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高一月考作文题目及解析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春节作文题目大全高中 2021年10月高一月考作文题目及解析汇总

2021年10月高一月考作文题目及解析汇总

2024-07-09 1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0年10月田家炳高一作文

四、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自角度,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新东方教师下水文】

阅读是一种轻柔的塑造力

丁文泽

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一望无际、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而攀上阅读的慢车,便会缓缓驶向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你会可能会忘记来路苍凉,但尽头却是华枝春满。

也许有人会质疑,阅读的内容繁芜,脑容量有限,迟早忘却一空,既然如此,又何苦耗费心力。请诸位思量,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人饥饿的精神世界应该被什么喂养呢?毫无疑问,浩瀚书海方是明心归处。浮光掠影的文字也会让人惊鸿一瞥,每一次心灵的震颤都是灵魂被雕刻的感召。

阅读可帮助我们在无形中壮大经验并创造经验。天下事不计其数,人不可能件件亲自实践。个人之经验,九牛一毛、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独坐案前榻上,或瓜棚豆架下,便可闯进—个无边疆域。足不出户,就可以遍览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身居斗室,便可与古今中外的圣贤学者畅谈。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又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丰盈。

阅读养性,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综合气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造物主创造人类的毛坯躯体不一定都是充满魅力的。然而,读书生涯可以使人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文革”时木心被关在积满脏水的防空洞里,关他的人想,该是爬着出来了吧。 可他坐着,裤子还有笔直的裤缝。正是被读书陶冶出来的君子儒雅的品性,让木心哪怕在逆境中依然持守,这种气质是被几千年积淀的书香氤氲而出的。

阅读,不仅丰盈人的内在世界,更能够修明人的外在行为,它细微若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揆诸今日,读书功利性日盛,读书不再是为了增长经验、修明昭质,而是为了将知识拿来卖弄,寻章摘句,哗众取宠。涉猎网络,也有很多捏造的名人名言充斥在各种鸡汤栏目,受人追捧。

荀子之言字字珠玑,让人首肯心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学习和阅读都如是,它是一种轻柔的塑造力,不会让你在一瞬间达然圣明,但是它细细雕琢,微微塑造,终是打造出一个人温润华丽的一生。

 

相似作文链接【读书作文】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 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方能得其精髓;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 能领会思想。因此,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 然而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 10-30 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就可以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提纲】 中心论点:拒绝浮躁,踏实读书——《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

①正面:亲自深入阅读,才能体味精髓,领会思想。——张溥,康熙,丰子恺

②反面:只听他人解读,则易浮光掠影,难求甚解。——杜甫,苏轼

③辩证反思:并不意味着不能听,而是要自己先读。

 

【范文示例】

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

夤夜灯盏,翰墨书卷,精骛千载,思接圣贤。每每提到“读书”二字,脑海中都会浮现 这样的画面。这画面中,有千古留香的书籍,有凝眸静观的读者,却没有滔滔不绝的录音或光影闪烁的视频。是以,这种请人读书的现象才让我尤为惊异——这喧腾时代中的浮躁风气,竟也沾染到最该踏实深入的读书行为了吗?在此,请允许我谈一谈: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

亲自深入阅读,才能体味精髓,领会思想。一部恢弘洋洒的巨著,一篇妙理无穷的文章, 我们都需要亲自阅读、深入阅读甚至反复阅读,才能洞悉其中高拔的精髓和超迈的思想,才能升华自我,获得成长。明张溥,少时读书,每文必抄录七遍方止,终成“七录斋”的士林美谈;清玄烨,教育子孙读书,规定名篇必须背诵120遍方可,终传百余子孙无一人纨绔的教育佳话;今丰子恺,读书时如遇佳篇,必读22遍方休,终筑翻译巨匠的深厚功底。书中乾坤,非躬读不能领悟。

只听他人解读,则易浮光掠影,难求甚解。一本好书,往往蕴含丰富,只凭不足 30 分 钟的解读,势必无法将精华全部呈现。甚者,若解读者本身理解有误,这二手的知识则更是 有害无益。我们若心态浮躁一味求快,只靠他人的录音、视频来了解书籍,则难免走马观花、 印象不深,甚至偏听一词,堕入旁门。试想,若少陵只是“读书‘听’万卷”,又如何能达 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若东坡只是“旧书不厌百回‘听’”,又如何能明白“熟读深思 子自知”的道理?书山有路,他人的解读或许是捷径,但终究难到终点。

