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方言(张呼片)例话:进入晋语方言中的一些蒙古语词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晋语张呼片儿 晋语方言(张呼片)例话:进入晋语方言中的一些蒙古语词汇

晋语方言(张呼片)例话:进入晋语方言中的一些蒙古语词汇

#晋语方言(张呼片)例话:进入晋语方言中的一些蒙古语词汇|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圐圙

圐圙原为蒙古语,又译为“库伦”,意思是围起来的草场。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指用土墙围成的院子。

圐圙原为蒙古语,又译为“库伦”,意思是围起来的草场。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指用土墙围成的院子。

例:你把羊群赶进那个大圐圙里。

圪团儿

圪团儿原为蒙古语,意为佝偻、驼背。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圪团儿一是指佝偻、卷曲,二是指民间一种用荞面或白面制成特色面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耳朵,因其形状是“卷曲”的,由比喻而取名。

圪团儿原为蒙古语,意为佝偻、驼背。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圪团儿一是指佝偻、卷曲,二是指民间一种用荞面或白面制成特色面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耳朵,因其形状是“卷曲”的,由比喻而取名。

例①:他着了凉,肚子疼得人都圪团儿起来了。

例②:今天我请大家吃圪团儿。

圪团儿(食品)

杠原本为蒙古语,意为奔跑。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转义为快速离开、逃跑。

杠原本为蒙古语,意为奔跑。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转义为快速离开、逃跑。

例:听到下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有说“下课”,小明就杠了。

忽咧干

胡里盖原为蒙古语,意为盗贼、强盗、土匪。

胡里盖原为蒙古语,意为盗贼、强盗、土匪。

例①:晚上住在毛七赖,碰见两个胡里盖,偷了钱,受了害,临走还拿了我一支旱烟袋。

胡里盖一词被汉语方言吸收之后,谐音为“忽咧干”,意思演变为:①爱说大话、空话,不办实事的人;②说话、办事不靠谱、靠不住的人。

胡里盖一词被汉语方言吸收之后,谐音为“忽咧干”,意思演变为:①爱说大话、空话,不办实事的人;②说话、办事不靠谱、靠不住的人。

例②:你别听小明忽悠你,他是个忽咧干。

例③:这么重要的事你不能交给小明去办,他可是一个忽咧干。

眼儿乌

眼儿乌是汉语“眼儿”(眼睛)和蒙古语“乌吉”组合而成的词汇,“乌吉”是看的意思,“眼儿乌”义为“用眼睛看”。蒙汉合璧,别有特色。

眼儿乌是汉语“眼儿”(眼睛)和蒙古语“乌吉”组合而成的词汇,“乌吉”是看的意思,“眼儿乌”义为“用眼睛看”。蒙汉合璧,别有特色。

例:这个工艺品怎么样,大家给眼儿乌眼儿乌。

拿糕

拿糕是汉语“糕”和蒙古语“拿”组合而成的词汇,“拿”为蒙古语“粘住”“有黏性的”一词的汉语音译讹读(省音缩读),和汉语“糕”合起来,就是“黏糕”,黏正是拿糕的特点。蒙汉合璧,别有特色。拿糕是内蒙古、山西和河北常见的一种主食,荞面、玉米面、莜面、高粱面等都可以做拿糕,但主要是用莜面来做拿糕。做拿糕,亦作“打拿糕”“搅拿糕”。

拿糕是汉语“糕”和蒙古语“拿”组合而成的词汇,“拿”为蒙古语“粘住”“有黏性的”一词的汉语音译讹读(省音缩读),和汉语“糕”合起来,就是“黏糕”,黏正是拿糕的特点。蒙汉合璧,别有特色。拿糕是内蒙古、山西和河北常见的一种主食,荞面、玉米面、莜面、高粱面等都可以做拿糕,但主要是用莜面来做拿糕。做拿糕,亦作“打拿糕”“搅拿糕”。

例:宁爬十里坡,不洗拿糕锅。

莜面拿糕

咕圙

咕圙原为蒙古语,意为畜禽的胴体,即“白条”,也就是畜禽除去皮毛、头尾、蹄爪、内脏等剩下的躯干部分。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词义同。

咕圙原为蒙古语,意为畜禽的胴体,即“白条”,也就是畜禽除去皮毛、头尾、蹄爪、内脏等剩下的躯干部分。在该地区汉语方言中词义同。

例①:这个羊咕圙大约40来斤。

例②:小明去冷库买了一个羊咕圙,准备煮手把肉。

羊咕圙——白条羊

来源:今日头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