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赤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星海xu121be钢琴简介 黄河赤子

黄河赤子

2023-12-11 1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0年,初到巴黎的冼星海

为了维持生计,星海开始了没日没夜打工的生活。由于没有专门的技术,语言也不通,冼星海在巴黎只能做些体力活。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国移民局替他介绍做餐馆的杂役。从此之后,冼星海常常是黎明睁开眼睛就得忙到子夜时分。

初到巴黎,这样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换来了星海稍微安定的生活,省吃俭用没几个月,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把日思夜想的小提琴。

生活虽然很艰难,星海总是千方百计努力寻找可以学习音乐的机会。星海终于找到了当时正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马思聪,他似乎看到了一个通向巴黎音乐殿堂的机会。很快,他就去拜访了这位日后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我从马徳里街的巴黎音乐院的课堂里出来,有一位穿着破烂大衣的广东人向我打招呼,那是我第一次遇见冼星海”。多年后,马思聪回忆道。

了解到星海的学习渴望和生活境况后,马思聪向自己的老师小提琴演奏家保罗・奥別多菲尔推荐了星海。见到星海,奥別多菲尔对这位穷困而勤奋的音乐青年颇有好感。得益于马思聪的引荐,星海开始向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演奏。

向奥别多菲尔学习的学费是每月200法郎,当知道星海没有经济来源,全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和学费,爱才心切的奥别多菲尔免收星海的学费。

星海争取到了学习作曲课程的机会,他结识了巴黎音乐学院著名的教授路艾日·加隆,跟他学习和声学、对位学、賦格写作等作曲理论技术。这位资深的作曲教授看到星海如此勤奋好学,也慷慨地免除了这位中国穷青年每月200法郎的学费。

冼星海和在巴黎的中国友人(左三为冼星海)

星海结识了著名的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并得到了这位音乐家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了解到星海需要打工维持生活,星海获得许可在他家里做一些杂工,如收拾房间、买东西等。星海非常珍惜在作曲家身边的工作机会,普罗科菲耶夫与他交流音乐,帮助他批改作曲作业,教会星海音乐创作上的一些技巧和规则,甚至在星海求学之路上也给予过重要的帮助,星海后来在自传中曾写道:“……因得到普罗科菲耶夫的帮助,我考进了世界著名的两所音乐学校(巴黎)。”

普洛克菲耶夫,苏联音乐家,当时寄居巴黎,他曾经在巴黎电台广播演奏星海的作品——《风》

虽然有幸得到了一些音乐家的帮助,但因为常常要工作,星海用来学习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他不得不在打工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偷闲抽出时间来学习提琴、看曲谱、练习写曲。但是时间都不固定,除了上课的时间,无论如何,星海都要想方设法去上课,有时晚上能够在厨房里学习提琴都好,最糟的情况是,凌晨5点钟起来,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

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很疲乏,回到饭店又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钟,最后一次端菜上楼时,因为眩晕竟“连人带菜都摔倒”,挨了一顿骂之后,第二天就被开除了。星海描述这一时期的生活“贫困极了,常常妨碍学习”。

冼星海与留法巴黎的郑志声(右)

星海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他在巴黎市区一座楼房顶层的阁楼内居住,那个房间不足10平方米,只有斜置的屋顶上开着一个天窗。夏天闷热至极,有时只能将头伸出天窗之外,以便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马思聪曾去过星海的住处,他描述了这间狭小的“所谓房子”:只有一个成人的高度,一张床紧贴着一张台子,台子上是一面叫作“牛眼”的朝着天空的玻璃窗。星海练琴时就站到台子上,上半身伸出屋顶,伸向天空,“对着上帝练习他的音阶”。

老师的理解和“意外的关怀”,让星海鼓起勇气面对困苦的生活,也让他开拓了音乐眼界。星海的音乐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他学习如何应用复杂的音乐技巧,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

星海开始尝试创作声乐作品,如二声部合唱《牧歌》、艺术歌曲《雨天的乡村》《夜曲》(法语)等。室内乐作品《d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3),用时8个多月才完成,1935年1月,在巴黎音乐院首演。作品音乐富于动力和戏剧性,乐思发展流畅,逻辑清晰,具有“现代音乐风格”。星海的作曲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重奏《风》成为星海巴黎音乐生涯中的重要转折,作品为女高音与单簧管、大提琴而作,这是星海从生活的磨砺中沉淀出来的游子心声。

星海居住的房间破旧不堪四处漏风。冬季,根本抵挡不住巴黎室外来势凶猛的寒风。一个夜晚,室外突然狂风大作。星海没有棉被,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实在无法入睡,他便起来点灯写谱。