当然,不能只听他人解读,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他人解读一味拒绝。当我们已有自己的理解时,他人的不同看法或许会帮我们打开思路;当我们确有难解之惑时,他人的独特剖析 或许会帮我们点亮灵光。我想,对待这类录音、视频的最好方式,是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之上 去批判借鉴。拿来主义,正在于此。

当夤夜灯盏被灼眼的视频之光取代,当翰墨书卷被蚀耳的录音之声掩盖,当本应平静的灵魂被躁动的时代诱拐,能够踏实读书的人似乎真如《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 语所说的那样越来越少。但越是如此,我越要疾呼: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愿我们都能重拾书本,深入阅读,拒走捷径,踏实成长。毕竟,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

慢慢读,会比较快。

 

2020年10月中华高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一种声音,一直在心底萦绕一种声音,能穿透历史的烟尘:有一种声音,会带来心灵的震颤与感动;有一种声音,能唤起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请以“有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

具体题目分析:“有”表示客观存在; “一种”强调了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的主体,“声音”既可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如车声、音乐声、人的话语声;也可指没有声响的心声,总之,声音的内涵丰富。整个题目是要求考生选择一种熟悉的印象深刻的声音,强调声音存在的意义。

人的声音:奶奶(外婆)的声音、父母的声音、司机的声音、妹妹哥哥的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雨声、歌声、鸟鸣声……

没有声响的声音:竹子生长的声音、蜗牛的心声、树生长的声音、蝉蜕的声音、小草顽强生长的声音、心声……

大而抽象的声音:中国的声音、故乡的声音、母爱的声音、诚信的声音

其他的声音:木鱼声、脚步声、石磨声、倒茶声、梦呓声、加油声、咳嗽声、排球的声音、打闹声、撕纸的声音、烧开水咕咕的声音、读书声……

二、立意

1、某位亲人(奶奶、姥姥、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老师等)的某种声音,如脚步声、歌声、开水的咕咕声、读书声、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爱、鼓励和做人的道理。

2、大自然的声音(水声、风声、鸟鸣声等)让我内心宁静,获取力量,怀念过去,思念故乡。

3、无声胜有声,如心声、树或草遭受磨难后努力生长的呐喊、蝉蜕的声音、花开的声音、竹子生长的声音、聋哑人的呐喊声,表现对我(主人公)的激励作用。

4、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如时间易逝,要珍惜时间;通过倒茶声,知道要做一个稳重淡然的人;小贩的吆喝声,让我感受到过去美好的回忆,认识到传统的保护的意义;树或草生长的声音,说明生命的顽强……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①关键词“声音”的替换不当。将“声音”等同于“话语”,将一种声音写成一句话;或者直接将父母亲人的行为当成声音,变换了声音的性质。

②从反面立意,写丑陋的声音,如看客的声音、鬼子的枪炮声,写这样一种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什么的。

③行文有几种声音,如写了老师的鼓励之声、妈妈关爱之声、同学友爱之声,且又未能在最后收束成一种声音,属于审题不当。

④舍弃自己熟悉的生活立意,选择一些抽象的、看起来高大上的角度立意,使文章显得假大空或者言之无物,如中国的声音,感恩之声、诚信之声。

⑤不会扣题点题,虽是记叙文,写的是故事或事情,但应该有一个主旨,在行文的过程中或明点或暗扣主旨,关键词至少在文中有所体现。

⑥文体意识不明。作文题明确规定是写记叙文,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写的是议论文或说理抒情散文。

⑦主旨牵强。写一件事或几件事,写作者一定要上升到诚信、感恩、初心的主题,扣不到“声音”,强行扣题,通过结尾的议论硬性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拉在一起。

⑧详略的安排不当。文章前后比例失衡,前面写了好多跟“声音”无关的东西,最后匆忙写“声音”,草草了事。

⑨另外,还有文面不佳、字太小、写作低幼化、逻辑不严密、抄袭阅读文等问题,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四、写作建议:

1.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强调记叙文仍然需要一个主旨,中心明确,行文过程中需要明点或暗扣主旨。

3.记叙文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来写作,写出真情实感。

4.注意整体构思。选取的材料与主旨有关的多写,无关的少些或不写。

5.注意记叙手法的灵活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的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特别是细节描写。

7.不写套作,不抄袭文章,包括抄袭试卷前面的散文阅读和抄袭小说电影的整体构思。

8.注意文面的整洁和字迹的清晰工整,字也需大小适中。

五、优秀作文展示及点评

有一种声音

2021届高一考生

有这样一种声音,虽苍老却能让我深受感动;有这样一种声音,虽沙哑却能予我源源动力;有这样一种声音,虽苦涩却让我甜意满怀。这种声音便是我爷爷的声音。

爷爷年岁已高,他那阅尽世事的眼上就是岁月悄悄刻下的皱纹,他那稀松的黑发中夹着白如雪的丝。然而最让我深刻的是他的声音。那种声音,如百年古松般沧桑,却又透出几分白杨般的有力;那种声音,如远雾重峦般深远,却又显出几许清风的爽朗;那种声音,如初尝浓茶般苦涩,却又浸出几丝甜意。

那是中考前的一个深夜,我挑灯夜战,心中是自己愚笨的苦闷以及对作业多的抱怨,不经意间,房门被轻轻推开,我循声望去,是那满脸关切的爷爷。他用苍老的声音缓缓说道:“孙儿啊,别学这么晚了。身体重要啊……”这声音,有如古树般,虽然苍老但给人一种归宿感、安全感,还有那历经风霜后的淡然从容,我那苦闷迷茫的心被这样一种声音感染了。对啊,学习努力也要兼顾好身体啊!我可以放弃挑灯夜战恶补知识,但我不能辜负爷爷对我的关心,不能无视拒绝深深蕴含在这种苍老声音中深沉的关怀!我同爷爷道了晚安,安然入睡。

还有那个下午,我准备坐车去远方读书。临行前,爷爷拉住我,用他那略有些沙哑的苦涩的声音说:“孙啊,此一去不知何时能再看见你,你可要好好读书,不负爷爷的期望!”这苦涩的声音就如初入口的红茶般让人难受,尤其用这种声音道别,那是何等让人伤心。我愣了几分钟后突然从这话中读出了爷爷这沙哑的声音中包含的殷切期望,像那口苦苦的红茶,细细品后竟浸润出一种沁人心脾的甜,甜入我的心。这种声音初听时很苦,但只是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如今细细回想这种藏着年迈老人对远游求学的孩子无限期望的声音,我心已是甜开了花。

后来,明月圆满,我回了家过中秋节。晚饭时,爷爷听我述说着在校的种种美好经历,以他独有的沙哑苍老声音笑了出来。那声音,就像沙涩干涸的地上淌过一条清水,又如雾浓谷深中吹过一阵清风,是那么令人欣喜,是那么让人幸福。这种声音,是终于盼到我归家后爷爷内心的快乐与幸福的最好的诠释……

有这样一种声音,苍老而深情,苦涩而微甜,干巴而幸福,这便是我爷爷的声音,也是我最喜欢且依恋的声音。但愿时光仁慈,让他健康幸福,让这种声音永远萦绕在我耳旁!

