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城篇第一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晋城人文特色介绍简短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城篇第一站)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城篇第一站)

2024-07-09 1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书记寄语

相约康养 共享太行山水

晋城市委书记 王震

  这里养生环境天成,邂逅晋城就是邂逅自然。这里药食资源丰富,品味晋城就是品味生活。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探寻晋城就是探寻历史。这里全域宜居宜游,相约晋城就是相约美好。文旅康养产业是消费新蓝海、增长新动力。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建设全国“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全市域布局,构建了“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全链条推动,形成了“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全要素保障,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全龄化康养,探索完善医疗康复、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8种模式,“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晋城是晋善之城、晋美之城、晋级之城、晋升之城,真诚希望大家相约康养、相聚晋城,共享太行山水、共叙深厚友谊、共创美好未来。

全域宜居宜游 养生环境天成

——专访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武健鹏

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武健鹏接受记者采访。

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武健鹏接受记者采访。

它是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廊;它是厚重悠远的文化史诗;它是层楼叠榭的古建长卷;……

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大美晋城正在书写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晋城方案”,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2023年7月上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晋城站开启,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武健鹏。武健鹏说,全域宜居宜游,养生环境天成,“晋善·晋美·晋城”诚邀八方来客。  

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晋城  

山西晚报:请你介绍一下晋城。

武健鹏:晋城位于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史称“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是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内唯一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城市,也是国际花园城市、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素有“凤凰之城”“太行明珠”的美誉。

山西晚报:晋城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城市,文旅资源一定非常丰富吧?

武健鹏: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晋城,避暑胜地王莽岭千峰竞秀,空中花园析城山美不胜收,舜耕之地历山层峦叠翠、道教圣地珏山雄奇险峻,蟒河的飞瀑流泉使人流恋,太行洪谷的暗夜星空伴您入眠。走进晋城,可以远离喧嚣、纵情山水,与大自然来一场不期而遇的相会,最是让人惬意。

晋城药食资源丰富,遍地蕴藏自然馈赠。100多种小杂粮,750多种中药材,连翘、潞党参、山茱萸等道地药材久负盛名;特别是甄选129个美丽乡村和108个传统院落,精心打造的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康养村院,如珍珠般散落在太行山深处。走进晋城,可以放松身心、颐养心神,享受安逸舒适的康养生活,最是让人回味。

晋城是一部厚重悠远的文化史诗,文化底蕴深厚。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商汤祷雨、愚公移山等美丽传说代代相传;炎帝文化、围棋文化、冶铸文化、古堡文化绚丽多彩;历史上走出了454名进士、9名状元,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大清相国陈廷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代以来还哺育了“人民作家”赵树理等名人名士。晋城更是一片红色沃土,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建立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诞生于此。走进晋城,可以访古寻踪、研学追圣,与文人雅士来一次浸润心灵的精神对话,最是让人沉思。

晋城是一轴层楼叠榭的古建长卷,千年文脉源远流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排在全国第4位;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占全国的1/3,有“中国古建博物馆”之称;有4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186个中国传统村落;特别是沁河流域分布着皇城相府、湘峪古堡、柳氏民居、砥洎城等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有“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走进晋城,可以亲近历史、触摸岁月,与古堡古建来一段跨越时空的美好旅程,最是让人着迷。  

打造“1+3”晋城特色文旅康养品牌矩阵  

山西晚报:晋城全域康养宜居,是一方令人向往的康养福地。在这方康养福地上,晋城打造了哪些闪亮的文化名片?

武健鹏:近年来,围绕“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建设,立足晋城资源优势,以游晋城即品味多样康养生活、享受百态人生为目的,打造了“1+3”晋城特色文旅康养品牌矩阵,“1”为品牌统领即“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3”为重点培树的“晋城古堡”“太行山水”“太行人家”三大子品牌。

山西晚报:如何倾力打造“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这一文旅康养品牌?

