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普鲁士王国人口数量 普鲁士

普鲁士

2024-07-12 21: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普鲁士(德语: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俄语:Пруссия;拉丁语:Borussia或Prutenia),是一个已不存在的欧洲国家,位于波罗的海周边的德意志地区,长时间作为独立国家存在,该地区的所有国在历史上曾发生了数次重大变动[3]。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5月3日) 此条目介绍的是一个地理概念。关于勃兰登堡联合统治普鲁士的国家,请见“勃兰登堡-普鲁士”。关于统一德国的德意志邦国,请见“普鲁士王国”。关于其他与“普鲁士”名称相近概念,请参阅条目,请见“普鲁士 (消歧义)”。 Quick Facts 普鲁士 Preußen(德语) Prūsa(古普鲁士语), 首都 ...普鲁士Preußen(德语) Prūsa(古普鲁士语)1525年—1947年 国旗(1803-1892) 国徽(1701–1871) 格言:德语:Gott Mit Uns “主与我们同在”国歌:(1820–1830)Borussia​(德语)"普鲁士"(1830–1840)Preußenlied"普鲁士之歌"皇室颂歌:(1795–1918)Heil dir im Siegerkranz"万岁胜利者的桂冠"[1] 全盛时期的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的最后建制——魏玛共和国的普鲁士自由邦首都柯尼斯堡(1525年至1701年; 1806年)柏林(1701年至1806年; 1806年至1947年)常用语言德语(官方语言)宗教基督教(新教、罗马天主教)政府君主制共和制普鲁士公爵1 • 1525–1568 艾伯特一世(首位)• 1688–1701 弗里德里希一世(末位) 普鲁士国王1 • 1701–1713 弗里德里希一世(首位)• 1888–1918 威廉二世(末位) 历史时期近代欧洲至现代• 普鲁士公国 1525年4月10日•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1618年8月27日• 普鲁士王国 1701年1月18日• 普鲁士自由邦 1918年11月9日• 政权终止(事实) 1934年1月30日• 政权终止(法理) 1947年2月25日 面积1910年348,780平方公里人口• 1910年 40,165,219[2] 今属于 德国 波兰 俄罗斯 立陶宛 丹麦 比利时 捷克 荷兰 瑞士1国家元首在此只列出首任和末任,详情请参考相关条目。2普鲁士总理一职于1792年(是时普鲁士为王国)创立;在此所指的是魏玛共和国的总理(政府行政首长)。Close Quick Facts 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历史 诺德马克 史前–12世纪 古普鲁士人 史前–13世纪 勃兰登堡侯国 1157–1618(1806) 条顿骑士团 1224–1525 普鲁士公国 1525–1618 王室(波属)普鲁士 1466–1772 勃兰登堡-普鲁士 1618–1701 普鲁士的王国 1701–1772 普鲁士王国 1772–1918 普鲁士自由州 1918–1947 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 1920–1939 / 1945–至今 勃兰登堡 (德国) 1947–至今 诺伊马克(东勃兰登堡) (波兰) 1918/1945–至今 加里宁格勒州 (俄罗斯) 1945–至今 Close

普鲁士这个名字来源于定居于此的古普鲁士人。在13世纪,条顿骑士团这个由神圣罗马帝国的组织的北方十字军征服了古普鲁士人所居住的土地,并于1308年定居在了但泽和波美雷利亚地区。条顿骑士团作为一个修道院国家,通过引入移民来实现天主教化,这些移民主要来自德国的中部和西部,从而导致大部分古普鲁士北部的地区渐渐的德意志化;在南部,普鲁士则更多的受到马索维亚移民的同化,因为这些移民来自于波兰,所以普鲁士南部具有波兰化的特征。在此之后,条顿骑士团在和波兰-立陶宛的战争中实力不断减损,最终于1466年的《第二次托伦和约》中对波兰-立陶宛宣誓效忠,普鲁士的西部从此变成了波兰的一个省(即皇家普鲁士);而东部从1525年起成立了半独立的普鲁士公国,直到1657年《韦劳条约》为止都是波兰王室的封臣。1618年,勃兰登堡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其岳父普鲁士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的领地,建立勃兰登堡-普鲁士。1640年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即位后,在三十年战争期间遭到重创的普鲁士逐渐成为德意志的强邦之一,于1673年对法宣战并进攻法国,但被法军将领蒂雷纳子爵逼和。1674年,普鲁士与瑞典爆发战争,在数年的交战后击败瑞典,打下该国于1701年升格为王国的基础。

普鲁士在成为一个王国不久后就逐步迈入了欧洲列强的行列,并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屡次战争中迅速崛起[4][5]。在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86)统治时期,普鲁士王国在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获胜,对欧洲事务开始拥有影响力。在拿破仑战争后,在重新绘制欧洲政治版图的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王国获得了大量德意志地区的领土,其中包括富含煤炭的鲁尔区。随后普鲁士便在政治和经济和上迅猛增长,并于1867年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北德意志邦联。北德在1871年和南德各邦一同战胜了强敌法国,在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之下,普鲁士国王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让德意志民族第一次统一为单民族国家,即德意志帝国。由于普鲁士的核心地位,其首府柏林也成为整个德意志帝国的首都。同时,容克和其他普鲁士精英的国家认同逐渐以“德国人”为主,而越来越少的自认为是“普鲁士人”。

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境内的君主国们,因为德国革命而于1918年全部退位。在魏玛共和国的共和制之内,普鲁士自由邦取代了旧王国,在1932年弗朗茨·冯·帕彭领导的普鲁士政变之后,自由邦失去了大多数法律和政治的权力,从此以后就需要听从德国中央政府的命令。随后普鲁士自由邦又在1935年被纳粹德国切割成数个大区。尽管如此,一些普鲁士政府部门仍保留下来,赫尔曼·戈林继续担任普鲁士总理和内政部长直到二战结束。1945年之后,波兰和苏联各自吞并了普鲁士在奥德-尼斯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在1950年之前两国驱逐了大部分德国居民,此后普鲁士和德国就永久的失去了东部领土,以及居住于此的绝大部分德意志人。普鲁士被二战战胜国的盟军认为是军国主义和反动主义的发源地,是二战罪责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被英国首相丘吉尔称为“万恶之源”。在1947年,盟军完全废除普鲁士的名称和省份区划[6][7][8],普鲁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至此不复存在。不过普鲁士的前东部领土的归属在冷战期间一直存在争议。西德政府和德国保守派认为是《波茨坦协定》强加于德国身上的条款,所以始终予以否认,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前所签订的《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中才正式于官方文件中承认放弃这些领土。不过,德国的极右翼政客、被逐者联邦和各种政治修正主义者并不承认西德政府所发表的声明,导致领土收复主义在现今的德国政坛也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普鲁士这个词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德国以外的地方。一般该词会强调东易北河地区的、容克贵族阶级的“专业精神、侵略性、军国主义、保守主义”,这些容克阶级因为统治了普鲁士的政治,而将这四个特点扩展到了整个德意志帝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