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行闭关锁国?那么海量的白银是怎么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清厉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那么海量的白银是怎么来的?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那么海量的白银是怎么来的?

2024-07-12 04: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朝一开始是实行“海禁”政策的。早在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朱元璋之所以实行“海禁”政策,原因并不复杂。毕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国内反明残余势力需要提防,如北元、方国珍部都要隔离和孤立。此后,明朝廷又不断加码,禁止民间使用外国香料以及其它舶来品。

政策虽有,不过进行贸易,互换商品是大势所趋,民间的入海走私贸易活动却屡禁不止。“嘉靖倭乱”后,朝廷开始反思“海禁”政策,“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到隆庆时期,明穆宗朱载垕干脆在漳州月港开海,至此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顺利衔接。我们前面提到的世界白银输入就开始于这一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鼓励海外贸易,也是比较开放的。只不过,在规模、地点、内容上有着严格的规定。

至于清朝,则对明朝的政策有所继承。

清初的《大清律》保留了《大明律》中有关“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的规定。毫无疑问,清朝实行禁海政策。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5年后又实行“迁界令”,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

清廷实行“禁海令”和“迁界令”主要是打击和孤立明郑势力的。不过,民间并不买账,乾隆时期江苏巡抚的慕天颜就曾说“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

康熙时期,海禁有所松懈,甚至推行“开边展界”,让已经迁居的沿海居民回归故里。康熙平台后,又推行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并对南洋贸易也逐步放开。乾隆时期,朝廷规范外商活动,实行广东“一口通商”,对外界的联系并未断绝。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综合来看,明清两朝都虽禁海,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开海贸易的,只不过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但也完全不能用“闭关锁国”这四个字来概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