武健鹏:晋城高水平举办了四届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成为山西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作为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我们加快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不断完善“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康养产品供给体系,探索形成了医疗康养、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8种模式”,“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培育“晋城古堡”文化遗产品牌,依托“晋城古堡”申遗,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晋城古堡的特色文化,确立文化品牌定位,充分保护古建筑和传统技艺,加大相关部门对古堡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监督力度。推动古堡文物密集区试点改革进一步深化,创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持续推进古堡申遗,深化“晋城古堡”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谋划建设古堡体验中心、古堡博物馆群,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展示地和东方古堡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高晋城古堡的区域品牌知名度。

深化“太行山水”旅游品牌,提升皇城相府、王莽岭龙头景区品质,以景区升级带动,将山地资源、自然野趣、民俗风情等资源与自驾、游学、探奇等相结合,开发山地自驾游、研学旅游等特色产品,打造品类多样、体验丰富的太行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胜地。依托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整合山水旅游景区、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公园等,形成全面展示晋城最精华、最特色的南太行山水集聚群。

塑造“太行人家”康养品牌,立足晋城区位、资源等康养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康养旅游,开发具有浓郁地域标识的城乡度假空间。依托临近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异等优势,营造舒适的住宿氛围,开展多种康体娱乐项目和农事体验项目,打造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和“第二个家”。强化大景区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牵引作用,统筹推进景区旅游开发与“百村百院”建设,构建“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大子品牌,联合县区差异化、特色化打造风格迥异又有本土特色的“太行人家”康养品牌。  

书写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晋城方案”  

山西晚报:近年来,晋城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武健鹏:总体来看,经过五年努力,晋城文旅融合发展活力迸发,“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完成,为乘势而上实现“十四五”期间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突出文旅融合发展,晋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文化资源挖掘和产品创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国内首部大型古堡实景剧《古堡!古堡!》,非遗展演节目《千年铁魂》《再回相府》《迎圣驾》《飞燕省亲》等多部剧目实现非遗、演艺与景区完美结合。旅游接待持续增长,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320.57亿元。

山西晚报:未来,晋城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是什么?

武健鹏:晋城的战略定位是“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晋城比较优势,做优做深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大文章,坚持特色化、产业化、市场化、集群化、精品化原则,以项目为支撑,发展全域旅游、康养产业,提升城市中心能级体系,打造核心大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及服务,加快构建全年龄、全类别、全季节的产品体系,加大全域宣传推广力度,建设国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文旅康养重要目的地。

晋城的形象定位是“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坚持“世界眼光、中国定位、山西一流、晋城特色”,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叫响“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形象,发挥生态、气候、人文等优势,以康养产业集聚发展合力,提升晋城文化旅游康养整体形象。

“十四五”期间,晋城市将致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市、文旅康养融合示范区,形成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晋城方案”“晋城样板”。

山西晚报:请您向广大读者和网友发出一份“晋城”邀请吧。

武健鹏:晋城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好地方。“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晋善·晋美·晋城”等着您!

 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 李莉

书记寄语

传承千年文脉 打造文化名城

晋城市委常委、城区区委书记 孙世新

城市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晋城城区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程颢书院朗朗书声,千年不绝于耳;上党二黄阴柔高亢相融,世代传扬不息;老城南大街古韵新姿,繁华熙攘依旧……1400年的历史与风韵在这里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文脉在这里延绵不绝,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强遗产保护,守好延续千年的历史文脉。积极修护程颢书院、玉皇庙、张院民居等一批古建筑,加快建设南大街、华谊兄弟星剧场等一批文化地标,创新推进上党二黄、白马拖缰传说、九头十八匠传说、泥皮画等一批非遗传承,让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生命体”代代相传。坚持润城化人,激活文化深层的精神基因。加强历史名人研究活化运用,推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系统推进程颢、荆浩、李俊民等历史名人和典籍作品研究,阐发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让优秀人文精神走进现实,焕发时代新魅力。植根厚重历史,创新特色人文的时代表达。将厚重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气息、蓬勃的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核三圈多点”的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这里,历史文脉已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山水人文交汇的现代宜居之地。我们真诚希望能借助此次“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让城区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来晋城城区旅游、观光、度假。

与天为党、祥凤凌空 千年凤城蓬勃扬帆

——专访晋城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琴琴

晋城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琴琴。

静坐程颢书院,聆听不绝于耳的朗朗书声;漫步南大街,触摸七十二谷洞(胡同)的街巷历史;驻足老戏台,听一曲“上党二黄”的圆润委婉……晋城城区,历史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厚重,行走老城,一眼千年,可感受古韵缠绵。

