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听课有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是什么意思怅惘 《好的故事》听课有感

《好的故事》听课有感

2024-01-18 0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日听名家上《好的故事》一课,深受启发,有获颇多。

课堂流程如下:

一、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一一对应法。从课后习题一切入,请学生将初读时跳过去的词说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这些词放在现代是什么意思。老师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呈现。

2.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澄碧、荡漾、错综、交错。”都是用过渡语引出含有这些词的句子。

3.借助资料理解词语。出示了含有“云锦”这个词的句子后,老师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补充云锦的知识。

二、了解这个美好的故事是梦境。由课后思考练习二导入:凭什么说这个好的故事是个梦境?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这个问题使学生将课文前前后后细致地读了一遍。

三、走进梦境,体会它的美丽优雅有趣。本环节有三个问题:梦境里有什么事物?这个梦是什么颜色的?这种颜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最后,老师总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往往反映着一个人的愿望,追求,理想。

四、借助资料,把握意图。读课后链接,请学生找到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使学生明白这个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希望。

五、借助资料,了解背景,体会课文象征的艺术书法。由问题“谁对1925年前后的鲁迅有了解”引出资料:

1925年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公然屠杀,拘捕数百名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国大地。

新文化战线被分化,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开背叛革命,这使鲁迅感到信念动摇的极度苦闷。

黑暗而残酷的现实,让鲁迅感到求索的怅惘、战斗的孤独。他说,“我时时说起自己的事情,怎样的碰壁,怎样的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请学生从中找几个词形容鲁迅先生的心情。

老师指出矛盾之处,鲁迅先生当时孤独怅惘,为什么却做一个好梦?学生进行猜想,之后,老师再次出示资料,请学生验证想法,这两段话是采用填空的方式: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儿”,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儿”,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望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见到过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的追求“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儿”,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优雅、有趣,而且分明”。表面是在描写故乡的景物“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这个好的故事象征着或寄托着什么呢?学生进行课堂习作小练习。老师给出一句话,学生往后续写: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深沉的夜……

小习作交流后,老师反复创设情景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使学生记住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最后通过看板书的总结,引申到:每个人都有“好的故事”,那也是自己的希望。

这位名家是分两个课时来上的,一到四环节是第一课时,第五环节是第二课时。

我自己也上过这一课,总觉得没有上透,因为自己的理解也不透。而名家从课文后边写作日期切入,首先使学生明白了课文的语言和咱们现在的语言有所不同,之后时时以这个时间节点引出新的内容,学生不仅看清楚了课文中所描述的这个好的故事,还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好梦,读通了文,也感悟到了作者的情,达到了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深度阅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文章的写作特色是采用了象征手法。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突破了难点;同时,紧扣课后习题,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这位名家叫王崧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