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边塞诗绽放新时代的艺术张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是边塞诗人 让边塞诗绽放新时代的艺术张力

让边塞诗绽放新时代的艺术张力

2024-04-03 0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孙雨晨

  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一章,是诗歌中最能令人荡气回肠的存在。它的艺术张力不仅能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而且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审美基因,蕴含着中国版图符号,成为历史的见证与记忆。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如何诵读边塞诗,感悟边塞诗的艺术张力,赋予边塞诗新的内涵和当代性,显得重要而迫切。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意义。边塞诗,顾名思义表现了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这就决定了它的审美风格和意向特色。诗论家大多认为,边塞诗肇始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鼎盛时期。众所周知,唐代诗歌文化高度繁荣,涌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有名有姓诗人2536位,诞生了五万余首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绝古今。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仅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且历史价值卓荦。

  通观边塞诗,创作格局气象不凡,蔚为大观。举其荦荦大者,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诗中既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壮志,凸显了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从美学风格来说,边塞诗“雄浑、磅礴、浪漫、瑰丽”,充溢了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

  不难发现,边塞诗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江汉》)讲述的就是战争环境下古人的边疆概念与意识。有边境之战争,方有边塞生活,进而有蕴含着地理学的边塞诗章。边塞诗涉及鲜明的边地风物地貌,是疆土的直接呈示。比如,边塞诗中涉及的自然景观不乏一些地名风物,如“塞外”“雁门”“漠北”“羌笛”“胡笳”“楼兰”,当然也不乏一些人物,如“戍卒”“胡人”,如此清晰的地名风物和意象,显露出中国疆域的轮廓,具有强烈的地理标志意味,宛如历史档案馆。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海洋文学也引起了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譬如明代涉琉海洋诗文研究,对于认识中国海疆图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此同时,为呈现新疆历史的客观事实,央视播出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坚持让历史发声,也摭拾很少写边塞诗的李白诗句,以此深刻揭示出新疆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这充分印证了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亲见者。

  在今天,深入挖掘古代边塞诗的丰富内涵,欣赏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美感,有助于坚定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温历史,赓续边塞诗的精神血脉。

  首先,要用好边塞诗的诗教资源,激发潜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说,诗歌的品赏与创作早已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中华传统诗教应以边塞诗为切入点,解析其奥妙,努力在全民中营造诵读边塞诗的良好氛围,不仅要注意欣赏古典诗歌的审美维度,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力量。

  其次,应当挖掘、创作新的边塞诗。每一个时代和民族都需要英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是边塞诗的核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不久前,新时代卫国戍边四名英烈,在雪域边关以身躯铸界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同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戍边战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誓言又何尝不是边塞诗的雏形呢?当代文学应把新时代的边塞诗纳入研究视野,赋予边塞诗新的生命和活力。

  总之,边塞诗凸显的文学地理景观,以实证阐明了中华民族的疆域轮廓,它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液,成为助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绵绵疆土,戍边流长。新的时代,催生新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形式,并将力促新、旧边塞诗的对接。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让边塞诗在人民心中生根开花,必将凝聚起14亿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密码,推动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师)

[ 责编:刘冰雅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