打造以南大街为代表的夜经济,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推出“最晋城最动听”主题音乐会、金秋康养文化季等特色节会活动,以“更年轻”的节奏奏响“文旅+”交响乐……如今的晋城城区,山水人文交汇,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活力四射,迸发着蓬勃力量。

千年凤城,蓬勃扬帆。7月上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晋城城区,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晋城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琴琴。  

城区文化资源闪耀璀璨  

山西晚报:城区作为晋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文化资源上有什么独特的亮点?

李琴琴:伴着太行山风吹过,行走在老城之间,一眼便是千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在城区开馆兴学,让曾经的城区经历战乱洗礼却依然可以延续千年文脉。还有我省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石拱景德桥,以及上溯北齐、下至明清的文物遍布城区大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城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上党二黄和白马拖缰传说两项国家级非遗,还有以“移动壁画”之称的泥皮画为代表的七项省级非遗,以及灿若繁星的市区级近百类非遗项目,这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闪耀着璀璨迷人的光彩。

山西晚报:城区最闪亮的文化名片有哪些?

李琴琴:与天为党、祥凤凌空,城区有三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第一张是“有凤来栖”老城文化名片。1400多年的晋城老城,孕育出以金代景德桥、明代张院民居、清代怀覃会馆、民国马骏故居等为代表的传统建筑文化,城内现存文保单位7处,不可移动文物24处,历史建筑40余处;凭借丰厚的煤铁资源和万里茶道交通枢纽,造就了老城发达的手工业和商贸业,孕育出以九头十八匠为代表的匠人文化,以及以南大街七十二谷洞(胡同)为代表的街巷文化;宋代著名教育家程颢在这里建书院、兴教育,此处诞生了天文学家刘羲叟,水利专家贾鲁,画家荆浩、萧照,文学家李俊民,大儒郝经、戏曲家孔三传等一大批文人名士;千年文脉绵延至今,晋城一中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人数连续数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兴学重教文化注入新内涵。

第二张是“太行山水”康养文化名片。以优良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康养资源为基础,城区“一核三圈多点”的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在核心城区,推进华谊兄弟星剧场、程颢书院文化产业园、山西省中医院晋城分院、禾瑞尚康医养中心等文化润养、医疗康养龙头项目建设,促进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在南部融入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洞头村为中心的五村联建康养集聚圈;在西部依托吴王山森林公园、卧龙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盘活生态资源,拓展康养功能,打造生态康养集聚圈;在北部以白马寺高端康养示范区为引领,建设玉苑、牛山、屋厦等高品质康养社区,打造康养社区集群。

第三张是“上党二黄”戏曲文化名片。上党二黄汇集秦腔的“西曲”与楚调的“黄腔”,具有南北文化相融的特色与内涵,在明末初期被时人推崇为高雅的戏曲,即所谓的“文人戏曲”,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演出,定是场场爆满。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新老业态融合发展 24小时玩转晋城  

山西晚报:作为城区夜经济的代表,南大街商业街广受好评,这是不是城区在推动文旅资源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李琴琴:的确如此,南大街600多米的街区内,分布着文庙巷、青龙巷、景忠桥、景德桥等历史遗存,聚集了老店铺、老邮局、老戏院,是老晋城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更承载了每个晋城人的记忆和乡愁。

近年来,结合老城文化名牌,我们对南大街不断提标改造,创新升级,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烟火气”浓郁的夜经济商业街,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完美融合。去年,南大街旅游休闲街区入选我省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山西晚报:白天,群众可以在城区参与哪些文化活动?

李琴琴:我们倾力打造了《重逢晋城》大型沉浸式融合秀演。该剧实景还原了晋城6大历史瞬间,共同演绎了荡气回肠、穿越古今的山西文化大戏。

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丰富华谊兄弟星剧场的业态布局和文化演艺,推动“重逢晋城”剧目叫响全国。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程颢书院和文化产业园,打造“文物+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让书院与文化在相互浸润中融为一体,为游人们提供“沉浸式”感受古城历史遗存的新体验,促成文化和旅游实现化学反应,实现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并以此为引领,创新培育一批“拿得出手”的文旅新IP,让远道而来的朋友“24小时”了解晋城、玩转晋城。  

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  

山西晚报:城区在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中有什么具体举措?