根据星海在日记中记录当时谱曲的情形:风猛烈吹进,煤油灯(没钱安装电灯)点着了又吹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寒颤,听寒风打着墙壁,穿过漏风的门窗,猛烈嘶嚎。我的心也跟着窗外的狂风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都汹涌起来。当晚,我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

《风》是一首带人声的三重奏作品,星海后来也将它带回了上海,可是曲谱却在战乱中丢失,已经无法找寻。

星海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写进了《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一些作品中。

在加隆教授推荐下,星海创作的《风》与《中国古诗》(男中音歌曲),破例在巴黎音乐院新作品演奏会上演出。法国女高音歌唱家杰尔曼担任独唱,《中国古诗》则由巴黎喜歌剧院的男中音歌唱家来演唱,美耶女士担任钢琴伴奏。

冼星海就读于法国巴黎音乐院时使用的学生证

音乐会上,星海的作品演出获得了成功。法国作曲家保罗・杜卡拉威尔等都很喜欢它,留法的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也很欣赏。通过老师的引荐,星海认识了法国印象派作曲大师保罗・杜卡。杜卡特别欣赏这位东方的年轻人,他不仅送衣服、钱、乐谱给星海,还鼓励星海报考自己在巴黎国立音乐院开设的高级作曲班。

冼星海在日记中曾回忆当时进入考场的情形:

报考的那天,巴黎音乐院的门警不放我进门,因为我的衣服不相称。我穿的西服,袖子长了几寸,又是中国人。我对门警说:我是来报考高级作曲班的。他不相信,因为中国人考初级班的也很少,而且来的都是衣冠楚楚的人。高级班,过去只有马思聪先生入过提琴班。正在为难之时,恰巧保罗・杜卡先生从外面来,他攀着我的肩一同进去了。

高级作曲班的考试分为两部分,笔试科目是“和声、赋格、作品分析”,另外是一首考生自己的原创音乐作品。星海顺利地通过了高级作曲班的考试,因为成绩优异,经过考试委员会的评议,学校决定给予他荣誉奖,按照学院的规定,星海可以提出一些物质上的要求。现场考官询问他最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星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之余,脱口而出“饭票”,这出乎意料地回答让评委们感到惊讶。

冼星海能够报考巴黎音乐院,得益于杜卡教授的欣赏和鼓励,但他最终能够考取却和另一个叫路易斯的法国女孩(据说是杜卡教授的学生)的帮助分不开。在冼星海自己的叙述文字中只提到了有“一个女青年作曲家也给我很大的帮忙。她亲自弹奏过我的作品,她鼓励我不要灰心,教我学唱,学法文,经济上不时周济我(她的母亲待我也很好)。在我考巴黎音乐院的时候,她先练习了八个月钢琴为我伴奏”。在冼星海不同版本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这个法国女孩的形象都非常鲜明生动。

当时的中国国内有明文规定,学习成绩优秀的留学生,有条件申请公费支持。星海通过各种途径申请公费支持。“从始至终一文公费也领不到,我在巴黎音乐院几年生活,只靠师长和学校的资助。”

中国留法音乐学会(左起:冼星海、季继红、李俊昌、曾竹韶、郑志声)

星海为住宿搬来搬去的过程中,认识了当时留法的另一个穷学生——滑田友。星海学音乐,滑田友学雕塑,他们俩是隔壁的邻居,虽然不是同行,却时常交流对艺术的见解。

1935年,巴黎音乐院高级作曲班合影(前排右二为冼星海)

星海经过同学的介绍,他认识了两位修女,她们经济优裕,喜欢音乐又充满爱心。两个修女非常喜欢冼星海,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对他,每天请他过去吃饭。

冼星海终于可以安心地学习他的音乐,为他的理想全心奋斗。那段不忧柴米的日子真可以说是冼星海在巴黎的黄金时代了。这段时间,冼星海通过系统的学习,增长了不少知识,也促使他不断地思考中西音乐的差异和交融问题。

冼星海回国时的护照

1935年春,冼星海从高级作曲班毕业了,他的恩师杜卡教授却在他毕业前夕去世了。这对星海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为此,星海写了一篇纪念杜卡的文章寄给时任北平《大公报》“艺术周刊”的编辑司徒乔:

导师的最大贡献,除了雄厚的,富于伟大想象的作风,准确的表情,平衡而紧凑结实的曲体之外,他是被称为“近代音乐的‘力’(Force)”;我现在写这信来纪念他,正不知我国的音乐界,几时才把一点这个“力”移植到我们祖国奄奄的乐魂里……

毕业了,总要为自己的将来做个选择,衣食无定的留学生活实在让星海难以为继。在法国漂泊了五年的游子决定回国。

1. 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2. 马可,《 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3. 丘远,《人民歌手冼星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10月版.

编辑:何培禄、乐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