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代漕运制度是什么制度 文化随行

文化随行

2024-07-13 0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朝初期,朱元璋把元人赶到漠北后,并未大意,一直很重视北方边防,他专门在《皇明祖训》上告诫后世子孙:“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在洪武三十年( 1397年)以前,为保证北方边防驻军的粮饷军需供应,江浙一带粮食物资一直由海上运至北塘口,入蓟运河直抵蓟州,但运量并不大。

南北大运河全线通航后,承担了史无前例的漕运量。永乐十五年1417年)曾达到五百零八万石,这在北方漕运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漕粮大部分抵达北京,其中一小部分经南运河至天津卫三岔河口,运粮船不再逆流而上,而是右转弯,沿海河顺流东下大沽口,由大沽口入海后北行约三十里,入北塘口,沿蓟运河溯流而上,运抵蓟州。这一运输线,若遇风平浪静,这些吃水浅的平底河船都能从大沽海口驶入北塘海口。若遇大一点的风浪,平底船抗风能力远不如遮阳尖底海船,因此在大沽海口翻沉不少平底船。此后,大运河来的船视这段海路为畏途,稍有风浪,便不敢出海,有时一等十来天,甚至长达一个月。等待时间的增加,使运期拉长甚至无准期,而明朝漕运的规定是“先者进秩,后者罚俸,管理漕运的各个方面对此都非常头痛。

天顺二年(1458年),明廷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海河下游后来叫河头的地方开挖人工新河,通至北塘口西边连接蓟运河。新河的开通,大大便利了当时的漕运,不但缩短航程,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安全可靠。

嘉靖元年( 1522年),因新河不断淤浅,又从河头到北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整治,整治后新河又名漕渠。北塘古名曾叫“渠塘”,推测应源于此。

为保持新河畅通,避免淤浅影响漕运,明嘉靖朝廷后来规定三年需挑河两次,挑河的支出费用,由县中承担。新河明时隶属宝坻县,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宁河立县,归宁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