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为什么死前叫的是“娘”?美优伶又是如何斩情?归水月的深刻隐喻(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晴雯为什么叫晴雯 晴雯为什么死前叫的是“娘”?美优伶又是如何斩情?归水月的深刻隐喻(下)

晴雯为什么死前叫的是“娘”?美优伶又是如何斩情?归水月的深刻隐喻(下)

2024-07-02 2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up一直在搬砖,毕竟生存还是重要的嘛!没有时间更新视频,加上视频制作复杂,下期的内容又很多,所以虽然我一直抽空在慢慢的做视频,但是进度就比较缓慢了,还请大家见谅,先发篇文章给大家看看吧!

晴雯为什么死前叫的是“娘”?美优伶又是如何斩情?归水月的深刻隐喻(下)

本篇文章继续关于月亮的话题。《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完整的回目是《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这回里连着讲述了晴雯之死和芳官等小戏子出家的情节。我们自然要连晴雯之死一起说道说道,详细分析一下作者暗藏在背后的深层隐喻。尽管晴雯死后,宝玉从小丫鬟口中听说,晴雯死去时叫了一夜娘并不是在这一回里的情节,但是这一回的情节和回目却能使我们大致理解晴雯为何死去时只叫了“娘”,首先我们都知道,晴雯是没有“娘”的,她从小是个孤女,只知道自己有个姑舅哥哥,还是个不成器的酒鬼“多浑虫”,嫂子也是个风流荡妇,七八岁时原是赖大家的小丫头,后来贾母喜欢她伶俐又生的好,所以赖大家的才送给贾母使唤的,后来贾母把她给了宝玉使唤,身世实在是可怜。

晴雯没有娘,却在死前叫了一夜“娘”,这个举动无疑是令人唏嘘不已的,这个一出生就身世孤零,却在年少含冤死去,下场同样悲惨的女孩,死前最后所渴望的也不过是一生中从未得到过的母爱而已。她应该是从未享受过亲情,觉得自己是从未被亲人真心疼爱过的吧!

张爱玲曾经从书中的一些小细节判断出,晴雯和小红的角色应该是作者互换过的,原本晴雯才是作者设定的管家林之孝之女,所以晴雯为人张扬,因为有老子娘的脸面可以仰仗。而小红才是多浑虫的妹妹,所以小红才在宝玉房里地位低下,人人都可以给她脸色看。如果张爱玲的这种判断是准确的话,那么我觉得为了让晴雯死前叫一夜“娘”,恐怕才是作者要给她改成孤女身世设定的真正原因,就是为了让这个悲剧更加的直击人心,致人感伤落泪。同时也是为了要写宝玉听到晴雯死前只叫“娘”的感受。

当宝玉听到晴雯死前只是叫了一夜“娘”的时候,我想他多少是有些失落的,当他问小丫鬟晴雯死前叫的是谁的时候,原本大概是期待晴雯在呼唤他自己的名字吧!然而现实没有按他期望的来,作者的笔触实在是太冷峻了,这样冰冷的现实敲打在宝玉头上,无非还是愿宝玉能及早醒悟,不再沉迷情障。但对于晴雯来说,当宝玉在她逝前最后一次来看望她,她与宝玉诉了衷肠,交换了贴身衣物,她还把指甲剪下来给宝玉留念,她最后的心愿便了了,她便完成了“斩情”的过程。“斩情”二字正是出现在第七十七回回目“归水月”一词的前面,说明情思斩断以后才可以归水月,不单芳官她们后来“斩情”了,晴雯最后在宝玉面前也“斩情”了,这就是为什么晴雯死前只叫了一夜“娘”,却只字不提宝玉的真正原因,因为“斩情”过后,她已经不再留恋尘世中对宝玉的那一份“情”了。

在作者的原始设定里,这些人都是下凡造劫历世的风流孽鬼,各具情痴又纠缠于情孽无法自拔,成为脂批所说的“入世迷人”,就像是对梦的沉溺,对迷津的泥足深陷,对风月宝鉴正面的执着与迷恋,唯有斩情,唯有撒手,唯有回头,才可能抛弃红尘中的一切,从大梦中醒悟过来,最后归于太虚归于空幻,也才能真正逃脱尘网,获得解脱。所谓的“斩情”其实就是悬崖撒手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而后来小丫头又编出谎话来哄宝玉,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则是隐喻在另外一个出世的神仙世界里,曾经的入世迷人醒悟后还可以逍遥自在的存在着,表明作者认为,只有抛弃了尘世间执迷的一切,才可以做个逍遥自在的神仙。这正是对开篇主题曲《好了歌》的一个深度验证。

而芳官等几个小戏子又是如何“斩情”的呢?原文是这样写的:

就有芳官等三个的干娘走来,回说:“芳官自前日蒙太太的恩典赏了出去,他就疯了似的,茶也不吃,饭也不用,勾引上藕官蕊官,三个人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我只当是小孩子家一时出去不惯也是有的,不过隔两日就好了。谁知越闹越凶,打骂着也不怕。实在没法,所以来求太太,或者就依他们做尼姑去,或教导他们一顿,赏给别人作女儿去罢,我们也没这福。”王夫人听了道:“胡说!那里由得他们起来,佛门也是轻易人进去的!每人打一顿给他们,看还闹不闹了!”

