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昭通作家的小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昭通的昭读什么 我看昭通作家的小说

我看昭通作家的小说

2024-07-13 0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摄影:彭力勤)

这次来昭通主要看了杨昭、吕翼和杨莉的小说。虽然在十多年前就已经通过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对昭通作家的小说有所了解,但这次集中阅读依然超乎预想。

他们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们能够轻易进入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一般说来,比他们年长的当代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题材范围,而且这些题材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固定,都是自己经历过的,起码也是自己熟悉的。比如贾平凹的商洛山区,陈忠实的关中平原,莫言的山东高密乡。而昭通这三个作家就很有意思,他们笔下的生活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杨昭有写民国初期的《日蚀》;杨莉有写解放战争的《老费就在挑水巷》,写抗美援朝的《俘虏》;吕翼有写抗日战争的《冤家的鞋子》,还有写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作品。这些生活都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对这些生活的历史氛围和生活细节的表现全凭想象。作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靠经验和记忆写作;一类靠想象写作。前一类写作考验捕捉经验和保鲜记忆的能力;后一类作家考验艺术胆量和想象能力。昭通的这三个作家更多的是属于后一类。

第二,他们对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有一个相当深度的把握。他们靠想象写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并没有像当下一些流行的电视剧那样胡编乱造或者戏说,而是力图贴近历史,贴近真实,并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在《日蚀》里,杨昭通过日蚀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前后,一个江边小镇上因几个科学家的到来搅起的一场波澜,表现当时民众的愚昧和野蛮,无论是题材还是角度,都有一定的新鲜度。《老费就在挑水巷》写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斗争,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历史潮流中的个人命运上。老费明明活着,却被当做烈士埋葬了,他千方百计想证实“我还活着”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怎么也做不到。这样就把个人命运在历史潮流中的难以把握表现得比较透彻。《俘虏》这篇作品初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像《第四十一个》,但其实它不是写爱情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突破阶级阵营的敌对,而是写最基本的人性。为了真实可信,杨莉对自己的人物做了非常周到的限制。女主人公本来就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对方则是重病在身丧失了抵抗能力的敌人。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她本性和职业本能中那种柔软的东西才被激发出来。作品的深度是由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决定的,既有正确与谬误之分,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这三个作家正朝深刻的方向努力。

第三,这三个作家都挺狠的。杨昭在《日蚀》里写了好几种方法杀人,他写的不动声色,人读来却毛骨悚然。杨莉的《一个人的冬天》写一个小孩因为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因为对父亲种种行为不满,他就可以把自己一只耳朵割掉。这样的情节设置,这样的场面,的确是鲜血淋漓。如果说他们两个的狠表现在直面行动和场面的残酷,吕翼的狠则表现在对情感的不留余地。他在《冤家的鞋子》里围绕着一双鞋写爱恨情仇,写家国情怀,写生离死别。尽管最后女人接受了那个毁了她一生幸福的男人,男人却再也穿不上他魂牵梦绕的那双鞋了。三个作家的这种狠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禀赋,因为作家的善良有时候会局限他们对生活的开掘。

谈到他们作品的不足我会有一些犹豫,因为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可能永远赶不上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不过对于人,对于人类,对于人性,最终还是应该抱有积极乐观的看法。如果我们真的认为人类就是这么一群龌龊的、丑恶的、残忍的生物,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以这样一种观念来看这三个作家的小说,我感觉他们看到的生活的阴暗面,人性的残酷,人性的黑暗,可能多了一些。当然看的出来,他们都在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温柔的、善良的东西。不过,从我看到的几篇作品来看,他们可能觉得生活当中黑暗的、丑恶的、残酷的东西占据了主流的位置,而善良和美好只存在于个别的人和事中。其次,他们的作品对当下生活的表现还不够充分。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着新鲜事物的无穷魅力,正是青年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最后,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一些外国作品的影子。借鉴必不可少,但最终还要化为自己的血肉。

在我看来,昭通这三个作家的小说水平与他们的的影响还不匹配,应该是宣传不够。过去说“不彰人短,不炫已长”,现在已经不适用。昭通有这么好的小说家,应该花一些力气,让大家都知道。

作者简介:

牛玉秋,著名评论家,原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