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爻的本质、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易经六爻 周易,六爻的本质、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周易,六爻的本质、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024-06-16 09: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二爻与四爻。

《系辞》上有句话叫“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如果细辩经文,我们也会发现,二爻与四爻确实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用“同功而異位”来概括还是比较恰当的。只是《系辞》作者不了解真实的卦体,误把五爻视为“君”,所以接下去的解释就是“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所谓“近也”就是“近君”。其实这里没有什么近君不近君的问题。从球形卦体上可以清楚看出,这两个爻一为前,一为后,对初爻而言,恰似天平的两端,笔者也叫“跷跷板”。如果是这两个爻均等,那么它们对初爻的“压力”与初爻的“支撑力”相互抵消,双方就会呈现水平状态或静止状态。如果双方不等量,那么量大的一方就会压向初爻,而量小的一方就被撬向上爻,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地道”。

二爻与四爻有哪些区别呢?主要区别有两点,一个是从观察的角度讲,二为可见,四为不可见,打个比方就是二为白天,四为黑夜。如果不是绕球运动或让球旋转,这种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别就是绝对的。再一个就是从道义的角度看,如果是二强四弱,这就不利于初爻至二;如果是四强二弱,那么这就有利于初爻践履人道。

(三)、三爻与五爻。

三爻与五爻的关系,类同二爻与四爻,所以《系辞》上也说到“三與五同功而異位”,这也是一个天平或“跷跷板”,在均等的情况下,它们对初爻的“压力”也与初爻的“支撑力”相互抵消。在不均等的情况下,量大的一方就会压向初爻,量小的一方就被撬向上爻。

三与五这个“跷跷板”与二与四这个“跷跷板”成十字交叉,并且都处在同一个层面之上,那么这两个“跷跷板”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从观察的角度讲,三与五处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就象是一个为傍晚,另一个为黎明。如果从“道义”上讲,在三强五弱的情况下,对于五爻践履人道还是有利的。

二、三、四、五这四个爻中,每个爻也都有四条出路,比如说二爻,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但是合乎“道义”的却只有一条,那就是向右至三。如果二爻直接向上,这就是“中行”;如果二爻直接至五,这就是“凭河”。

(四)、上爻。

上爻居上,这也是为许多易学家认同的,但对上爻作用的认识也不尽一致。上爻与初爻相对,与初爻不同的是,上爻没有“支撑力”,也不承担“压力”,只对下面诸爻施加“压力”。如果是中间两个“跷跷板”处于水平状态,那么上爻与初爻就处于垂直状态。如果是中间两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那么上爻就会倾向量大的一方或两方。在一定限度内,上爻也有稳定卦体的作用,如果超过限度,上爻也会随同中间量大的爻一起,共同推翻初爻。

如果说初爻是“君位”的话,那么上爻就是“民位”,是被统治者。但由于六十四卦分为“原筮”与“复筮”两类,所以只有“原筮卦”的上爻才真正是“民”,是被统治者,“复筮卦”的上爻虽属“民位”,但却是“君主”。一般说“君不离位”,但周易中的“君主”与被统治者却总是颠来倒去,这种现象可以叫“换位思考”。通过“换位”,如果有一方感到不能坚持,即“不永所事”,那么这就有可能要发生“政变”,所以我们说上爻是个“风向标”。

正如初爻只是观察或叙述的起点而不一定是真正时间上的起点一样,上爻只是观察或叙述的终点而不一定是真正时间上的终点。上爻也有四种可能的运动方向,即向二、向三、向四、向五。合乎“道义”的是向五,但这须在上爻的时间发生变化以后,比如说小畜卦的上爻为丙,它要向五爻方向运动,就须在丙变成壬以后。