点评:这篇文章审题明确,符合题意,写爷爷这样一种声音给我的感觉:“苍老而深情,苦涩而微甜,干巴而幸福”,表达了爷孙俩的深情。此文优点有:一、扣题意识很强,文章多处点题,除了开头结尾点题之外,文中还有对爷爷声音的描写,如第二段“那种声音,如百年古松般沧桑,却又透出几分白杨般的有力;那种声音,如远雾重峦般深远,却又显出几许清风的爽朗;那种声音,如初尝浓茶般苦涩,却又浸出几丝甜意。”第三段“这声音,有如古树般,虽然苍老但给人一种归宿感、安全感,还有那历经风霜后的淡然从容”,“这苦涩的声音就如初入口的红茶般让人难受”,“从这话中读出了爷爷这沙哑的声音中包含的殷切期望,像那口苦苦的红茶,细细品后竟浸润出一种沁人心脾的甜,甜入我的心”。二、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主体部分写了三件事情来表现爷爷的声音,从而突出爷爷对我的关怀,衔接过渡自然。三、能够化用所学课本内容,如第四段写我出外读书时,爷爷说“孙啊,此一去不知何时能再看见你,你可要好好读书,不负爷爷的期望!”这个场面与《项脊轩志》中大母对“我”的期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够简洁,为了点题,刻意的痕迹明显,对爷爷声音的描述太累赘,特别是有些排比句可适当删减。还有就是叙事手法不够多样化,所以文章相对平淡。但瑕不掩瑜,此文仍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有一种声音

2021届高一考生

那间破旧的房子中,老人与石磨如久别的老友般紧紧相偎着。于是,石块与石块沉闷而又艰涩的摩擦声轰然作响,清晰而又笨拙,如一曲亘古的歌谣,翻动着我平静的心底。

每当那缕米香开始走街串巷的时候,我常常兴奋得一跃而起,打开门迎接老人的到来。那是我只有春节回到故乡时才能一饱口福的美味,白玉般的光滑表面,软糯香滑的口感,一口咬下去米的清香便四溢在唇齿间。老人总会挑着担子,担着几箩簸箕炊,在大街小巷间吆喝叫卖。童年的春节,便浸泡在这稻米的丝丝缕缕的清香中,我也悄悄地长大,老人也渐渐老去,少了走街串巷的精力,只能日复一日地坐在集市的一角,任夕阳余晖洒遍他的周身才归家。

也曾吃过其他店中所卖的簸箕炊,却挑剔地认为,它们少了一种灵动的味道,是那缕浅浅淡淡却勾人心魄的清香,显得僵硬呆板而又千篇一律。

后来有一回清晨赶路回老家,却不经意间听见村外的石磨房传出声响。我惊奇,村内的石磨都已失去踪迹,机器已普遍使用,有谁还会去那个破旧的石磨房?我悄悄地走近,趴在窗户上,只见老人撑直了如干枯树枝般的双臂,青筋迭起,干瘦的身子弓如虾米,咬着牙,费力地向前推着巨大的石磨。他年事已高,只得推一阵歇一阵,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又拼尽全力地继续向前推,即使身着短袖,也挡不住汗流浃背,皱纹层层叠叠如干瘪的核桃,吃力地对付着面前的庞然大物。石块间的摩擦艰涩地传至耳畔,直到那乳白的米浆迸溅着流至一个大木桶中时,我怔住了。耳际石间轰然作响的摩擦声一阵又一阵地起伏,笨拙而固执地在耳际回荡,原来我心心念念的那缕米香呀,藏在这巨大的石磨中,藏在这沉闷的石磨的歌唱中,藏在老人奋力推磨的身影中。

在这个机器换人、日新月异的时代,还有谁愿意耗费这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只为做出小小的几碗簸箕炊?这是对传统手艺的赤诚之心,更是对食物味道的热爱与敬重,热爱自己的手艺,更敬重食物之味、生活之美,这是那呆板的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情感与温度。

当那石磨的声音从遥远的记忆中传来,我便明白,有这样一种声音,它将成为我追寻生活真谛的最明亮的心灯。

 

点评:选取这篇文章,是希望同学们学习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选择一个物作为载体来表情达意。此文选取石磨声作为载体,表达自己对传统手艺传承的思考。文中,物我合一,老人与石磨融为一体,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客观地对传统手艺做了一个评价。

叙述手法多样,顺叙、插叙相结合,使文章内容充实而叙事富于变化;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老人推磨的场面写得细致生动,如在眼前;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得生动,思考得深入。

这是我个人最为欣赏的一篇文章。

 

有一种声音

2021届高一考生

窗外,又开始下雨了。

只看见细细的雨丝密集地冲刷着窗外的世界,给苍白的天空添加了一份朦胧的恍惚。似流水般的雨声绸带般穿过我的双耳,一种极为顺滑的享受再好不过。没有半点中断,没有半点杂音,只是轻柔地飘过,不留一点涟漪。