芳官等几个人是铁了心要出家,绝食不说,还寻死觅活,越闹越凶,打着骂着也不怕,这是志坚意决的表现,也是对红尘绝无任何留恋的体现,表明芳官等人“斩情”的坚决和绝无任何回头的可能。故而,尽管王夫人一开始还是不允许,说“佛门也是轻易人进去”的,却在水月庵和地藏庵尼姑的劝说下,最后还是让这两个尼姑,或者不如说两个拐子,拐了芳官等人去了。这就是芳官等人“斩情”,“斩情”在我的推测中,同悬崖撒手一样,大约是表示佛教彻悟前断绝红尘一切欲念的一个举动,即斩断尘缘然后归于水月,也是芳官等人终于放下执迷,梦醒后归于水月空幻的隐喻。

劝说王夫人放芳官她们几个出家的尼姑,正是水月庵的智通老尼,智通是智字辈的,说明她是智能儿的师姐,虽然从一开始智能同惜春玩耍的那一年到芳官出家的这一年,已经过去了好些年了,智能儿若还活着的话,也应该长大了不少,但至少应该还算得上是年轻尼姑,但我却觉得智通年龄比较大了,她应该比智能岁数大很多,起码三四十岁往上了,说她是智通老尼不过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智能儿同惜春玩耍的时候,周瑞家的问了智能儿一句话,智能儿就说不知道,脂批就这样批了一句:

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甲戌双行夹批:妙!年轻未任事也。一应骗布施、哄斋供诸恶,皆是老秃贼设局。写一种人,一种人活像。】

这说明,只有年龄比较大了,浸染俗世之污浊恶臭越多,人越俗恶,所以智能年少还不知道骗布施、哄斋供等俗恶,而智通在作者口中一开始就是巴不得拐几个女孩子去干活使唤才劝说王夫人放了芳官几个去出家的拐子,所以智通是年长任事的老秃贼是肯定的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智通的法号,智通二字只在全书两处出现过,第一处是在小说一开始贾雨村踏入的智通寺的寺名,第二处就是在芳官她们出家这里水月庵老尼姑的法号,而第一处智通寺我们早就详细分析过其背后隐藏的重大关键情节和暗含的深意,那是梦醒证盟之后的甄宝玉出家修行一直到老的地方,脂批在批评智通寺名时感慨道:

【甲戌侧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

说明,到了智慧圆通的境界的人就是修行圆满,修成正果的那个阶段了,可是要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却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少有人能达到的,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须得抛下一切俗念,从迷梦中醒来,心如死灰槁木,乘坐木筏渡过迷津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到了那一阶段的出世醒人,就如智通寺的聋昏老僧一样,彻底杜绝红尘中的一切诱惑,不再过问红尘世事,才能得大解脱。这说明智通二字在书中的含义极其深刻,绝不简单。

而水月庵的尼姑智通却是如此不堪,可是她的法号叫智通却绝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与智通寺同名,换句话说,正是为了写这个智通,智能儿才随了智字辈。而智通这个尼姑,背后隐藏着作者的重大隐喻,也直接暗示了《红楼梦》全书的主旨,(关于智通老尼的详细解读,我书里有详细解读,下一期视频里也会讲到)。也因为这里暗示了全书主旨,则芳官等人出家归水月的行为更加明确,就是直指其如水中月影般虚幻终将消散,归于空幻的。

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幕情节,茗烟引宝玉悄悄来探望出家后的芳官,正在院子中扫地干活的芳官听到墙外宝玉的呼唤哭了的情节,说明芳官还是放不下过去的情结,还会动感情。

这一幕虽然感人,但是我却觉得有违作者原意,既然已经“斩情”了,便不再留恋红尘,否则芳官几个不会那样寻死觅活,宁可绝食也要闹着出家,那种心坚意决的态度正是梦醒了悟,不再执迷和沉溺红尘梦境的表现,而要使书中一干情痴情鬼最终醒悟就是《红楼梦》主旨。换句话说,作者未必会写宝玉将来去私下探望芳官的情节,如果一定要写这一幕,那也应该是宝玉扒在墙头上呼唤芳官,而芳官就像对待茗烟一样,转过身去继续扫地,对宝玉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或者对宝玉的呼唤始终无动于衷这样冷漠的态度才对,就好像晴雯叫了一夜娘,却无一句呼唤宝玉一样,斩情过后,便不再留恋,方可修成正果,达成智通,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归水月”。这样才更贴近作者的原意。只有在深刻的理解了《红楼梦》的全书主旨和作者深意以后,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整部《红楼梦》就是贾宝玉从心热转向心冷然后出世的过程,在故事接近末尾,每个人走向各自的归宿与结局之时,冷才是对的,不冷不是《红楼梦》,冷不是无情,冷是看破之后的出世之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