。“才”的古文字形是一棵小草儿刚刚萌发的样子,是露出的尖尖的小小的嫩芽。它的大半个身体,也就是“根”,还在泥土里,需要吸收阳光雨露才能成才。于是,就有了“才能”“才干”等词语。所以“才”字具有“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学价值。

笔者出示,“曹冲七岁”“曹冲才七岁”两个句子。首先,学生比较着读时会发现,“曹冲才七岁”一句突显了曹冲年龄小,而“曹冲七岁”只是在叙述“曹冲七岁”这样一种事实,并没有突出表现曹冲年龄小。指导学生朗读时,重音落在“才”字上,略微带着一点儿惊讶和夸赞的语气。

教學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文中“直、才、果然、到底”等词语的意思,再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择机点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聚焦跨学科内容融合

课文《曹冲称象》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叙述。全文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量大象重量的故事,表扬了曹冲善于观察、思考,能大胆发表想法的品质。“跨学科的本质是融合”[4],教师研究文本,梳理出文本中具有跨学科学习内容的关联点,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本文的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实现历史和语文融合

课文《曹冲称象》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相关内容改写,原文如下: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仅仅几十个字的文言文史料改写为百字的简单记叙文,叙述了曹冲称象的时间、背景、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文本中有原文的叙述集中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曹冲提出了称象的办法。尤其文本第三自然段完全是编写者的想象,但是合情合理引出了曹冲称象的过程。

文言文前面还有一句:“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曹冲当时是五六岁的年龄,想出这样的办法是聪明的。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秘历史人物童年智慧”跨学科学习,引领学生上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梳理出王冕七岁苦读忘牛、孔融四岁让梨、范仲淹啖粥而读等历史人物,并让学生绘画历史人物童年的事件,配上自己的解说,可以单独成画或画成连环画形式。实现了信息技术、美术、语文三者跨学科学习,融合多学科技能和知识,实现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究和传承。

(二)实现数学和语文融合

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曹冲提出了称象的办法,这是《曹冲称象》的学习重点。当学生明白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可以实现,笔者邀请数学教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阐述数学知识点中的道理。数学教师怎样做呢?面对二年级小朋友,可以结合动画演示的方式来教学。

师:看,这是船的排水量。(出示一条船舷上的红色刻度线)。大象的重量=船的排水量=石头重量,那么就是:

大象的重量=石头重量

这样想问题,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可多啦!谁知道吗?

生:1+9=10=2+8,所以,1+9=2+8。

师:所以,这样的道理是什么?

生:相通的。

师:所以是什么?

生:10=1+9=2+8=3+7=4+6。

师:这就是数学里的道理——等量的等量相等。说明这样的关系是可以传递过去的。

师:如果船里的石头换成沙子,那么,大象的重量就等于什么?

生:沙子。

师:船里的石头还可以换成什么?

生(依次说出):兵器的重量,士兵的重量。

师:如果使用小蓝鲸,那么小蓝鲸不容易称,所以曹冲的办法好。可是,石头的重量不能一起称。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一块一块称,然后再加起来。

师:这就是数学里的道理。分量+分量=总量(生齐读)。就是我们大家说的——(生齐读)多称几次,加起来。

数学老师和学生交流曹冲称象过程中涉及到了两方面内容,即“等量的等量相等”和“分量+分量=总量”。数学老师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和学生一起经历曹冲称象的数学道理,数学的思维也得到激发,体现了跨学科育人的独特魅力。

(三)实现科学和语文融合

曹冲称象的办法经过数学推理是科学有效的,还要利用实物操作验证,科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交流展示科学实验。

准备材料:装水的大塑料盒子代表河水,小塑料盒子代表船,小石块若干,还有大象模型和笔。

实验过程:大象放进船,学生刻画位置;石块放进船,水位到刚刚位置;用秤,称出石块重量是156克,再称大象重量也是156克;得出验证结果,石块重量=大象重量。

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亲身体验到曹冲称象的办法是科学有效的,实现了科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融合。

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到曹冲称象的实验过程,亲身体验教学情境,令大家印象深刻。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跨学科学习。为让学生更能亲身体验,笔者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这样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勾画这样数学的道理。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体现全体性,突出个性化,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四)主题活动多学科融合

“新课程标准”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由此,我们依据文本可以利用“曹冲称象”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主题活动。无独有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地把“曹冲称象的故事[6]”作为例证,设为“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主题活动之一[6]。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所以这样设置是由儿童的年龄以及学情决定的。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把第二学段中的要求迁移到二年级主题学习活动中。在变化和发展中设计适合学情的主题活动,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设计的二年级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

主题活动目标: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明确叙述事情有顺序,能按照顺序说清楚“称象”的过程;感受“秤”的形状以及历史变迁,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用“秤”称实物重量的过程中,使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1.我也来称象。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学生称一称。虽然课堂上见证了“称象”的过程,但是并没有人人参与进去,只有人人参与实践,放大实验效用,才能提升素养。

2.我来说一说。《曹冲称象》的第四自然段讲的是曹冲称象的过程,上完这个内容后,学生會明白“称象”是有一定顺序的,就是“先、再、然后、最后”,然后自己说说动手“称象”的过程。

3.各种各样的秤。组织学生搜集整理生活中的秤,比如,到菜市场拍下生活常见的秤,例如摊贩的电子秤、中药秤、称体重的秤和砝码秤等等,可以拍成图片,并写上简单说明:名称,作用等。

4.都来称一称。生活有许多物品,各种各样都可以称一称。引导学生活中自己称一称,并拍成图片,记录下来重量。鼓励大家共同分享,体会秤给生活带来的好处。

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融合了说和记录(语文)、绘画(美术)、“秤”称实物重量(数学)、拍成图片(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这样整体育人的优势得到发展。

三、聚焦跨学科评价育人优势

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7],《曹冲称象》实现跨学科学习,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针对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要多元评价,既要关注跨学科的语文性质,还要关注多学科融合的性质,要加强学生的人际参与、动手、思考、合作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评价。

(一)尊重学生主体,开展多元评价

跨学科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学生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既是作者也是读者[8]。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例如,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针对第3个活动:各种各样的秤。家长就可以评价学生的成果。比如,图片是否突出“秤”的主体地位,是否是学生自己拍图片等,这些也是家长参与到“搜集整理生活中的秤”的真实情境中,同时也更能对学生真实评价。

(二)拓宽评价视野,开展多学科融合评价

跨学科学习是多学科参与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学科能力的滋养,评价也要依此来进行,从而发挥跨学科的整体育人功能。例如,在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融合说和记录(语文),绘画(美术),“秤”称实物重量(数学),拍成图片(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就要对涉及到的语文、美术、数学和信息技术作评价,拓宽评价视野,发挥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深刻理解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优化单篇课文跨学科学习,发挥其在整体育人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崧舟.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篇教学样态的转向[J].江苏教育,2023(05):31-36.

[2]温儒敏.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J].小学语文,2023(04):01.

[3][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5+42.

[4]廖丽萍.单篇课文阅读教学中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2023(06):36-4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李竹平.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2(25):01-04.

编辑:阎韵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