李琴琴:现在,我们正以“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整合、产城整合,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坚持“旅游+森林”,打造白马寺山、卧龙山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整合形成森林观光、森林体验与森林康养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坚持“旅游+水利”,建设东滩会、西滩会两河滨水文化旅游休闲空间,并打造白水河湿地公园,不断优化水利资源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模式;坚持“旅游+农业”,打造“白马寺赏花之旅游”“多彩洞头乡村之旅”、南畔采摘农耕体验游等10余条精品线路,预计年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坚持“旅游+文化”,在中心城区发展南大街旅游休闲街区,完善包括晋城大剧院,华谊兄弟星剧场,戏剧、相声等小剧场业态的同时,挖掘冶底岱庙、怀覃会馆、程颢书院等古建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依托非遗、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提档升级。

山西晚报:这些文化产业非常吸引人,城区计划通过什么方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李琴琴:我们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培育文化节庆旅游经济产业链,先后推出“祈福南大街画展中国年”晋城祈福年画节、“最晋城最动听”主题音乐会等特色节会活动,让“更年轻”的节奏敲响文旅康养的音符;为拓宽客源市场,我们先后举办了“豫见晋城相约城区”文旅品牌交流会,实施“山河守望晋邻相亲”好邻居多走动计划,加强与中原经济区、京津冀等城市旅行商合作,与焦作等周边市场实施门票互免政策,实施大宗旅游接待等引客入晋旅游市场开发奖励;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充分发挥城区区位优势,联动皇城相府、王莽岭、华谊兄弟、司徒小镇等景点“串珠成链”,不断提升城区旅游吸引力,让城区的文旅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未来,城区将继续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以“体验”为核心、以“场景”为抓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促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不断完善城市文化休闲和娱乐功能,真正让来到城区的游客不失所望,让尚未离开城区的游客还想再来。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历史沿革  

秦、汉时,晋城属上党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丹川置晋城县,为称晋城之始。宋、元时期,晋城俱归泽州所辖。

清雍正六年(1728年)泽州升州为府,在原泽州所辖地区置凤台县,府治设于凤台县城内。

民国23年(1934年),晋城县直辖于山西省。

新中国成立后,晋城县隶属晋东南专区(行署)。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城县,设立县级晋城市,由晋东南地区行署代管。

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晋城市分设城区和郊区(今泽州县),为晋城市城区建置之始,并延续至今。

游古街寻觅烟火 访古村调养身心

  这里有5万亩的野生桑树林,织造的潞绸是中国三大丝绸之一,是中国最北的丝绸产地。

这里有117座大型明清古堡、15万间完整明清古建、20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和中国传统村落,是全国第一的古堡群。

这里盛产“兰花煤”、尿素,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和煤层气生产基地。

这里是世界康养示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这里也是山西省唯一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城市,素有“凤凰之城”“太行明珠”的美称。

晋城,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人文之城,一座山川壮美、风光旖旎的绿色之城,一座奋力争先、转型发展的崛起之城。

来,跟着“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的脚步,体验晋城城区文化新名片的魅力吧!

名片1留住乡愁 老街芳华再现

  一条老街,辗转李唐宋金;青砖灰瓦,记载有常岁月。老街里藏着柴米油盐,藏着生命的痕迹。一半记录烟火,一半留有诗意,走在这条历经辉煌与沧桑的古街,历史仿佛被重新定格——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老城的古朴,更填满了城市发展的新脉络。在南大街,晋城人嗅着家常的味道,回味自己与她的故事;游人循着历史的印记,想象她旧时的模样。带着众人的希冀,老街再现旧日芳华。

南大街不仅有城市气息 更有老城记忆

  南大街,对于老一辈的晋城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可以说这里承载着太多人的记忆了。这里记录着老晋城人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进城、第一次逛商场、第一次看电影……

