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明孝陵文物保护工程,都做了哪些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孝陵的历史故事简短 十几年前明孝陵文物保护工程,都做了哪些事?

十几年前明孝陵文物保护工程,都做了哪些事?

2024-07-05 11: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扬子晚报网7月25日讯(通讯员 王韦 记者 徐昇)2003年,明孝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申遗成功不是终点,“金字招牌”更需保护。为了将世界遗产明孝陵昔日的辉煌展示给世人,中山陵园风景区自2005年开始,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明孝陵文物保护资源整合工程,为世界遗产的保护锦上添花。

1、翁仲路焕新颜

    阮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相传他身高1丈3尺,高大威猛、异于常人,他死后,秦始皇照他的样子铸了个大铜像,置于咸阳宫城司马门外,用来震慑有不臣之心的人。后来,人们把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称为“翁仲”。作为神道的主要路段,翁仲路曾经是机动车道路,给文物保护带来诸多不利。

保护措施: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明孝陵外缘建设内环路,保障了正常的交通,而翁仲路成为了可以安静感受历史沧桑的步行道路,古朴老旧的石铺路,加上左右路面的花岗岩条石,愈显历史的厚重。

2、棂星门复原保护

    棂星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的一种形式。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称文曲星。也有说棂星又名灵星,为天门之象,皇宫被比作天宫,入灵星门就是入天门。所以宫室、祭祀建筑坛庙和陵寝建筑都设有棂星门。

    明孝陵原来也有一座棂星门,不过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毁坏。

保护措施:

    按照文物修复“原材料、原工艺”的要求,管理局在南京青龙山选择石材,聘请技艺精湛的石匠,依照明代式样进行雕刻。修复后的棂星门,五间六柱,由青白石构筑,三门并排,气势威武非凡。

3、四座井亭复原

    在明孝陵,坐落在明孝陵金水桥后东西两侧、文武方门内东西两侧的四口古水井曾提供陵寝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见证着明孝陵的另一面故事。

保护措施:

    文保专家对井亭进行调查勘探,并参照明清井亭形制,进行复原工作。如今的井亭,彩梁画栋,鲜艳夺目,四周安有木质围栏,成为今人徜徉历史后的歇脚之所。

4、两座神帛炉复建

    在碑殿至享殿御道两侧,有两座常常被游人忽略掉的“神帛炉”,它们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

保护措施:

    2006年,管理局按照残基,参照北京长陵神帛炉样式进行了复原。现在东西对称的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炉内为单檐歇山式,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造型小巧玲珑。

5、内红门保护修缮

    朱门华屋,锦绣威仪,诉不尽那时的繁华。内红门是明孝陵建筑群中主要的单体建筑之一,因历史原因顶部损毁严重。

保护措施:

    为了恢复原有结构,并确保游客的安全,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工程。不仅加固墙体,还采用原规格青砖,按照原砌法,恢复拱券结构。顶部也复原为单檐黄色琉璃瓦歇山顶。修复后的内红门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也尽显皇家威仪。

6、升仙桥栏杆修复

    升仙桥,过了这座御桥便是朱元璋长眠之地,这在古人心中或许是连接“仙界”和“人间”的桥梁。

保护措施:

    曾经的升仙桥两侧石栏板、螭首大多残毁,2005年,管理局利用部分原构件和原材质,对升仙桥两侧栏板按原样进行修复,再现明代精美石雕,成为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7、明楼修复工程

    方城明楼作为明孝陵宝顶的入口及标志性建筑,在景区中有重要的作用。方城明楼是朱元璋首创的建筑型制,毁于晚清战火。

保护措施:

    经过多番勘察和精心修缮,2009年7月3日,方城明楼修复工程顺利竣工。明代帝陵同类建筑中最大的一组明楼重现人间。明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四周戗脊安装套兽,依次为仙人骑凤、龙、狮、天马、海马、押鱼、狻猊。内部彩绘色彩夺目,中心绘五爪龙纹,让人充分领略明代开国皇帝陵墓的恢宏气势。

    漫步明孝陵景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生动的再现。轻抚斑驳的古城墙,感受那段非凡的过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