最爱这种雨声,在这个轻风吹拂的季节。

回忆的思绪,随着雨声越飘远……

记得在家乡的田野上,春风拂面,带起绿色的浪花,站在高坡处,激动地等着雨水的到来。

轻柔的雨声在耳边响起,带着泥土的芳香,雨滴打落在乡间的泥土上,打在青葱的苗芽上,打在心灵的那片田野上。雨声细细地响着,似牧童吹起的笛声,清脆柔和,响遍田野。放眼望去,矮矮的禾苗,也伴着雨声欢快起舞;乡人在田中行走,牵着黄牛,笑声也融合在这雨声中。

有这样一种雨声,总能让乡村的乐曲,更加生动。

窗外的雨一直在下,雨声渐渐大了,却夹着几声清脆的鸟鸣,在雨声的衬托下更加动听。

响起在园中散步,天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黑纱。草丛中的昆虫,演奏着属于它们的天籁之音。

怎么忽然响起了轻微的伴奏?调皮的雨声,又加入了演奏的队伍。它来得很轻很轻,不想打扰到昆虫的演奏会,只是轻轻地敲响属于自己的乐器。这雨声,似泥沙滑落手中的轻响,又似轻抚琴弦发出微弱的响声。伴着昆虫的鸣叫,让人心中不禁感叹自然之音的美好。

有这样一种雨声,总能让自然的声调,更加美妙。

“刷刷”,猛烈的雨声响彻双耳,在天地间回荡,一切,都被冲得一干二净,毫无杂质。那个夏天,天气闷热,酷暑难挡。树上的蝉声在耳边回荡,让人烦躁不已。闷热的风吹到身上,却吹出新的汗水。人们坐在庭院外,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啪”,豆大的水滴打在脸上。没过多久,耳边的噪音就被随之而来的雨声取代。“哗哗”,一种带有清爽的响声如约而至,刷刷的雨声冲却了人们内心的燥热,也带来了凉爽的享受。人们的快乐,在这茫茫的雨声中传遍大地。

有这样一种雨声,总能演绎出最美的音乐,回荡于心。

雨声,带给我自然的声音,带给我美好的享受,让我在生活中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无比喜爱。倾听雨声,不仅在心灵中多了一份舒适与清新,也让我对自然,能有更深的领悟,更美好的回忆。

窗外,雨停了,世界变得清晰而美好。我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种声音,总能带给我心灵一份美好与震颤。

点评:这是一篇写雨声的散文。借雨声写自己对雨的细腻感受:“有这样一种雨声,总能让乡村的乐曲,更加生动。”“有这样一种雨声,总能让自然的声调,更加美妙。”“有这样一种雨声,总能演绎出最美的音乐,回荡于心。”全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很好地表现出我对雨声独特的感受——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震颤。

层进式内容、诗化的语言、完美的扣题,使此文从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相关作文链接

[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问题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梨花语

丁文泽

那一年我豆蔻,你耄耋。

梨花被春雨吹落了颜色,呜咽呢喃了一夜。我睡眼惺忪,梨香苟延残喘,空气湿润而压抑,父亲走进我的房间,他和我说:你姥爹走了。

这些梨树还都是你种的,那时候你身体不好,却还在地里忙着,又是打油菜籽,又是种紫云英,还要打点屋前屋后的四颗梨树。你说孙女最喜欢吃梨子了,过些时日梨子开花结果了,让她吃个痛快。

我没吃上那一年的梨,那年的梨花确是开了,可是你走的那段日子里,春雨连绵,梨花儿都被打残了。也许是她也为种树人的离开而伤感抽泣,借着春雨洗面,生怕含着悲痛结出的果实也是清苦的。

记得才种下梨树时,你总是绕着梨树自言自语,那个时候我只顾着自己耍,从来没有在意过你说了什么。现在我也常学着你的样子,在梨树旁边踱着,可是梨树无言,留给我听的只有花在风中睡着发出的细碎呓语。

我们家梨花一年开两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一年可观两次花颜,闻两次花馨。梨花姣白,遇风成雨,花蕊细腻,像美人的娥眉青丝,树干虬虬像你小腿缠绕堆积的静脉曲张。