路上,拦住任何一位老晋城人,问及对南大街的印象,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相亲对象在这里看一场电影,过年买一套新衣裳、闹一次元宵节的红火等,这里就像一台时光记录仪,记载着老城的发展和岁月的痕迹。“我和老伴就是在南大街相亲认识的,以前一到过年的时候我就和老伴来这里看戏。”年近七旬的李翠花老人讲述着,脸上洋溢着回忆的幸福。

南大街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商业店铺林立,是早期最繁华的街道,南大街全长650米,宽15米至20米不等。晋城市老城以南大街为轴线,分为东、西两部分。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进攻晋城,一天出动飞机少则5架,多则24架,对老城进行了大规模狂轰滥炸,城内绝大部分古建遭到破坏,宏伟的城墙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两座古桥景德桥、景忠桥,和72条街巷向后人诉说晋城曾经的辉煌。

2018年,在晋城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启动了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对南大街进行了街道路面提升,管线下地立面改造工程。经过7个月的修缮,现在的南大街青砖黛瓦、旧街灰墙、青石甬道、墙绘浮雕……这个承载着无数晋城人记忆情怀的百年历史街区,以民国建筑风格的崭新模样,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作为土生土长的晋城人,张亮说,十几年前,南大街破落不堪,不少店铺门可罗雀,年轻人大多选择去前边的人民广场散步购物,逛南大街的多是一些年长的人。“今年再看,很惊喜的,如果不是看到门口的指示牌,根本不会想到这里是南大街。走在青石铺就的街道,青砖灰瓦的古建筑,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尤其是晚上,我带着孩子们来这儿,给他们讲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孩子们也喜欢在这里尝一尝美食,很喜欢这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华灯初上,走在南大街,古色古香,流光溢彩。夜市早已经摆满了摊位,满目琳琅的好物、吆喝叫卖的商贾小贩,人潮涌动、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直到深夜依然热闹非凡。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发展的气息,更有老城的记忆,年轻人在这里品尝夜市美食,老一代人在这里感受烟火,寻找晋城记忆。

名片2红色引领 古村向美而行

  洞头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远追唐宋,近到清代。琵琶寺、三佛洞、月亮洞、清代民居以及风景独特的古栈道等保存完好,古文化遗存俯拾皆是,为晋城市周边有名的揽胜之地。

时易世变,洞头村走过了悠久历史,经历了枪林弹雨,并没有沉寂。洞头村人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明确了红色研学、休闲民宿、乡村旅游三大发展产业,驶上了发展快车道。青山卷着白云,洞头,这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已然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最美康养休闲体验地。

路通河清景美 洞头村吃上“生态饭”

  洞头村离市区驱车10公里远,是晋城人家门口的诗意栖居,依山而建,簇拥在麦田和绿荫里。现有林地1189亩,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行走在村落的路边,鸡犬之声偶尔相闻,把自己“丢”在这满目的青山里,前可眺望城市,后可放眼青山,下可亲近泥土,上可凝望星夜,走一走麦田步道、吸一吸林间浓氧,听一听琵琶泓的飞瀑、赏一赏清风壁的诗句,这些都成了游客流连忘返的体验。乡居洞头,可以洗去身体和心灵上的疲惫,慰藉心底回不去的乡愁。

然而,曾经的洞头村,坐拥好山好水好风景,但因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交通不畅,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20世纪90年代,村里修好了一条连接外界的出山路,山外的世界让年轻人更不愿意回村,洞头村日渐‘空心’。”洞头村党支部书记张芳芳说,近年来,洞头村不断美化乡村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生态旅游村。2019年,在晋城市的支持下,洞头村延伸改造出山道路,建成了2.1公里的双向快速路,公交车更是通到了村口。同年年底,晋城市大洞头宸文旅公司在洞头村扎下了根,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研学中心、廉政教育基地、游客中心,麦田广场、儿童广场和美食广场接续修建,特色民宿、山间小木屋别具一格,给予洞头村新的活力。

焕然一新的洞头村,先是掀起了“回村潮”,村民赵彩霞的儿子便是其中一员。之前,赵彩霞养羊,儿子从事物流运输,得知村里想吸引年轻人返乡,当地政府还推出返乡青年财政贴息创业贷政策后,她便让儿子返乡,贷款10万元,全家做起了农家乐。

