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忆:千年晋祠,百年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晋祠的地图 光影记忆:千年晋祠,百年变迁

光影记忆:千年晋祠,百年变迁

2024-07-04 0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5年我拍摄的玉皇阁和三清洞。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对新人在晋祠金人台上合影,新人身着长袍马褂典型的山西富裕人家打扮。

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位居对越坊前,由于台上的四隅各有铁铸武士1尊,中设琉璃瓦小阁楼,故名曰“金人台”。 除1尊为民国年间补铸外,3尊铸于宋朝。其中西北隅1尊,铸于1098年(宋绍圣五年),头为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补铸;西南隅1尊铁人铸工最佳,铸于1097年(宋绍圣四年)。

2015年我拍摄的金人台

民国三年(1914年)外国人克拉普-菲德克拍摄的周柏、苗裔堂和朝阳洞。

苗裔堂俗称奶奶庙,或曰子孙殿。创建年代不详。1328年(元致和元年)重建,1511年(明正德六年)重修,1960年再次重修。

朝阳洞位居祠内西北隅山半,负山向东,每当旭日东升,该洞先得阳光,故称朝阳洞。门前危磴陡立,宛若云梯,俗称七十二圪台。自下仰观,更是高峻。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

1928年山西省立无线电学校师生到晋祠旅游,在周柏前合影留念。

周柏(齐年柏)相传植于西周,树龄在2600年~2990年间,在苗裔堂前,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成45度角,头枕撑天柏,形若卧龙,故俗称卧龙柏。齐年柏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晋祠三绝”。凡来晋祠游览的人,几乎都在树下摄影留念,绕树赏玩。

上世纪二十年晋商在晋祠周柏前的合影。

上世纪四十年代青年学生在晋祠周柏前的合影。

2015年我拍摄的周柏、苗裔堂和朝阳洞。

上世纪二十年代晋祠“智伯渠”“双桥”,桥上建筑为“白鹤亭”。

智伯渠开凿于春秋末年,是晋国大夫智伯瑶所开,渠水蜿蜒向东纵贯晋祠,渠上有双桥、白鹤亭、会仙桥等众多景观。

白鹤亭:据《晋祠志》记载,白鹤亭位于揽胜坊的东面,横跨智伯渠上,因其形若舒翼而飞的白鹤,故名。又名水亭、水兰亭。据清光绪《太原县志》记载:“水亭,知县龚仲敏建。”龚仲敏为明嘉靖年间知县,白鹤亭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822年(清道光二年)两度修葺。现存于此位置的建筑称之为流碧榭。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智伯渠会仙桥。

会仙桥:横跨于智伯渠上,建于明代,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状元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双桥。“双桥挂雪”为晋祠八景之一。

2015年我拍摄的智伯渠、双桥、会仙桥和白鹤亭等。

上世纪二十年代晋祠胜瀛楼。

胜于楼是明末清初所建,为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而胜瀛楼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

2011年我拍摄的胜瀛楼。

1910年拍摄的晋祠圣母殿和鱼沼飞梁。照片中的国人身着长袍,梳长辫,是清朝服饰的典型特征,外国人身着猎装,缠裹腿一副探险家的装扮。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晋祠的这座鱼沼飞梁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2015年我拍摄的圣母殿和鱼沼飞梁。

民国三年(1914年)外国人克拉普-菲德克拍摄的晋祠圣母殿。

民国三年(1914年)外国人克拉普-菲德克拍摄的晋祠圣母殿。

1956年7月13日,晋祠小学高十一班毕业留念。

2015年我拍摄的圣母殿。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晋祠难老泉亭。

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明朝嘉靖年间重修(1522--1566年)。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

2015年我拍摄的难老泉亭。

上世纪二十年的青年学生在八角莲池合影,背景是松水亭和善利泉亭。

八角莲池建于明代嘉靖之前,面积约半亩多,四周用青砖砌栏,善利泉和鱼沼的水均从莲池中穿过,然后流进智伯渠。

松水亭位于八角莲池西面,苗裔堂东面,清代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 松水亭有“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木联一副,概括了晋祠的地方特色,充满诗情画意,是晋祠楹联中的佳品。

善利泉亭位于唐叔虞祠西南隅,朝阳洞东面,静怡园南面。一名北海眼,亦为晋水源泉之一,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间重建。其斗拱昂嘴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是北齐的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翼。亭内“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015年我拍摄的八角莲池。

2015年我拍摄的松水亭和善利泉亭。

民国三年(1914年)外国人克拉普-菲德克拍摄的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

晋祠左扭柏,种植于宋代,树龄1000年,国家一级古树。它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2015年我拍摄的左扭柏。

1956年,晋祠小学教师在难老泉不系舟合影留念。

不系舟建于1930年,汉白玉石舫其上建凉亭,由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出资兴建。不系舟,语出《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意指不拴榄绳之船,逍遥自在,令人神往。

1959年郭沫若来晋祠考察在不系舟留影,并挥笔题了一首酣墨淋漓的七言律诗.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罄,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象,笑语嘤嘤立满堂.”

1936年春,时任运城盐场场长,盐用使秘书的南堰村崔宸英回乡探亲时在晋祠难老泉留影。

2015年我拍摄的难老泉不系舟。

上世纪五十年代金人台宋代铁人。

金人台铁人 除1尊为民国年间补铸外,3尊铸于宋朝。其中西北隅1尊,铸于1098年(宋绍圣五年),头为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补铸;西南隅1尊铁人铸工最佳,铸于1097年(宋绍圣四年),姿势威武雄壮,铁质晶亮不锈,在漫长的900多年中,历经风霜雨雪,仍明亮无锈,完整无缺,其体魄之健美,造型之威武,姿态之雄壮,堪称绝品。

2011年我拍摄的金人台宋代铁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生在晋祠留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生在晋祠留影。

2015年我拍摄的晋祠汉白玉石像。

五十年代妇女们参观晋祠圣母殿宋代侍女像。

圣母殿宋代彩塑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殿内有主像一尊,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侍从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被称之为晋祠"三绝"。

2015年我拍摄的圣母殿宋代侍女像。

本文转载自耿知骞的博客,特此致谢!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