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春联,那古人又是怎样过年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放鞭炮50字呢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春联,那古人又是怎样过年的?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春联,那古人又是怎样过年的?

2024-06-29 1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过年,指的就是过“年节”,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贴春联、放鞭炮,并祭奠祖先、除旧布新。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和贴春联,其实,过年要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是有由来的。

相传,在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兽,性格凶猛异常,平时长年深居在海里,可是一旦到了除夕之夜这“年”就会爬上岸,糟蹋庄稼,残害生灵。因此,到了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们逃到深山,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的除夕,村里的人们正准备上山躲避“年”,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从村外来的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人们有的关窗琐门,收括行李,没有人关心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人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并劝他上山躲避“年”。白胡子老人笑道:“我不怕年兽”。婆婆看老人器宇不凡,可她仍然劝说,白胡子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让老人留下,自己一家人上山避难了。

在半夜,“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看见了浑身一抖,怪叫一声,随即狂叫着扑过去,要到门口时,院内突然 传来“砰砰啪啪”的声响,“年”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到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村民们发现村内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向乡亲们说了有关白胡子老人的事,村里人们赶向老婆婆家,只见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没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就这样,这件事很快就在周围村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逐渐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当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是会高兴地互道:“又过一个年了。”于是就有了过年的说法,也由此出现过年的习俗了。

这就是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春联的原因了。但是古代有没有春晚,没有麻将和各种游戏,那古人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首先肯定要放鞭炮了,王安石曾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历史上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

然后就要贴春联,春联的前身桃符,又称“桃版”。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实,古人在进入腊月就要开始筹备很多东西: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初一早晨,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象征“团圆”。

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祭拜先祖。上午,要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不过在春节也有禁忌,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还有一些地方在正月的前半个月还会有放灯,看灯会,逛庙会,猜灯谜的习俗。

其实在历史上古人过年比我们现在要有气氛的多,现在过年已经越来越清淡了,物质文明让人们淡忘了许多东西。幸运的是,现在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我们也就靠着这些习俗才能让我们回想起过去过年的年味儿吧。

很快就要过年了,在这里先祝大家新年快乐吧,在你的家乡过年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