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老师的外汉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映像和印象有什么区别 小杨老师的外汉课

小杨老师的外汉课

2024-01-27 1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的辨析主题就是一组和可爱的“象”有关的词。今日词汇辨析:印象、映像、映象。

相信绝大多数正常的“童鞋”们刚看到这一组词时的表情是这样子的。

1分钟后是这样的。

然后...

最后会自觉地...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小杨老师已经帮老师们查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神”们的回答:(以下回答来源于网络)

A老师:映像就是物体产生的影子,是视觉上的。映象就是人大脑产生的记忆,包括图片,影像,而映象是抽象的。

B老师:印象是主观感受,映像是客观实在。你可以说镜子里的映像,但不能说镜子的印象。

C老师:印象是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脑海里留下的迹象;而映像,可抽象的理解为 一种事物到另一种事物的映射;就好比照镜子可把自己映在镜子里一样。

D老师:映像是通过事物或事情反映出的,印象是通过接触给人留下的。

...

(担架队,下一位)

度娘上民间学者乃至专家对于三词的辨析也很有限。如果要本着学术精神严谨的研究的话,势必需要海量的例子和比较分析,然而不长篇大论就没办法理解这三个词的异同了吗?其实,要了解印象、映像与映象的区别,我们首先要了解“象”与“像”的前世今生。首先,我们来看分别一下“象”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楷体。

我们会发现,甲骨文的“象”根本就是一头用后脚站立的大象。(还真是“象”形文字)

根据近现代考古发现,上古时代的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有很多大象生活。所以现今出土的一则商代的甲骨卜辞如是记载:“今夕祈雨,获象。”这一卜辞说明了“象”的使用很早就被泛化,出现了更多的引申义,现代汉语中“象”就有以下三种用法:

1.作名词用,哺乳动物,是目前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

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如“形象”、“象征”等。

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如“象声词”、“象形字”。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古人在祈雨时看到的“象”可能是大象脚印的形状,或者是大象的身影,而不一定是真的大象~(如果是真的,可能会有些恐慌!)

至于另一个词“像”,它曾是“象”的繁体字,但自1986年10月《简化字总表》重新公布以后,“像”已经恢复使用。

象、像不分的问题由来已久。《新闻出版报》为此曾刊出长篇文章,标题便是“哪个更像哪个是”。最近几年,在纸质媒体上的问题似有所好转,但电视荧屏用字却仍是“涛声依旧”。象、像二字该如何区分呢?关键是掌握“像”字的用法,该用“像”时莫用“象”。从用字实践来看,“像”字有四种用途:

1. 用作名词,指比照某个对象形成的形象。其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A. 或是艺术创造。

如画像,雕像,塑像,绣像。

B. 或是物理生成。

如光线反射,折射形成的虚像,实像。

两种情况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

2. 用作动词,指人或物之间具有相似点。它的动词特征是:可以带宾语。

如:“金鱼像开在水中的鲜花”,“就像点燃的爆竹似的跳了起来”。也可以像形容词一样,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如:“非常像”、“十分像”。

3. 用作动词,有比如、如同的意思。这种用法主要用于举例。

如:“我订了一个旅游计划,像北京、西安、昆明、青岛……都在我的计划之内。”

4. 用作副词,表似乎、仿佛。可以写作“像”,也可以写作“好像”,主要用来表示猜测。

如:“天暗了下来了,像要下雨了”,“他不停地咳嗽,好像感冒了”。

所以,如果撇去二字完全不同的意义用法,仅从象、像二字表形象容易产生歧义的那一条来看:

“象”表事物本有的形状、样子、情况;如:气象、天象、脉象、现象、包罗万象。

“像”则是通过比照另一个事物而获得的形象、形状。如:画像、人像、雕像、镜像。

可以说:

“象”表现的事物状态更加抽象、主观; (印象、映象)

而像”表现出的形态就更为具体、客观。 (映像)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一看印象、映像、映象三词。

最早使用“印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曾说:感官是这样的东西,它能够避开事物的质料而接纳其可感觉的形式,正像一块腊接纳图章的印迹而避开了铁或金子。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则认为:“印象是一物与他物接触时留的痕迹。”更有相关权威著作对“印象”有所解释:“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分册,Ⅱ 1093页)。其意是,外界进入人脑所产生印象变为“主观印象”,即“意识”。

相信老师们都不难发现,“印象”一词形而上,且有关人的意识。我们来一起《国文辞典》中对于印象和映像的解释:

所以参考、结合刚才我们一起讨论过的象、像异同,网络学者的回答以及辞典解释:

印象就是人感官受刺激后主观产生的心中的意象。印象本身没有实体,没有参照物,主观发生。

如:

我对她的印象一直都很好。

这件事我好像没有印象。

看见他,我脑海中关于过去的印象此起彼伏地播放着。

映像则是由光线的物理反射作用产生影像。

映像具有实体,有参照物,跟随参照物伴随发生。

如:

投影幕布上的每一幅映像都是我们工作的结晶。

看着镜中她苍老的映像,仿佛一夜间苍老了十岁。

皮影戏、牵丝戏等正在渐渐消失映像动画,曾经带给好几代人感动。

当然,印象和映像的使用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的泛化,很多时候印象的使用也包含了映像的含义。语言文明的进步总是在随人们语用方便这一方面逐渐演化,这也是很多词义隽永的古词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在有的辞典中,我们也能看到两词“并义”的类化现象。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映像”的使用需要具体分析,无论抽象、具象,拥有“像”来源的参照物时就可以用。

“印象”的使用更为自由,无论主观脑海中的迹象还是光学成像,使用都无伤大雅!

再来看一看留守的小兄弟“映象”。

我们先复习一下“象”:“象”表事物本有的形状、样子、情况。

再来看看“映”:1.反照,反射;2.照射;3. 把客观事物反映/表现出来。相信细心的老师们已经发现了,所谓“映象”的解释根本就是把拆分字义再合并:

对客观事物本有的形状、样子、情况的反映。

所以“映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的心理学、社会学名词。小杨老师对它的概括就是:抽象事物的情状在另一方面或者层面的体现。

比如杨丽萍老师领衔演出的大型歌舞“云南映象”,就是云南文化(大概念)用舞蹈形式(小层面)演绎及体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餐桌上“敬酒压杯”、“头三尾四”(小层面)就是中国人“崇礼”文化(大概念)的“映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男耕女织(小层面)则是文明发展的“映象”;而花木枯荣(小层面)就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映象”了~

因此,我们说“映象”一词一般不常用。鉴于其对抽象概念思维要求太高,该词现在也在逐渐被“印象”取代,只有偶尔在哲学、玄学、社会学等“高大上”学科中能见到。因为“映象”几乎不能纳入人的意识范畴!所以接下来就是老师们喜闻乐见的“干货时刻”了:

信息来源:儒森教育 教学部 杨老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