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普专栏之暴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暴雨所引起的次生灾害不包含什么 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普专栏之暴雨

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普专栏之暴雨

2024-07-11 2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害面积为942.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

  积雨云:天上的“暴雨库”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 24小时之内,由空中降落的雨量在50毫米至99.9毫米的为暴雨,100毫米至199.9毫米的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积雨云内上升气流非常强烈,垂直速度可达每秒 20米~30米,最大可达每秒60米,比台风的风速还要大。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作用下,水滴不断增大。

  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在我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有时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同时来自东、南两个方向,或者前期以偏南为主,后期又以偏东为主。我国中原地区流传“东南风,雨祖宗”,正是降水规律的客观反映。

  暴雨分布南多北少

  我国是个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由于受季风、地形等影响,我国暴雨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十分明显。总体而言,南方多而北方少,东南沿海多而西北内陆少;夏季多而冬季少,主要出现在夏季风活跃的下半年里。

  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 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 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 8~10月间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且雨量大。

  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江淮以南以及华南沿海地区,其中江南北部至长江中下游最多。北方气候干燥,雨水较少,但在异常的气候影响下,也常有洪涝发生。长时间、大范围的连阴雨或频繁的暴雨都会引发洪涝灾害。

  暴雨集中的地带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另一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东麓。此外,阴山、秦岭、南岭等山脉的南麓也是暴雨的多发地区。

  我国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及松花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关中盆地等地区。而涝渍灾害则主要出现于东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暴雨危害及防范

  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像1954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涝、1963年8月河北洪水、1975年9月河南大涝灾、1998年我国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暴雨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危害人民的生命,而且影响工农业生产,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暴雨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渍涝危害。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使作物受害而减产。二是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暴雨危害的防护措施:其一,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其二,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积水成灾。其三,平房和楼房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其四,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坑、洞中。其五,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要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来源于2009年4月20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本报编写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