姥爹常在梨树下撑个太师椅,和我说他那个时代的故事。那时候的人工作吃苦啊,冬天在河水里拉纤,全凭一人蛮力,将500斤的巨石拉过江,上岸的时候毛孔都被冻得渗出血。开垦十几亩荒地,靠得就是一家人的手和一头老牛。每天从荒地里挑出两大板车的鹅卵石,再让老牛拉到河里。牛也做得苦,最后累死在田头了。闹饥荒的时候,家里人都没得吃,姥爹在邻镇用麻绳换了几个青梨,几个孩子连皮带核都给吞了。那时候姥爹觉得梨子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了。

姥爹,你要还在世,现在就快到期颐之年了,圆圆满满的。夏天就快到了,太师椅积灰了,你走了,也没人躺它,它就独自个在阁楼上熬着岁月。梨树长得更高更大,在房子的二层都可以触到他那白玉似的花朵儿。可是姥爹,再也没有人在梨花下给我讲过去那些苦难的故事了。

您知道吗?我常常和梨树儿聊天,偶尔会谈到您,要是想您了,我就顺着梨树儿爬上去,站在一个它不觉得痛的枝桠上,看看你坟墓的方向。梨儿长得高,它能天天见到你,我呢?我是被风吹散的梨花瓣,一会儿被吹到海角,一会儿被吹到天涯,一会儿被吹到漂洋过海的大平洋另一岸。

爸爸来电说,今年的梨花特别白,满树都是。他们争先恐后地绽放,在春风中嘤嘤成韵,舞动的玉瓣和晶莹的花蕊跃成了音符的形状,唱着你,复述着过去你和它说的故事。

(文章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2020年10月金陵中学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五四”青年节,B站青年宣传片《后浪》一经推出便持续刷屏。该视频中的演讲者、中年演员何冰对年轻一代有诸多艳羡、激励和称许:尽享文明成果、自由探索兴趣、拥有选择权力、叱咤互联世界、打破交际壁垒、分享快乐事业、包容多元审美……对《后浪》给予年轻一代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请围绕你认同或不认同的一点,给何冰或其他长辈写封信,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你们这一代。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相关阅读】

《后浪》掀起的“浪花之争”,难以取悦的年轻市场

    看过《后浪》宣传片的人,都能很直接的感受到视频里的澎湃情绪与宣传意图。

    不管是文案中出现的“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等金句,还是何冰老师跌宕顿挫、感染力极强的演讲,这都是一封写给青年的情书。B站有意再一次抓紧年轻用户市场,以极尽美好与鼓励的话语引起用户的共鸣,传播正能量。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乌托邦式美好的辞藻和极具煽动力的表达方式,让部分人在鼓舞之外,更真实的感受到了现实世界的落差。当代年轻人面对的社会压力、资源限制、生存竞争、物质差距、阶级固化等问题被视频里UP主们舞蹈、音乐、电竞、科技等美好影像掩盖,一切都是积极向上、自由美好的,年轻人都充满了希望与选择。

    视频里没有完全展现现代年轻群体的真实图景,反而打造出了一个符合中年人臆想中的年轻社会与青春岁月。如同老一辈总是不经意间对年轻孩子感叹,“你们现在的时代多好啊。

    而这种论调被舆论市场认为是"给年轻人贴标签”,“这是献给家庭条件良好或优越的,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部分中国青年的”,而视频的视角则像“既得利益者逐梦网络的自我感动”。同时,《后浪》作为给青年人的演讲,内容指向性很强,如文案中“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等句子,都有意凸显出了年轻人的优势。

    不难理解这话语的初衷,始终是在鼓舞激励年轻人,但是如此明显的指向性,又让舆论针对“年轻”进行了讨论。“年轻确实是一种资本,但更年轻的身体未必就能容下更多"人类几千年积攒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不是专门给'年轻人'的,是给全人类的”。

