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普罗旺斯地名来历 【监利历史】

【监利历史】

2024-06-22 0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后称南平王)迁县治于今容城镇。容城古为楚容城国(习惯上称许国)地,据《左传》载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前506年五迁至今监利周老嘴镇天竺村附近筑城建廊,为楚所容,谓之“容城”(一说今河南鲁山东南),改称容城国,为楚附庸国。一说清顺治《荆州府志》载,三国改华容为容城。关于华容县城应有两处:一处为两汉华容县城在今周老嘴镇天竺村附近。另一处为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复置华容县在今黄歇口镇古井村。古井口在夏商时期为古南蛮国都,其东130米为屈原被放逐时濯缨台。据《细说三国》黎东方考证:汉朝的华容县城在今天湖北监利县的北边偏西,上坊东村附近,进而又说,今日湖南华容县,与汉朝的华容县毫无关系;它是三国时代吴国所创设的一个县,原名南安,到了隋朝才被不学无术的官僚改名华容。

南宋瑞平年间(1234-1236)荆湖制置使孟拱因县城被淹,迁县治于鲁洑口(今红城乡太马村附近),至咸淳五年(1269年)止。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迁回容城,始筑土城。明正徳十一年(1515年)监利县丞杜渐奉巡抚都御史秦金之命,筑周长1260丈且设有五门的土城。因土城风雨侵蚀,多处崩塌,万历皇帝颁旨,准予筑新城。万历二年(1574年,一说万历三年即1575年)监利知县李纯朴筑砖石城墙,城设五门。据清同治年间《监利县治》记载:(城墙)周1800丈,高9尺,厚1丈有奇,池深二丈,为门五:东曰朝阳、南曰朝宗、西曰阜民、北曰望京、东北曰保和,其中东北城门规划中本没有,因居住在东北角的番禺知县赵绣家族和正北台州推官张锦家族争开北门打官司妥协而增开。崇祯七年(1634年)再次对城墙修缮,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义军攻占县城,建立政权,知县李慈骧将县治迁易家集(今龚场镇)。及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占监利县城。六年(1649年)原县城修复,并重建城楼,楼上皆有题额:东曰光华复旦;南曰江汉澄清;西曰鸿雁翔集;北曰神听和平。知县蔺完瑝于次年(1650年)再迁回容城。期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一度迁移今龚场镇。咸丰初年,清政府军与太平军多次争夺县城,城墙几成废墟。同治七年(1868年)县城再次修复。后虽经几次重修,均未恢复原状。1943年2月县城沦陷,容城因遭日军飞机轰炸,仅余残垣断壁。1954年时,仅存西门城楼及南门和两侧长约千米的城墙(今工农堤),后因城建城墙被毁。今仅存“容城古治”四字镶嵌在县政府院内特建的一堵横墙上。

夏商时期为古南蛮国地,都城约在今县域黄歇口镇余埠古井口南1里处。西周为州国地。春秋战国属楚。汉初置华容县,属南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析华容置监利县,以“地富鱼盐,设官监办”命名。西晋太康元年省入,后五年复设县,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省华容入监利,监利为郡治。宋乾德三年(965年)以白沙垸分设玉沙县。熙宁六年(1078年),撤玉沙县并入监利。南宋瑞平年间(1234年)孟拱帅荆湖时县城被淹迁县东南三十里,咸淳年间(1265-1274)废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置,筑土城,明万历三年(1575年)始建砖石城墙,城设五门。崇祯七年扩建,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战火损毁严重。后虽经几次重修,均未恢复原状。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军飞机轰炸,仅余残垣断壁。1954年时,仅存西门城楼及南门和两侧长约千米的城墙(今工农堤),后因城建城墙被毁。1951年析县东部分地另置洪湖县,属荆州专区。1970年属荆州地区。1994年属荆沙市。1996年属荆州市。监利县治曾多次迁徙,分别为,222年、284-911年(驻地在今县北上坊东村)、912-1233年(今红城乡鸡鸣铺附近)、1234-1269年(今县东南三十里)、1275-1911年(今容城镇。期间1820年曾迁移今龚场)。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的监(Jiàn见)利常常被误读成监(Jiān尖)利,一不小心成中国最容易被误读的地名之一。现辖18镇3乡:

容城镇

因古为楚容城地,故名。1958年设城关镇。1981年复建容城镇。

朱河镇

因朱家河得名。朱家河初名芦陵河,为监利县东南部最大的一条内河。明末万历年间,据说有一名姓朱的老人在芦陵河北岸(即今鹿苑庵附近)开设路铺,客商日多,形成集镇,称朱家河。清同治八年(1869年),曾任山西布政司胡大润(朱河镇人,)集资铺设宽3米、长2.6千米的青石板街道。1939年成为县辖镇,享有“小汉口”的盛誉,是长江中游著名的“鱼市”之一。1954年大洪水损坏严重。

新沟镇

因新沟人工河得名。初系湖沼地带,因处于东荆河分流穴口之旁,北宋时开始形成小街。以后名称多次变更,称石牌楼、剅口市,七星街、新兴口、新口嘴、新沟嘴等。

白螺镇

因白螺山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云此山皆白,其形似螺,故名白螺山。

龚场镇

初名易家集,宋朝末年大水,四乡淹没,仅存易家集附近的龚家台,人烟逐聚,乃为集市,人称龚家场。清顺治年间,县驻地一度迁此。

汴河镇

由卞公演绎成今名。元朝末年,有富商为了便于买卖,在河上修一木桥,人称永安桥。清末,有卞姓富户修建木剅,便利排灌,人称卞公剅,后将此地改为汴河剅。

网市镇

原是大兴垸荒岭,大水时,唯此地未被水淹,来往渔民多在此晒网,人称网埠头。后成集称网市。

毛市镇

传元末陈友谅进兵失利,至此掩埋衣甲,后讹为毛家口。明已成集。

尺八镇

原名尺八流水口,系昔荆江“九穴十三口”之一,称赤剥穴。位在今尺八口街头西边的何家湖。一说此地曾有一尺八寸的流水口,后谐音尺八口。唐末尺八口附近已有人定居。两宋时期,尺八口已开始修筑沿江堤防,形成港市。尺八口于南宋年间第一次堵塞,元至大元年(1308年)重开,明洪武三年(1370年)再次堵塞。清朝和民国时期,尺八口是监利东南仅次于朱河的贸易集镇。1909年熊家洲发生自然裁弯(又称尺八裁弯),成为长江故道,水运萎缩,小镇随之转衰。

周老嘴镇

原为内荆河北侧荒嘴,清末有周姓老翁于此设渡,故名。民国初年始成小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老嘴曾一度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福田寺镇

以福田寺得名。宋朝宰相王十朋路经此地曾写下“魏阙回头远,蓬门去路长。万年天子寿,一瓣福田香”的绝句。

三州镇

因唐家州,中州和八姓州得名。原名盐船套,传昔有盐船载此沉没,故名。

黄歇口镇

传楚春申君黄歇曾在此停留,故名。明初成集。

汪桥镇

以桥得名。传此地原是临河小渡口,一汪姓船主在河上建木桥,人称汪家桥,后简称汪桥。明中叶成集。

程集镇

初为临江小村,南宋嘉定年间,有程姓富户临河建石级码头并设店,故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分盐镇

传古为盐关,川盐,淮盐行销区域以此为界,故名。另一说相传此地曾有“应赶”“紫龙”二山,山涧多产食盐。后经沧桑变迁,两山沦为平地,盐涧亦就此烟灭。后人皆称“盐飞走了”,于是便称此地为“飞盐”,后又谐音改称“分盐”。博主出生地。

桥市镇

传元末有渔民在此经营湖产,人烟逐聚,乃为集市,明时一商户王福三在旧河建木桥,并于桥头设店,故名。

上车湾镇

传元末陈友谅军至此弃马乘车,故名。由上车湾,护国山,茅草街三部分组成。

红城乡

原名火把堤,传元末陈友谅黑夜行军至此,点火把于堤上照明,故名。后因红军驻扎过改今名。

棋盘乡

原名三盘棋。传有神仙在此对弈,三局过罢,世事已历千年,后人便引三盘棋作为村名。1972年修公路时桥被拆毁。后讹为棋盘。驻地桐梓湖,因昔入夏蚊子的叫声如雷,名虫子湖,讹为桐梓湖。

柘木乡

因柘木建桥得名。初系临河荒坡,明万历年间,有江西人陆续迁至此地定居,伐沿河一大柘树兴建木桥,人称柘木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