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内阁制度看封建皇权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朝内阁成员从哪里来 从明朝内阁制度看封建皇权的演变

从明朝内阁制度看封建皇权的演变

2023-06-28 0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内阁的发展历程

丞相制度的废除虽然让皇权高度膨胀,统治者可以独揽大权,但是与之而来的也是出现大量的政务问题需要皇帝出面处理,之前有丞相协助,现在的皇帝则要独自处理,日理万机。政务的繁多让皇帝疲惫不堪,这种时候,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机构自然应运而生。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政务,他设立了辅政官员来帮助自己。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辅官制度渐渐被废除,辅政官员一家独大形成辅政规模,但是到了洪武后期,辅政官员的作用也由于翰林学士的参政慢慢淡化。

到了明成祖时期,辅政官员逐渐得到重用,朱棣让杨荣、湖广等人进入内阁并参与政务的议论处理,这时的内阁已经慢慢拥有了议政论道的权力。到了宣宗时期,内阁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了保证内阁所主持的各项有关朝廷所有机密文件的记录和保存,宣宗设计了制敕房和诰敕房两个机构,内阁通过票拟批答的方式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这进一步加强了内阁的权利。

但是在内阁权利日益增大的同时,皇帝也需要个可以用来制衡内阁的组织存在,于是宣宗同时培养了一批宦官势力,在宦官中设置司礼监太监用来批红,日常的奏折除了皇帝亲自批阅外,剩下的全部由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皇帝用宦官批红权来牵制内阁的票拟权,让内阁和司礼监之间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平等地位关系。

监阁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分化了皇权,在宣宗死后,小皇帝继位,由于统治者年幼,内阁和司礼监还开始了夺权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司礼监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权力,这也是明朝宦官之乱的开始。虽然后面的英宗等皇帝信任内阁,让内阁权利有了新的发展,但到了宪宗期间,由于规定各项奏章仅仅交给内臣处理不再召集内阁大臣进行讨论裁决,使得皇权渐渐地移到了司礼监身上。

至嘉靖帝在位年间,虽然皇权虚弱,内阁成为了朝廷行政机构的核心,但由于内阁和皇权制衡关系的失调,皇权渐渐变强,内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统治者控制官僚系统的工具,被皇帝所掌控。内阁的权力兴起于世宗在位年间,由于世宗很少过问朝堂之事,朝廷的政务大权被内阁所控制,为了更好的处理政务形成决策,首辅制顺势而生,首辅的权力很大,为内阁的统率,在一定程度上,首辅是一种作为变相的丞相的存在。

这使得内阁权利快速扩大,内阁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到了神宗以后,明朝甚至出现了皇帝百年不上朝的情况,作为皇帝内臣的宦官自然又重新掌权,内阁的各项权利受到司礼监的重重制约,司礼监逐渐掌握了专权。发展到崇祯帝时期,内阁已经基本失去了它的作用,明朝中央朝廷的政治体系发展已成颓势,国家灭亡已是大势所趋。

纵观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内阁的起源实际上是为了一定程度上代替丞相的存在来协助统治者处理政务,从而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内阁是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辅助皇帝进行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中央朝廷的一种分权形式,虽然在内阁发展的过程中权利逐渐上升。

但由于内阁本身并不是朝廷所设置的中央行政机构,它只是皇帝和朝廷众官员之间的中介机构,是中央行政权利和决策权利的体现机构,所以内阁的存在始终是受到皇权的制约。内阁的存在提高了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行政决策的效率,但由于在皇权的限制下,内阁始终不能作为独立行政机构存在于皇权之外。

从内阁发展的整个历程分析,内阁的权利在各个皇帝统治时期有高有低,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内阁成员实际的存在去留问题以及内阁的各项实际权力包括票拟权的实现都要依靠皇权的保障,皇帝对内阁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内阁几乎是没有独立性的存在。

三、内阁和其他机构的关系

在朱元璋在位的年间,辅政官员的官位远远低于六部尚书,仅为正五品和翰林学士地位相当。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虽然内阁成员在实际官位上依然是正五品,但是朱棣会让内阁成员参与到实际政务处理中,地位等同六部尚书。而仁宗则直接将阁臣提拔为正二品官职,赐予内阁与六部尚书同等的权力,阁臣地位和官职的双重提升形成了阁臣和朝臣权利并重相互制约的局面。

到了嘉靖时期,内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高于六部,几乎成为朝廷官僚系统的枢纽。但是到了万历年间的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日趋严重,内阁的地位和权力也随之下降。从这些可以发现,内阁主要是以票拟权加强权利,但为了防止内阁分化威胁皇权,皇帝又把批红权交予宦官手中以此制衡内阁。

内阁,六部以及司礼监三者之间几乎形成了一种三足鼎立关系,内阁与司礼监之间争斗的实质是皇权的分化过程中谁更能把握专权地位,而内阁和六部之间争斗的主要内容则是谁会成为丞相之位的变相代替。在这三个机构互相牵制又互相联系的情况下,实际上巩固的是皇权的专制地位。

明朝内阁的发展和演变实际上反映的是皇权的变化关系,在丞相制度废除的情况下,明朝的皇权是前所未有的大,内阁算是在这种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前提下的一个分权机构,内阁在很大程度上等于变相的丞相存在,所以统治者只能通过不停的制约内阁。

冷落内阁再提拔内阁来调整中央朝廷统治情况,保证皇权的绝对地位。但是明朝后期的皇帝大多不理朝政沉醉于其他方面,这导致了宫廷内臣的一家独大,太监把持朝政,而内阁所依附的皇帝却无心管理政事,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明朝整体的权力发展趋势其实一直都是皇权独尊,皇帝牢牢的控制着中央统治权利,几乎没有落于他人之手,这也代表着明朝封建专制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明代统治者在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所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同时又缺少独立的机制来制约平衡这种高度膨胀的皇权。

明代的统治局面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循环状态,虽然内阁是作为一定的分权机构在大体上保证了明朝政治机制的正常运转,但是一旦统治者做出决策,内阁并没有左右的权利,这种有限的分权无法保持明朝政权的长久稳定,在此情况下,皇权不断膨胀国家政治日趋黑暗,明朝自然也就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