提到现在的收入情况,赵彩霞满脸笑意地说,以前养羊每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现在开农家乐每年收入将近10万元。现在别的都不想干了,一心只做农家乐。现在的赵彩霞,不仅还完了贷款,还将屋外的小院重新进行了改造,接待能力翻了一倍。

记者在洞头村村委会看到,各种光彩夺目的荣誉挂满了一面墙,也见证了洞头村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随着山西特色“多彩洞头乡村旅游”线路入选文旅部“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洞头村先后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首批A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借助绿水青山,洞头村民依托文旅康养优势吃上了“生态饭”,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万人次,全村人均收入2.5万元,真正带动了村民依靠康养旅游实现增收致富,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名片3  传承非遗 老剧重焕生机

  上党二黄是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因其唱腔、乐器和板式与国粹京剧一样,所以被称为“土京剧”。上党二黄历史悠久,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拥有“昆梆罗卷黄”五种音腔,集“唱念做打步”于一体,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党二黄迎来新机会 尽全力留住人才

  台上演员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尽显功力;台下戏迷如痴如醉,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城区开发区街道办事处郝匠社区,一个临时搭起的舞台上,鸣凤剧团正在上演经典剧目《打金枝》,台下聚集着很多观众。

观众崔卫超说,他是鸣凤剧团的忠实戏迷,看戏已有13年了,每场演出他都会到现场观看,尤其是剧团的上党二黄,希望剧团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排新戏,为上党梆子事业贡献力量。

观众李晋利说,以前就听说鸣凤剧团唱得特别好,现在终于有机会来现场看一下,还专门带了孩子,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非遗的熏陶。

上党二黄是流行于古上党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古称“上党皮黄”或“土二黄”。在早期的舞台演出中,上党二黄常与昆曲、梆子同台演出,在各自的剧目演出中各唱各调、各具特色、自成一体,从不串调。剧目的表演也各行其是、互不串演。

上党二黄的主要板式,正二黄、反二黄、原板、二板等都是极为婉转妙曼的,它的一阴一柔之美成为上党高亢音乐元素的对比与补充,把高亢的西皮与之相合,让人们在欣赏本地惯用音乐的同时,又品尝到另一种从心底轻轻吹拂且令人心醉的音乐元素。上党二黄音集南北的形成过程,使它具有了南北文化相融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它声腔中的西皮调铿锵高亢,极具上党地区燕赵文化“慷慨悲歌之特点”,而二黄调的优雅婉转,则把江南泽国的温柔细腻传递下来。如果说梆子是粗犷的北方汉子,那么,上党二黄像个细腻优雅的女子,内容丰富,尤其以悲情剧目演出为主要特点。

晋城市城区党委和政府,为了使上党二黄这一古老剧种能接过当年“鸣凤班”的衣钵,更好地传承保护,专门组建了晋城市坡区上党二黄剧团(现为晋城市鸣凤剧团有限公司)。2007年以来,该团每年坚持至少恢复或创排一本二黄戏,多次参加市级比赛屡获殊荣,2008年该团带着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打金枝》参加了山西省第十届杏花奖的评比,两人荣获杏花奖。2011年6月,上党二黄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同年8月29日,上党二剧组代表山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牌仪式的演出,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及文化部领导的亲切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次年剧团负责人杨海兰被评为上党二黄省级传承人。

地方戏曲一样,发展过程中,上党二黄也存在传承难题。比如,鸣凤剧团60多名演员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后继乏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境。“学唱戏是个苦活儿,需要从小训练形体、练习发声,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喜欢很难坚持下来。”杨海兰说,“我们的演员经常在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穿着厚重的戏服在台上表演,中暑是常态,出门在外,我们常备藿香正气水和绿豆汤,供演员解暑。”

目前,上党二黄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送戏下乡”和“戏剧进校园”两大项目。杨海兰说:“我们最近也在筹备‘育苗计划’,从最适宜练习基本功的十几岁的孩子里选出来文化传承人,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提供保障,留住人才。”

山西晚报记者 赵德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