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新程 “薯”先行丨红色的薯 “硒”望无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晋城市区土特产专卖 再启新程 “薯”先行丨红色的薯 “硒”望无限

再启新程 “薯”先行丨红色的薯 “硒”望无限

2024-06-28 0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平,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就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五谷,开创农耕文明之先河。

  近年来,高平市坚持农业“特”“优”战略,打造以“富硒红薯”为代表的“五彩”现代农业,持续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荣获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多项国家级金字招牌。

  刚进9月,红薯还未完全成熟,河西镇朱家庄村薯农范德法已接到多个订单。红薯一经成熟,他将刨出的红薯清洗后,马上为客户打包邮寄。“这几年我们朱家庄的‘朱门红薯’名气越来越大,我这5亩红薯不出门就被抢完了,每年能卖5万多块钱。”范德法乐呵呵地说道。

  好品质源于好气候、好土壤。高平位于北纬36°黄金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富硒土壤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1.44%,硒含量高于山西省平均值3.55倍。无独有偶,不远处,河西镇丁壁村合作社的3000亩红薯也进入丰收期,社员们正在开展机收作业。像丁壁源这样规模的合作社,在高平就有10家。

  河西镇和紧临的石末乡,是高平富硒土壤最为富集的区域,而丁壁村则位于两个乡镇的中心。2019年,山西本色农业选址丁壁村,流转土地5000余亩,种植富硒红薯。经高平招商大使、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曾新慧牵线搭桥,引进台资企业,与本色农业合作,投资4600余万元,在台湾产业园建起7000平方米的红薯加工厂,生产冰烤红薯,每年可消化本地红薯2000万斤。

  高平招商大使、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曾新慧说道:“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每年有许多台商台胞到高平参访考察。台湾农业较为发达,高平红薯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相信他们的合作会非常顺利,前景广阔。”

  这几天,高平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武宗信每天都会到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红薯基地查看长势,到实验室对比数据。

  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武宗信说道:“经过一年的试验,咱们的脱毒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全国处于技术领先水平,亩产达到5000多斤到6000斤,亩均增产40%,商品率提高到85%以上。”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在高平境内共52公里,连起5个乡镇、2个街道。高平以太行一号为牵引,串起“路、景、村、业”,打造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农投集团发挥国企优势,整合全市资源,深耕红薯产业,在环线种植了8000亩脱毒红薯;依托“一院两站”技术支撑(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平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成立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脱毒红薯种苗研发中心,将高平种植历史悠久的“朱门”红薯茎尖脱毒,培育出“神农1号”脱毒红薯种苗,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脱毒红薯种苗5000万株。

  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武宗信介绍:“选育的神农一号品种萌芽性好,结薯集中整齐、薯形优良、口感甜度适中、入口绵软,在甘薯生产中实行了‘五统一’(统一农机服务、统一农资保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红薯收获、统一红薯销售)管理。高平的几家大公司,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产业发展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近年来,高平市积极推进红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以农投集团为龙头,新建2000吨的智能薯窖5座,实现鲜食型红薯“错峰上市”,薯农巧增收。聚焦红薯精深加工,农投集团下属的山西前和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获评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出的红薯系列产品,获得中国、欧盟、美国三大标准体系有机认证,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京东、天猫开设线上直营店,在各大商超开设销售专区,成为海底捞、有机食品专卖店指定供应商。好品质卖出了好价钱,产生了高价值。

  高平市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站站长王红明说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高平的红薯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并进行红薯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条。2022年总产值达3亿元,仅红薯产业带动2万人就业,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

  今年年初,原先在外地投资红薯加工的李建军等人,经过考察决定回乡创业,联合1200多户薯农种植3000亩紫薯,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一紫薯种植基地之一;上马年产500多万吨冰烤紫薯生产线。

  高平市泽昱丰紫薯农业科技文化产业园负责人李建军说道:“我就是咱高平人,高平的土壤好,红薯品质高,这几年,高平红薯品牌走向了全国。我们决定回来家乡,继续深耕红薯产业,为家乡发展助力。”

  随着红薯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红薯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小红薯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元宝”。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高平市将以2023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高平现场会为契机,深耕红薯这一“土特产”文章,坚定走好“特”“优”之路,以产业强镇为基础、产业园区为引擎、产业集群为骨干,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生产规模化、要素现代化、运营市场化、产业园区化,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华彩乐章。(崔世杰 郭亮 李茜 李晨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