以上对六爻作用的叙述还只是从空间角度,或者说是从静态角度考虑的,如果从动态来看,我们对六爻的作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首先是真正时间上的开端,这个开端在原筮卦为甲,我们叫“天元”,在“复筮卦”为己,我们叫“地元”。甲在“原筮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有极大的喷发能力,这种能力与阴阳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如果是阳爻,其喷发能力要大,如果是阴爻,其喷发能力相对要小,我们把它比喻为“白洞”。与之相反的是己,己在“原筮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有极大的吸纳能力,这种能力也与阴阳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如果是阳爻,这种吸纳能力相对要小,是阴爻则吸纳能力相对要大,我们把它比喻为“黑洞”。甲和己在“原筮卦”中的这些性质,到了“复筮卦”就都反了过来,甲变成了“黑洞”,己则变成了“白洞”。

甲或己并不固定在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或者是上爻上,它们可能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或者是上爻。不过甲和己总是处在对立面,比如说甲为初,则己一定为上;甲为二,己一定为四;甲为三,己一定为五,如此等等,所以只要找到了甲,也就不难找到己,反过来也是一样。

如何才能找出每个卦在时间上的真正开端与终结呢?这只有细读经文,经文中的许多取象就是说明开端与终结的,比如“天子”、“帝”、“王”、“主”、“宗”、“父”、“母”等等,这些象不是说的“天元”甲,就是说的“地元”己。

六爻当中,除了开端与终结以外,其它都属于过程的中间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与爻位结合时,就出现了“同位异时”这样一种情况。“同位异时”的爻有四种,如乙和癸,丙与壬,丁与辛,戊和庚。从“位”的角度看,它们分别是同一个爻位,但却代表着不同的阶段。如果再从卦体上看,则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它们分别处于对立的位置,比如说乙要为初,则丁一定在上;乙要为二,则丁一定在四,如此等等。所以只要某一个阶段被确定下来,那么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阶段也就容易确定。“同位异时”决定了某个爻要变,只能变成它的另一个时间段,比如乙要变只能变癸,丙要变只能变壬,如此等等,坤五为癸,变成屯初以后就成了乙,坤四为壬,变成屯三以后就成了丙,如此等等。

与“同位异时”不同的还有“同时异位”,这主要表现在甲和己身上,并且表现在两个卦之间。例如己在乾为上为终,在坤为初为始。从“位”的角度看显然两者不同,但从时间上讲却是同一个时间段。正是这种“同时异位”,成了连接前后两卦在时间上的“脐带”。

在卦体上,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初二上四为一个,初三上五为一个,二三四五为一个。这可以看成是三条轨道,这三条轨道决定了初爻要向二爻方向运动,那么这对上爻和四爻就是一种推动或拉动;初爻如果向三爻方向运动,那么这对上爻和五爻就是一种推动或拉动,如此等等。当然能不能推动与拉动,还要看合不合“道”。

“道”分三种,即地道、天道与人道。地道反映的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地道不直接反映运动,但却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潜在原因;天道反映的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是六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反映的是现实的运动。人道则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的是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也是人们正当行为的一个准则,我们也叫“君子之道”。天道与人道在乾坤卦中原本是一条道,都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条路线,好象是一条“拐子”,自从屯卦以后,一条“拐子”就变成了两条,一个是依据下→前→右→后→左→上这条路线所规定的人道,曰初、二、三、四、五、上;另一条就是最初依据下→前→右→后→左→上这条路线所确定的天道,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或己庚辛壬癸甲。六十四卦的人道永远不变,都是下→前→右→后→左→上,而天道却随着卦体的旋转或滚动,也就拐来拐去,难以捉摸。

以上内容,简单地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就是“十字路口”,即每个爻在静态条件下都处在“十字路口”,或者说在方向上都有四种选择;“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三个层次”,即初爻为一个层次,二三四五为一个层次,上爻为一个层次;“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两个跷跷板”,即二与四和三与五;“两根拐子”,天道为一条拐子,人道为一条拐子。这大体上就是六爻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由算命公众号:任鸿昌命理 编辑发表(微信fuyuan65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