    另一方面,《后浪》也被认为带着一股“爹味”,“B站这类演讲,令人讨厌的地方就是,跟你无冤无仇的,你偏要居高临下语重心长爹味十足的指点人生提携后浪”。

    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选择何冰老师作为演讲者的原因,“由1968年出生的何冰老师扮演一个对话的角色非常合适。如果年纪更长,也许会让年轻人产生说教的感觉。如果用年轻人,又没有了对话的意味,那会是一朵浪花,而不是一条奔涌的河流,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显然B站是考虑到视频内容的说教意味的,并在进行规避,但是现实呈现出的效果依旧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后浪》引起的讨论,除了营销内容上出现的争议,或许也证明了如今年轻市场的审美与需求已经更加复杂与成熟,即便是B站这样植根于年轻文化与年轻用户的社区平台,也未必能获得所有人认同。

2020年10月13中高一语文考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温度随处可感。冰水混合物0℃,人体37℃,是自然的温度;罗兰巴特和史铁生倡导写作零度,是艺术的温度:对底层人民的帮助和关爱,是社会良心的温度,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

请以“温度”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补充阅读】

写作的零度: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

病隙碎笔 史铁生

这使我想到文学。文学之一种,是只凭着大脑操作的,唯跟随着某种传统,跟随着那些已经被确定为文学的东西。而另一种文学,则是跟随着灵魂,跟随着灵魂于固有的文学之外所遭遇的迷茫——既是于固有的文学之外,那就不如叫写作吧。前者常会在部分的知识中沾沾自喜。后者呢,原是由于那辽阔的神秘之呼唤与折磨,所以用笔、用思、用悟去寻找存在的真相。但这样的寻找孰料竟然没有尽头,竟然终归“知不知”,所以它没理由洋洋自得,其归处唯有谦恭与敬畏,唯有对无边的困境说“是”,并以爱的祈祷把灵魂解救出肉身的限定。

这就是“写作的零度”吧?当一个人刚刚来到世界上,就如亚当和夏娃刚刚走出伊甸园,这时他知道什么是国界吗?知道什么是民族吗?知道什么是东、西方文化吗?但他却已经感到了孤独,感到了恐惧,感到了善恶之果所造成的人间困境,因而有了一份独具的心绪渴望表达——不管他动没动笔,这应该就是而且已经就是写作的开端了。写作,曾经就是从这儿出发的,现在仍当从这儿出发,而不是从政治、经济和传统出发,甚至也不是从文学出发。“零度”当然不是说什么都不涉及,什么都不涉及你可写的什么作!从“零度”出发,必然也要途经人类社会之种种——比如说红灯区和黑社会,但这与从红灯区和黑社会出发自然是不一样。

一个汉人在伊甸园外徘徊、祈祷,一个洋人也在伊甸园外徘徊、祈祷,如果他们相遇并且相爱,如果他们生出一个不汉不洋或亦汉亦洋的孩子,这孩子在哪儿呢?仍是在伊甸园外,在那儿徘徊和祈祷。这似乎有着象征意味。这似乎暗示了人或写作的永恒处境,暗示了人或写作的必然开端。什么国界呀、民族呀、甲方乙方呀,那原是灵魂的阻碍,是伊甸园外的堕落,是爱愿和写作所渴望冲开的牢壁,怎么倒有一种强大的声音总要把这说成是写作的依归呢?

2020年10月南师附中高一语文考试

三、写作(50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篇鉴赏文章和一段自我评价。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西川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创作于1985年)

写作要求:①合理解读作品内涵:②切入口小巧,或视角独特③能紧扣作品展开鉴赏;④阐释具有逻辑性⑥语言有个性特点;⑥不少于500字。

2020年10月一中江北高一语文考试

写作(65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5分,其中书写、卷面5分)

1998年10月8日,诗人苇岸在笔记本上写下“寒露,阴但无凉意,橘黄色的太阳尚能直视,但已有它的光与热的感觉(不能直视太久)。树下早晨已有一层落叶(洋槐),它的叶子不是全体渐黄,而是绿色的主体中斑斑点点出现黄叶。农民在公路两旁晒玉米粒,红黄色。秋虫仍在鸣叫,蟋蟀的纺车声及拉长声音的单声的不知名虫的鸣叫。”他关注大地上的每一处生机,写下了《大地上的事情》你是否关注过身边的人、事、物,请以“秋天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